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3 浙教版.ppt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3 浙教版.ppt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3 浙教版.ppt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3 浙教版.ppt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3 浙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今天这个社会戾气已经高度发酵 改革已死 的绝望情绪已经开始在许多人心中蔓延的时候 我们为什么还要参选人大代表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因为我们责无旁贷 有人说 你们参选人大代表能改变什么 我说 我们改变的是人心 今天 我们并不求当选 我们求的是表达 我们不求能成为剧院里的主角 但是至少要做一个成功的小丑 是的 我相信我们会遇到困难和阻碍 但是我相信我们也一定会收获更多的鲜花和掌声 我们没有理由悲观 也没有资格悲观 我们只能义无反顾 谣言引发抢盐潮3月11日13时 日本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 0级特大地震 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不少中国百姓担心海水污染吃不上盐或者想通过加碘盐预防核辐射 于是 各地纷纷出现了一股抢购食盐的风潮 从北刮到南 许多市民纷纷到大小超市和商店 批发 食盐 甚至有人连夜开车到外围城区商店买盐 一包1元多钱的碘盐竟然炒到了18元 鲁迅 最先与最后 杂文的取材特点 杂文的艺术特征 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从实入手以实证虚 1 回忆学过的鲁迅文章 2 词语解释处世金针 作鸟兽散 异口同声 土崩瓦解 自知之明 百草园 故乡 指做人的诀窍 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仔细研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 2 作者在文中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与后果 3 作者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课文分析 1 第一段借什么打开话题 2 这一段在整篇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借 韩非子 关于赛马的妙法而打开话题 这一段由赛马的妙法说到人的处世 很自然地引出全文的议题 3 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话题引入 国人处世 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马有上 中 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 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 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 孙子曰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取君上驷与彼中驷 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 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 遂以为师 读第二段 讨论以下问题 1 第二段紧承哪一句话展开议论 2 将赛马妙法滥用于人之处世 造成了怎样的社会风气与严重后果 3 指出文中两个所以的前因后果 筛选词语做简要概括 承接上段最后一句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改革不易 前驱怕做 欲得却多 就搞阴谋 不敢 不耻最后 见危机鸟兽散不退转称傻子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不敢不耻最后的社会风气 严重后果是两个 所以 思考 1 鲁迅在文中对 最先 与 最后 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明确 批评 不为最先 或 敢为最先 反对 耻于最后 也即提倡 不耻最后 作者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赞美了不耻最后的精神 强调了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最后一段 比较下面两段话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拚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