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如意隧道综合接地技术交底.doc_第1页
0517 如意隧道综合接地技术交底.doc_第2页
0517 如意隧道综合接地技术交底.doc_第3页
0517 如意隧道综合接地技术交底.doc_第4页
0517 如意隧道综合接地技术交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黄韩候铁路工程标段第六项目部技 术 交 底 书工程名称黄韩候铁路工程交底编号RY-010部位名称如意隧道工序名称综合接地及过轨钢管施工单位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黄韩候铁路工程标段指挥部第六项目部日 期交底内容: 如意隧道综合接地及过轨钢管一、设计原则1、如意隧道参照综合接地要求,预留接地极。2、为防止对预应力钢筋影响,预应力钢筋不应作为接地钢筋使用。3、接地设置应通过结构物内预埋的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可靠连接,接地端子应直接浇筑在混凝土结构内,表面与结构面平齐。4、结构物内的连接钢筋之间均要求可靠连接,保证电气连接。5、构筑物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满足:钢筋截面应不小于120mm2(或直径不小于14mm)。当构筑物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截面不满足要求时,可将相邻二根结构钢筋并接使用(无需改变钢筋的间距)。二、设计要求1、隧道地段贯通接地线铺设在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热镀锌扁钢,敷设在电力电缆槽内,并采取砂防护措施。2、在电缆槽的线路侧外缘设一根纵向接地钢筋,每100m断开一次,用于隧道内接地极及接地钢筋间的等电位连接。3、隧道接地极设置(1)对于一般拱墙及防水板的衬砌隧道应充分利用隧道初期支护锚杆、钢架、钢筋网或底板钢筋。(2)、级以上围岩隧道,利用锚杆、钢架(或钢网片)作为接地极。(3)锚杆接地极以约一个台车长度为间隔设置,用作接地极的锚杆环向间距要求为2倍的锚杆长度;接地锚杆与钢网片、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可靠焊接。4、接地钢筋间的连接隧道内的锚杆接地极,底板接地极和二次衬砌内的接地钢筋等接地装置均应通过连接钢筋与两侧电缆槽靠线路侧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5、接地端子设置(1)隧道内接地装置均采用桥隧型接地端子。(2)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在两侧电缆槽底部,每隔10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接地端子供隧道接地装置与贯通地线、热镀锌扁钢的连接。(3)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大避车洞。无线直放站及右侧照明箱变硐室内接地端子的位置:在洞内两侧地面设置接地端子,利用16连接和纵向接地钢筋连接。(4)从隧道进口2m处开始,在两侧电缆槽靠线路侧壁上,每间隔50m设置一个接地端子,接地端子供轨旁设备、设施、轨道板接地。(5)接地端子均通过连接钢筋与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接地钢筋连接示意图6、接地极(1)在电力电缆槽侧底部通长预埋640热镀锌扁钢,每隔500m左右与隧道结构钢件可靠连接。(2)在每个电力设备专用电室、电力电缆槽铡的大避车洞及隧道洞口处将接地引出,各设两个接地端子。(3)接地母线在隧道内贯通,采用16mm圆钢,从隧道开始每隔35m预留一个100mm端头采用(16mm圆钢),并在附近用白漆在隧道壁作50mm50mm的标记。(4)接地引下线及接地母线采用2级热浸镀锌防腐,接地体的连接采用搭接焊,焊接必须牢固无虚焊。三、工艺要求应按照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用参考图说明中的工艺要求进行施作,即:1、接地端子应直接灌注在电缆槽或其它混凝土制品中。接地端子采用不锈钢制造,不锈钢材料的成分应满足:Cr16%、Ni5%、Mo2%、C25KA)的“L”形钢筋进行焊接(焊接长度同前)。3、对施工中外露的接地钢筋进行防腐处理,采用外裹素混凝土的方式。四、洞内设备1、洞两侧分设通信、信号电缆槽与电力电缆槽,其中通信、信号电缆槽设于线路前进方向左侧,电力电缆槽设于线路前进方向右侧。2、隧道内电力电缆槽底部通长敷设406mm,(宽厚)热镀锌扁钢。3、根据接触网专业的要求,隧道内共设四跨非绝缘锚段8处,并在DK66740、DK67240、DK67740、DK68240、DK68740、DK69240、DK69740、DK70740、DK70740、DK71240、DK71740、DK72240、DK72740、DK73240、DK73740、DK74240、DK74740、DK75240、DK75740、DK76240、DK76545处设接地极及引下线。4、根据电力专业要求,在DK68220、DK70300、DK71220、DK74220线路右侧设照明箱式变电站洞室,每次电力设备洞室均预埋6根SC50过轨管至对侧电缆槽内,洞室内两侧地面设置接地端子,利用16连接钢筋与纵向接地钢筋相连。5、隧道左侧大避车洞内两侧地面设置接地端子,利用16连接钢筋与纵向接地钢筋相连。6、根据无线专业要求,在线路左侧DK68200、DK70600、DK73000、DK75400处避车洞内设置无线直放站洞室,每次直放站洞室内均预埋4要SC500过轨管至对侧电力电缆槽内,洞内两侧地面设置接地端子,利用16连接钢筋与纵向接地钢筋相连。7、按信号专业要求,隧道内设置综合接地系统,并预留纵合接地端子,详见纵合接地设计图。DK67123、DK67725、DK68328、DK68930、DK69533、DK70135、DK70738、DK71340、DK71943、DK72545、DK73148、DK73750、DK74353、DK74955、DK75558、DK76160处各预埋两根100HDPE过轨管道,新增加过轨管道见技术通知单技通通(2012)83号关于在北塬、张庄、如意隧道内增加通信过轨钢管的说明。 五、施工方案(一)初期支护接地1、级围岩隧道,利用锚杆、钢拱架(或钢网片)作为接地极。2、锚杆接地极以约一个台车长度为间隔设置,用作接地极的锚杆环向间距要求为2倍锚杆长度;接地锚杆与钢网片、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可靠焊接。3、每个台车位的隧道接地极均通过连接钢筋与两侧电缆槽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4、下图仅为接地钢筋连接示意图。隧道初期支护接地极断面图注意事项:在有钢架的初期支护一个台车间距内就需要施工一个环向接地钢筋,做好钢架、锚杆、钢筋网片的焊接,同时必须注意用连接钢筋与工字钢焊接后引至二衬外,引出的钢筋最后与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顶的纵向16接地钢筋连接。(二)初期支护接地投影图隧道综合接地系统投影关系图注意事项1、隧道接地极均与台车位为单元。2、施工时应对接地钢筋作出标示,便于检查。(三)隧道二次衬砌中的接地钢筋设置1、在每个台车位(作业段)中部选一根环向结构钢筋作为环向接地钢筋,环、纵向接地钢筋间可靠焊接;纵向接地钢筋在作业段间可不连接。2、每个作业段内的环向接地钢筋与两侧电缆槽靠线路侧外缘的纵向接地钢筋连接。3、每板二衬的接地尽量设在同一位置,建议在距离端头1m处。从二衬引接出来的接地钢筋要有标识,注意保护。4、二次衬砌中无结构钢筋的隧道,不再单独考虑接地钢筋设置。5、洞门明洞部分在二次衬砌内设置环向接地钢筋,设置要求与隧道内相同。(四)接地极及引下线1、接地引下线采用16mm圆钢2、接地极线及接地引下线采用2级热浸镀锌防腐。接地体的连接采用接接焊,焊接必须牢固无虚焊。3、接地引下线与接接地极焊接处,在如下图所示隧道壁位置作200mm200mm标志。4、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若遇电阻不满足要求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接地极钢管根数、加降助剂。5、施工时应先预埋接地极,在接地电阻值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上部施工。6、所有埋入件均采用热浸锌防腐。接地极安装图(五)综合洞室接地1、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大避车洞。无线直放站及右侧照明箱变硐室内接地端子的位置:在洞内两侧地面设置接地端子,利用16连接和纵向接地钢筋连接。2、隧道左侧大避车洞内两侧地面设置接地端子,利用16连接钢筋与纵向接地钢筋相连。 3、在每处电力设备专用洞室、电力电缆槽侧的每个大避车洞及隧道洞口处将接地引出,各设两个接地端子。洞室接地端子设置示意图(六)过轨钢管1、无线直放站洞室过轨管线(1)DK70600、DK73000、DK75400处避车洞内设置无线直放站洞室,每次直放站洞室内均预埋4要SC500过轨管至对侧电力电缆槽内。(2)过轨管线,与线路平面成90夹角,管线间距不小于10cm,要求右线电力电缆槽内、左线小避车洞内各露头1cm,下穿弧度同仰拱曲率,施工时管内预留穿线用直径0.3cm的铁丝两根,管头设堵头。过轨管材采用SC50钢管。2、照明箱式变电站过轨管线(1)在DK68220、DK70300、DK71220、DK74220线路右侧设照明箱式变电站洞室,每次电力设备洞室均预埋6根SC50过轨管至对侧电缆槽内。(2)过轨管线,与线路平面成90夹角,管线间距不小于10cm,6根管线都 下穿中心水沟,预埋在照明箱变洞室内露头1cm,小平台隧道壁露头高度超出盖板30cm下穿弧度同仰拱曲率,施工时管内预留穿线用直径0.3cm的铁丝两根,管头设堵头。过轨管材采用SC50钢管。3、信号过轨管线(1)DK67123、DK67725、DK68328、DK68930、DK69533、DK70135、DK70738、DK71340、DK71943、DK72545、DK73148、DK73750、DK74353、DK74955、DK75558、DK76160处各预埋两根100HDPE过轨管道。(2)在右线信号点处,每处2根信号过轨管线,与线路平面成45夹角,呈八字形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