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素能演练提升14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解析).doc_第1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素能演练提升14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解析).doc_第2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素能演练提升14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解析).doc_第3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素能演练提升14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解析).doc_第4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素能演练提升14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能演练提升(十四)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a、b、c、d、e为群落成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属于各级消费者,f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该图只有一条食物链,b项错。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答案:b2.(2015广东汕头一模)为了控制甘蔗害虫,有人将蔗蟾带入澳大利亚。由于蔗蟾的皮肤会产生毒素,起初袋鼬等蔗蟾的捕食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但现在,袋鼬学会了只吃蔗蟾的幼体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下列对蔗蟾和袋鼬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共同进化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蔗蟾与袋鼬之间为捕食关系,都是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不可能实现物质循环,a项错误;袋鼬捕食蔗蟾的过程中,蔗蟾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了袋鼬,b项正确;袋鼬捕食蔗蟾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信息传递,并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项正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共同进化,以适应环境,d项正确。答案:a3.(2014天津理综,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本题考查人工生态系统相关问题。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故a项正确。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都有若干种,这些动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b项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故c项错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所需能量均来自本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其他生态系统,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海南,25)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项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正确。各营养级(生产者和消费者)储存的能量中都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项正确,d项错误。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太阳光能,而太阳光能是系统外的能量,c项正确。答案:d5.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a.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某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招引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大幅度上升c.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d.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解析:小种群不利于对基因的保存,也就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改变了生态的多样性,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答案:d6.下列有关右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若y表示不同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是db.若y表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则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c.若y表示四个鸽种群中的个体数,则d种群被鹰攻击的成功率最大d.若y表示某有毒物质在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中的含量,则d代表生产者解析:由图示可知,遗传多样性越高,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越强,a项正确;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项错误;种群密度越大,种群被捕食者攻击的成功率越小,c项错误;有毒物质在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中逐级积累,随着营养级的升高有毒物质的含量也越高,则a代表生产者,d项错误。答案:a7.下列有关生物圈中“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以在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非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b.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都需要信息分子和受体参与c.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是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解析: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可通过胞间连丝来实现,b项不正确;在农业生产中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打破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d项正确。答案:b8.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生态瓶编号生态系统组成光照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甲+乙-+-+丙+-丁+-+a.甲瓶中的含氧量比丁瓶的低b.乙瓶中的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长c.丙瓶的有机物比丁瓶的多d.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高解析:由表可知,甲中的生物比丁中的多,所以耗氧多;乙与丙相比,无光照,植物不能制造有机物,乙含泥沙,泥沙中有微生物,所以乙瓶中的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短;丙与丁相比,少了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消耗;丁比丙的生物种类多,抵抗力稳定性较丙高。答案:b9.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为分解者。表中np=gp-r。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gp)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r)15.912.6813.23871.27369.69501.580.880.340.54141.2062.0779.13211.8519.26192.59a.构成了唯一的食物链b.被调查时刻由np可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大于输出c.能量在第三、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低于10%,所以数据有误d.的粪便中所含能量是其gp的一部分解析: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a项错误;题干中np=gp-r,np都大于零,因此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b项正确;能量的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但是有些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可低于10%,或高于20%,c项错误;生物体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自身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d项错误。答案:b10.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解析:此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丁占第二、三、四营养级;戊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外来物种引入新的环境中,若当地环境条件适宜且无天敌存在,外来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物种大量死亡,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答案:c11.(2015江苏,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因为行道树一般成行排列,所以对其上的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不适合用五点取样法,a项错误。杂食性鸟类,食物种类多,一种食物减少可用其他食物取代,故数量波动较小,b项正确。生态瓶的稳定性指的是抵抗力稳定性,它的高低主要与生物的种类和每种生物的数量以及比例是否协调有关,c项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以适应环境,这是一种保护色,d项错误。答案:b12.下图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可以表示氧气,b可以表示二氧化碳、无机盐等b.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途径有物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d.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变化顺序可能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解析:从图示看,绿藻和细菌并非寄生关系,分解有机污染物主要靠水中的细菌和污泥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答案:c13.下图为一个密闭生态缸处于良性状态的物质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b.三种生物成分自左向右依次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异养生物之间可进行双向传递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该生态缸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解析:生态缸由于体积小,阳光直射升温快,因此需要散射光才能正常运转,a项正确;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图中异养生物分别为消费者和分解者,b项正确;行为信息只能由生物发出,无机环境不能发出,c项错误;生态缸中生物的生活状况是判断该系统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指标,d项正确。答案:c14.下列选项,不符合右图调节机制的是()a.排尿反射中,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使尿排空b.血糖浓度上升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c.食虫鸟数量增加,森林中害虫数量随之减少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解析:图示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排尿反射属于正反馈;血糖浓度的调节、食虫鸟数量的变动以及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都是负反馈调节。答案:a15.下图为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进入人体的途径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物链是放射性物质131i进入人体的唯一途径b.该图所示生态系统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c.可通过增加植物性食物在食品中的比例,来降低食物链中放射性物质131i的富集作用对人造成的危害d.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是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的物质,所以不会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大气、水源等无机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131i可通过呼吸、饮水、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故a项错误;图中所示生态系统中除了缺少分解者以外,还缺少阳光等,故b项错误;生物富集作用随食物链营养级的增加而加强,应通过降低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来减轻放射性物质131i对人的危害,故c项正确;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就标志着该物质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8分)下图1是将灰喜鹊引入某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成的值变化曲线。图2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多的是,最少的是。(2)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若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3)图2食物网中,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条食物链传递给鹰。该生态系统除了图2所示成分外,还具有。(4)图2生态系统中的一条蛇吞了一只鼠,正常情况下,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填字母)。a.10%以下b.10%20%c.20%以上(5)很多城市和单位为了美化环境,清除多种本地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将导致生物降低。解析:(1)图1中当=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图甲图乙(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作为生态系统的微山湖,其循环的物质是。(2)该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3)微山湖中决定鲤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4)沼虾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除排泄物外还有。(5)从图乙来看,鲤鱼体长在4.2 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 kj,则最少需要藻类kj。(6)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理由是。现要投喂鲤鱼去除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 cm,理由是此时。解析:(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作为生态系统,其循环的物质是该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h、o、n、p、s等元素)。(2)结合题意可知,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3)决定鲤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每一营养级的生物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自身产生的排泄物、尸体、残骸以及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后产生的粪便等含有的有机物中的能量。(5)根据题意,当鲤鱼体长4.2 cm时,肉食性食物(沼虾)占1/4,植食性食物(藻类)占3/4,所以鲤鱼获得24 kj的能量中,其中18 kj能量靠吃藻类,6 kj能量靠吃沼虾,按照20%的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的藻类能量为1820%+620%20%=240 kj。(6)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宜选择绿藻,因为绿藻在ph8的环境中产生的毒素较少。通过投喂鲤鱼去除绿藻,结合图乙中的曲线分析,鲤鱼体长大于4.2 cm对植食性(藻类)捕食比例最高。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h、o、n、p、s等元素)(2)捕食和竞争(3)出生率和死亡率(4)尸体和下一营养级的粪便(2分)(5)240(2分)(6)绿藻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植食性比例高(2分)18.(10分)(2015江西南昌十校联考二模)(1)某大豆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能量从植物传递到田鼠的效率是%(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只/hm2。若标记的部分田鼠能主动逃避陷阱,这样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对捕获的田鼠进行性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其性比例(填“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可能流入和部分。(2)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猛禽除了捕鼠外也会捕食鼬,猛禽属于第营养级,请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解析:(1)能量从植物传递到田鼠的效率等于田鼠同化量除以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为0.3%;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种群密度是40 只/hm2。但计算结果会偏大,因为再次捕捉时对于田鼠来说,并不能做到随机捕捉,因此所捕到的标记田鼠的数量会偏小,计算结果偏大,当种群中雌雄比例稍大于1时,由于雌性个体较多,利于哺育后代,有利于种群增长。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营养级外,还可能流入分解者和未利用部分(如:用于自身生长的能量)。(2)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是由于食物供应增加,环境的容纳量增大。猛禽属于第三、四营养级。答案:(每空1分)(1)0.3出生率和死亡率(加迁入和迁出不扣分)40偏大有利分解者未利用(2)食物供应增加(或提供更好的躲避环境),k值增大三、四19.(11分)(2015广东理综,26)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下表是不同ph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ph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