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评课1、2、3.doc_第1页
《晏子使楚》评课1、2、3.doc_第2页
《晏子使楚》评课1、2、3.doc_第3页
《晏子使楚》评课1、2、3.doc_第4页
《晏子使楚》评课1、2、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评:九月下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亲临湖北武穴市,为我市教师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感谢陶靖老师的整理。让我们回过头来体会晏子使楚的教学,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什么是语文的主题式教学?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窦老师的课上展现得沐漓尽致。她那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师生间真实自然的精彩对话,以及师生精彩的思辨,赢得了听课教师一阵阵自发而热烈的掌声,这道色香味型俱全的精神大餐,让教师们着实过了一把瘾。可以说,窦老师所诠释和演绎着的语文具有典型的个性,拥有厚实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一、深刻透悟的大语文教学观“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有些教师看到这些话欣喜若狂,以为泛泛地、不加雕琢地走入生活即可学好语文,而窦老师把对这句话理解提炼为“主题教学观”,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史,能用的尽管用,用出了一种大气,且用得恰到好处。本课围绕“尊重”这一主题,有效地整合了课程内容。“规圆矩方”教学生作人;韩信胯下受辱让学生启迪;狼与小羊叫人深思;古文、现代文对照帮学生积累;外交官、历史学家、教参用语甚至学生的对话发人深省如此大容量、高密度的课程资源势必将语文教学引向历史的深处,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就看为师的我们怎样去捕捉和运用了。二、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课“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故事情节课,不能上成文字欣赏课,而应是语言文学课”,窦老师让我们欣赏到了真正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课,那精妙的讲解,灵活的启发,深入的品味,逐层的推敲,语言的积累让我们能实实在在地看到学生运用和积累语言能力的增强,从“矩”字上的一“点”到“子”,到“不敢不”到“看了看”,到“笑了笑”到最终的“尊重”,充分地展示了窦老师对教材深刻内涵的独特解说能力和对语文教学的透彻领悟,正如某联句所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这就是特级教师的与众不同。三、层次鲜明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讲的层次,而且应该是一层深一层地理解,不是一层一层地叠加。窦老师在燃升温度的情境下扩充广度,在扩充广度的基础上拔高深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由初读浏览找出重点句,到再读体会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到细读思考文中的词句用法,最后品读感悟文章带给我们更深的内涵,体现出了一种高雅典范的课堂教学艺术美。“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的这句话恰好道出了能上出如此精彩纷呈、充满哲思、飞扬激情的语文课,决非刀尺之功,它所折射出的正是窦老师那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厚实的语言功底。名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培训、启迪教师一篇课文的讲授只是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个点,窦老师充分发掘了这个“点”,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湖北省武穴市教研室 余虹点评之二:站得有多高,看得就有多远感受一:你的基础有多实,你的起点就有多高。看多了名家的课堂,产生了一个这样的认识,好象名家点子特别多,吸引学生的花样比较多,今天细细琢磨窦老师的课堂,多了份朴实、真实,让我们一线的老师有了一种惊喜,看到自己的教学中,也有和他们一致的地方,也有名家的一点淡淡的影子。那就是基础知识的扎实教学!不管是解题的准确到位、了解“张袂成云”“挥汗如雨”“比肩接踵”这三个成语的出处,领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与淮北则为枳”的妙用,还是引领学生用几句话、几个词、歇后语评价一个人,还是教给学生课堂做笔记的方法,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积累,学会了提炼。感受二:你的起点就有多高,你的认识就有多深。这是一篇老课文了,但窦老师以扩大篇章积累,赋予了课文以新的生命,在认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科学的补充教材,准确的加工教材,学生不仅学会了现代文晏子使楚,还读懂了古文晏子使楚,在引领学生体会晏子受侮辱时内心的感受时,采用移情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谈要是别人侮辱你,你会怎样?要是你是晏子会怎么想?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胯下之辱比较晏子和韩信有哪些本质的不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晏子的那种超越自己性格沉着冷静,以大局为重的那种睿智,这不仅仅是在上课啊,分明是在教学生做人,在不同的对手(敌人)面前处理问题的方法!大家不禁拍案叫绝!在窦老师的课堂里教材已不是学生唯一的资料,有效的整合促进了学生量的积累。同时,这也是真实的课堂,课中窦老师出示一段历史学家对晏子的评价,让学生选择,学生可以赞成,可以不赞成,也可以说不清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读一段文字,她也让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读出不同的感悟。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教给学生,课堂上我们听到了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从来没有听到哪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清楚的问题,不清楚,非得弄个请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允许学生有不清楚问题的存在,窦老师是首创!其实,我们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感悟都只是暂时的,随着他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很多东西他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更何况,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专家都众说纷纭,我们又何必强求学生答案的统一呢!“该放就放”这是上策啊!感受三:你站得有多高,你的目光就能看得有多远窦老师还在课堂有广度、深度上做文章,一篇课文引领学生从中走几个来回,从整体的感知到细细的品位,从晏子“看了看”中品味他沉着冷静,从“笑了笑”中感悟他的潇洒机智,从课文最后一个标点的修改体验楚王心中的别样滋味最佩服的是窦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材,站在历史的长河上再来看晏子这个人,把晏子使楚这件事和齐国的最后灭亡联系起来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国家要真正赢得别国的尊重,仅靠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更需要国家的实力,让学生辨证的看待一个人,让学生从对晏子的个人崇拜中真正走出来,感悟更多的东西。综观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要让这个过程产生无穷的魅力,我们的教师学识的广度、厚度、深度决定着你把学生托起的高度,透过窦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教师站得有多高,我们的学生就能看得就有多远!江苏常州湖塘桥中心小学 吴群英晏子使楚的教学论价值导入:投影显示一个古色古香的匾额,上书 “规圆矩方” 四个大字师:怎么读?为什么“矩”字上多一点?生:不知道师:外圆内方,方是对自己而言,对自己嘛,规矩多一点;圆是对外界而言,对别人要宽容一点。1一、整体性阅读:(起)师:为什么称他为“晏子”?一男生:“子”是古代对很有贡献的人的尊称。(师:掌声!)师:假如我是那个时代的人,也很有贡献,能否叫我“窦子”?(大家笑)生修正:是对古代有贡献的男子的尊称。2师:“晏子使楚”,顾名思义就是晏子这个人出使楚国。一般而言,对待一个国家的使节,应该比较热情,但楚王是怎样接待晏子的?师生一起梳理课文大意:第一次就让人家难堪,第二次也是,第三次就更严重了。师:我们就这么聊着聊着,课文内容就知道了,同学们真不简单!为自己喝彩(掌声)齐读最后一段,师板书:“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并在“尊重”下加着重号。3师:能不能换一种说法?生陆续提出了尊敬、敬重、敬佩等。师又在“不敢不”下加着重号,让学生换说法,有学生提出的说法有:不能不、不得不、必须、只好、只能等。师不断捕捉着发出声音的方向:谁说的?那个同学是谁呀?你可真会说话!老师的耳朵可灵呢!谢谢这些同学给我们的启发!师小结:楚王不得不、不能不尊重晏子的什么?一齐说生:口才!二、精细性阅读:(承)任选一段晏子的话来读,评价晏子的口才给你怎样的印象(一)一位男生选读了课文第4段的“拱了拱手”一段,师调出这一段的课件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所以”二字颜色与众不同)师:注意这个“所以”,你把“因为”送进去4,把这一句再说一遍。第一个孩子加了一个因为,第二个孩子加了两个因为。师:这样说行不行?掌声!师:汉语不喜欢重复,这里有两个因为,所以干脆都去掉。谢谢孩子们,继续!(二)一位男生一口气把1、2、3自然段都读了下来,师调出相应的课件内容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师又打开一个课件页面,上有两则填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大家一边口头填空,一边笑师让这位学生再一次读晏子这段话。师:谢谢他给我们的启发,来吧来吧,再来讲!(三)又是一位男生选读了第5自然段中的一段晏子之语,师调出课件: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师引导学生背补充材料中的相关典故,课件也同时展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四)第四位也是男生,选读了第三自然段中晏子的另一段话,师调出课件: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这位同学在复述时已经知道采用补充材料中相应的古文,师大加表扬。师:这段古文中藏着三个成语,谁能找出来?生顺利地找出: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或比肩继踵师:你可真会发现啊,晏子和你一样,语文学得真好,这段话里用了那些语言手段?生提出有典故、有成语,师点拨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生进而指出用了夸张的手法。师:说得真好!现在总评:晏子的口才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1:人中之人,才中之才;生2: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大家笑)生3:象打太极拳一样,四两拨千金5师:你说你怎么这么会学语文、用语文呢!还用了类比的方法。师:让我们一起来夸夸晏子的口才生齐说:所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楚王不能不、不得不尊重晏子了。三、反思性阅读:(转1)师:然而,今天有一位外交官对晏子的口才是这样评价的。(调出课件)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外交官6师:现在请大家就这种说法发表自己的观点:赞成、不赞成、说不清。静静地思考,不讨论7,任何一种观点都有价值,因为是自己的思考。一位男生:不赞成,晏子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口才,更是智慧,有理有据,而且有礼有节。另一位男生:赞成,因为后几次反驳,含有对人的讽刺。第三位男生:不赞成,因为毛主席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晏子是在被人侮辱的情况下进行的反抗。一位女生:不赞成,首先是楚王不尊重晏子的(可能有点紧张,吞吞吐吐的,现场气氛有点涩,不少学生分心。)师走到她身边,安慰性地抚摩她的肩膀:别急,别喘气。(示意大家认真听)听话,听音,听完以后你的观点可能马上改变,也可能更加坚定。8一位男生:说不清。虽然别人侮辱了你,也没有必要再侮辱别人。师:这里用侮辱合适吗?改讽刺吧生:没有必要再讽刺别人师小结: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观点,只有自己的思考,感谢这位外交官,感谢这几位同学。四、拓展性阅读:(展)师: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究竟他的话背后还藏着什么东西,让这些故事这么多年以后的今天还这么脍炙人口,令人尊重?(一)课件演示第三段课文:晏子( )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师:晏子当时可能是怎样的想法?课文为什么不用“想了想”,而是“看了看”说?生:说明晏子机智敏捷师:说得好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压根就不需要想了想,只看了看,就说出下面的一番话。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课文之一:胯下受辱让一个学生读韩信的动作:默默地注视他好一会儿师:晏子的看了看与韩信的有什么不同?结局呢?生:韩信钻了,晏子没钻。师叫起一个个子不太高的孩子,问:你身高多少生:一米五几师:晏子呢?书上说五尺,折算成现在的尺度,不过一米四几。师一边比画,一边说:晏子就这么高。(大家笑)师:假如晏子象韩信那样忍辱负重,钻进去,有没有可能?为什么?一生:不可能,因为他们身份不同,晏子是个外交官,他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不能钻。师:从这个“看了看”,看出晏子的什么?一生:爱国精神一生:冷静师:你回答得可真冷静(大家笑)9一生:看出他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果敢。10师:是啊,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也就是从这“看了看”,才使晏子的话有了底气,这是超越了晏子脾气和性格的勇气!小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啊(一大段激情总结)师:已经40分钟了,我们不休息了,能不能承受?生表示同意。师:老师们给孩子们鼓鼓掌,孩子们也为自己鼓鼓掌!11(掌声四起)继续讨论后几个故事中,有哪些值得挖掘的。(二)“拱了拱手说”一段,说明什么?(打出这一段的课件)师带领学生边读边体会其中的词汇:敝国有个规矩规圆矩方12;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故意”下加着重号,“笑了笑”颜色也不同)他笑什么呀?生1:笑里藏刀师:你先把刀放着,我们一会再研究(大家笑)师:看过洗发水的广告吧,那些形象代言人整个一个词漂亮(师抚弄自己的秀发,做模特状,大家笑)雅戈尔西服的形象代言人费翔那整个一个词帅!我去日本访问的时候,见过中国驻日本大使,那形象那个好啊!大家想象,晏子是怎样说“我最不中用”,这么笑是什么样的笑?13生:自嘲,唉!师:大胆地想,他这个“唉”是什么样的“唉”?生1:笑里藏刀生2:苦笑(这个男生表演读这一段并做苦笑状)生3:得意的笑(这位男生也表演性地读了这一段,大家都发出了赞赏的笑声)生4:有一点讥笑师:你刚才藏刀的,现在钝一点了。(大家齐笑)师:一笑解千愁,谈笑间灰飞烟灭,笑傲江湖!晏子的笑里究竟藏的是什么?生齐智慧。师:他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潇洒,小个子的晏子我依然有魅力,有我的倜傥,笑声之外的滋味哟!继续发现,继续交流!(三)第三个故事:面不改色(师打出这一段)师:不改的是什么?生1:不改的是他的心生2:不改的是他的冷静(师:掌声!)生3:不改的还有他的口才和智慧师小结:不改的是他的冷静、口才、智慧、风度翩翩的气质!自始自终,晏子还是原来的那个样子,小个子的他背后的强大的力量。谁改啦?楚王是怎样表现的?师生齐说:只好只好只好师:送他一个歇后语吧,(打出投影片)搬起石头( )( )有苦说不出( )( )一学生:丁香叶子拌黄连,一味比一味苦师(一开始没听懂):真不简单,你说的这个歇后语我是第一次听到。师生共说:偷鸡不成折把米(出示又一个投影片)楚王( ):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14师:大胆地想象一下这时候楚王的表情。一学生:难为情师惟妙惟肖地表演了“难为情”的样子:开动脑筋,好可爱的楚王哦,从里到外、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在黑板上加感叹号)再让学生读课尾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师指导朗读,分别把重音放在“楚王”、“晏子”、“不得不”、“尊重”等上。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读得比较整齐,师一再强调不要齐声读,要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师:这回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口才?有理有据?是智慧,胆识,有礼有节,送他一个词规圆矩方(有不少学生没接得上15)课件出示一句评价:晏子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所表现的智慧,赢得了楚国的尊重。教学参考书师在教学的间隙中板书“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个人”等,并小结:尊重来自于实力。五、反思性讨论(转2)师:然而,今天的一位历史学家对晏子使楚这件事又有自己的看法:(打出课件)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了;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重。“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历史学家师:前后左右讨论,发言要求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学生前后左右讨论片刻,开始举手要求发表观点,前两位同学都选择了“说不清”,第三人没明确表态,但提出:晏子获得的是短暂的但不是永久的尊严。(师:掌声哦!)第四位学生也选择了“说不清”:我觉得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有关,当时如果钻了,就有损国家的尊严。师:发言都是自己的观点,谢谢!师:快!把补充课文狼和小羊拿出来,这是我们二年级就学过的一篇寓言,今天放到这里,六年级了,寓言究竟要讲什么?小羊也做到了有理有据、有礼有节,问题是,这时智慧的力量已显得微不足道了!快回到课文,第一句: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学生齐读课文第一句,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师:晏子之所以使楚能成功,是因为国家的力量,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原来国家获得尊重,是这个国家的实力。国家、个人,都是这样,既要有礼节,有智慧,更要有实力。指导学生再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师:为什么不写尊重齐国?(师又在黑板上加上一个问号)师:现在你就是楚王,我要采访你。你怎么不说尊重齐国?一男生:比如我们国家,有人聪明,有人笨,我尊重晏子,不尊重那些笨人。另一男生:我首先尊重晏子这个人。师打出课件,介绍说这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在学这篇课文的一组对话:甲:你以为晏子使楚最神圣的责任是什么?乙:还用我说吗?是晏子对齐国的责任甲:晏子还有别的责任同这一样神圣乙:咦?你说说,是什么?甲:是晏子对自己的责任乙:哦,首先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16师:说说你读了这段对话的感想。学生也许是比较疲倦了,对这次讨论的反应不如前两次热烈。记录者也由于疲倦等因素,有所残缺。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给我的启发。国家每个人(在“国家”与“个人”的板书之间上添了个“每”字)都要有尊严,这个国家才能有尊严。六、艺术性点题(合)(课件的画面回到上课初的匾额)师:让我们做到规圆矩方,这个矩的一点已经悄悄地点在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拥有外在的道德智慧和内在的实力,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集体,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直至这个世界,都是这样。我们也要谢谢这些古人:楚王、晏子。在结束这节课时,我想送给大家一首歌,是说,还是唱?给我一点掌声。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师唱起了三国演义片尾曲,边唱边擦去黑板上的板书,先是留下了楚王、晏子等字样,最后,这两个名字也擦去,整个黑板上只留下“尊重”二字。音乐余音中,师说:一切都会消失,只有尊重永存,下课。(掌声再起)17总说完成了对窦桂梅新作晏子使楚一课的课堂实录与点评之后,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觉得就这么点零碎的文字多少有点辜负看云和玫瑰这二位我在小语界新结识的朋友之期待。一线教师眼里的“理论工作者”,多少有点理论的神秘性,总期待我们的评论能多一些理性,增一点高度。问题是,在教育理论工作者队伍里,我始终是以亲近实践自居的,理论与理性始终是我自认为欠缺之所在。于是我经常觉得自己在教育界是个边缘人,对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做更为学科专业性的分析,也不愿意立足所谓的教育理论做那些大而空的评论。踌躇再三,选择了自己安身立命了六七年的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借助其中一些理论范畴来评点玫瑰这节新课。谓之为“教学论价值”,旨在自省,即通过分析提醒自己,鲜活地生存并蓬勃地生长着的小语教学现实可以给教学论这门学科很多启示,如果“教学论”不能紧密契合教学的现实来做“论教学”的工作,这门本来就不为一线老师熟知和青睐的学科之处境将越来越尴尬,始终走不出纯理论学科的“洞穴”。价值之一:提醒我们反思教学的主体到底是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捍卫与发扬教师的主体性?教学的主客体问题是教学论中常辩不衰的一个话题,历史上已经有了大量的经典观点,历次重大的教学变革也无不以触及这一本体论问题为标志。如杜威倡导的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分野就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高举“学生主体性”这个大旗,力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形之下,教师的主体性问题近年来则似乎较受忽视,在后现代教育的话语中,教师虽然仍被置为“平等中的首席”,但其地位与作用确实有被轻视之嫌。在不少课程专家眼里,一线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而非教学的创作者;是各种改革意图的忠实执行者,而非有独立选择与判断权利与能力的思想者。一时间,“讲得越少越好”、“教师要跟着学生走”等提法在让许多人不以为然的同时,确实也在影响着中小学课堂的日常状态。不少一线老师在改革的实践中一方面缺少对自己教学主体性的清晰认知,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自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浪潮面前感到无所适从,左右为难。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的提法如在课堂实录中总是称教师为“执教者”,其实质就是对教师教学主体性的潜在的轻视;新教材到手后,教师们对新参考教案、新优秀课例的渴求与依赖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了他们对自身课程实施、教学创新能力的不信任。从这个意义上看玫瑰的语文教学,我以为其价值并不仅仅表现在又一个经典课例的诞生,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主体性的充分张扬。马克斯范梅南说过,“教学是即席创作”,玫瑰的每次新课,也完全可以称为一次全新的即席创作,是窦式语文教学的又一部新乐章。在晏子使楚这节课上,她不仅对文本作了有相当深度的全新解读,而且在不同的教学现场与学生一道激情投入,集体创作了一首具有相当历史厚重感的“尊重之歌”。教学的私己性和艺术性在玫瑰的课堂上往往显示得非常明显,现场感受了这部新作诞生过程的我,当时的那份感动不亚于欣赏了张艺谋或冯小刚最新的影作。在随后的讲座中,玫瑰又抛出了两句颇为狷狂的话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这当中透出的自信与自主意识,尤其难能可贵。正由于这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使得玫瑰总不肯停留于自己的经典作品,而是不断出发,不断推出新的佳作;而这种强烈的主体性和主人感,也使玫瑰越来越多地体验到这种来自教学创作本身的快乐,并从中汲取出越来越坚韧的专业自尊。我以为,惟有拥有这样强烈主体性的教师,其新作才更值得人们期待,其自我也才更值得世人尊重。当然,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就会轻视或贬低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实践活动,其主体具有双重性、复合性、相互依存性,教学双方此消彼长、相辅相成,任何一方主体性的发挥都离不开另一方。玫瑰的课堂上,她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一颦一笑都牵动着现场每一个人的注意力,教师们听完课后啧啧称赞的也往往是她的教学功力与教学艺术。但我以为玫瑰真正成功之处还在于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与调动,至少在常州市的这节晏子使楚中,学生的现场表现是相当出色的,让在场的任课教师也吃惊不已,奇怪同样是这群孩子,平时为什么没这么出彩。解释自然很多,至少有一点是站得住脚的,是玫瑰解放了他们的思想空间,从外交官的言论到历史学家的评点,一枚枚重磅炸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被老师引入了历史的、人文的、乃至人生的大时空之中,再加上玫瑰热情奔放的激励、敏锐幽默的点拨,学生表现得比平常更为主动、主人,便是情理之中的状态了。可见,教师的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前提和保障,而教师主体性发挥得合理与否,也要充分考察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发扬。二者是如此地相伴相生,以至于稍有不协调,教师的主体性张扬便有可能滑向“牵制”、“自我表现”等泥潭。价值之二:迫使我们正视公开课与家常课的联系与区别,公正地评价公开课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价值毋庸讳言,玫瑰是在公开课舞台上成长起来的,她取得目前这样的成就与中国颇具本土特色的公开课文化关联甚深,这使得她在备受推崇、羡慕的同时,也承受着一般教师难以承受的压力与评判。许多人一边由衷地赞叹着玫瑰在“舞台”上的精湛与完美,一边又轻易地转移着内心的不以为然,认为这些课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家常课学不上,也不想学。确实,当前许多公开课与家常课的距离之大令人担忧,往往前者如盛装的时装秀,后者则暗淡得令师生的日常生活无趣又无望。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二者的区别,而不关注其联系?公开课作为实验意义的课,应该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尽量考虑其向家常课衍生的条件与可能,而一旦实验成功,家常课上我们就应该尽量努力向公开课曾经达到的境界努力,而不应总是抱怨条件、因没有观众就简化了教学的种种精彩。由此,我认为玫瑰的新课晏子使楚并不是那种家常课难以望其项背的“盛装课”,只要老师愿意深入钻研,自家的课堂上不难实现这样的精彩,玫瑰在随后的讲座中也一再希望自己的诸多理念能被观摩者们延展到家常课之中。当然,简单地模仿、移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同样也是危险的事,特别是玫瑰的课,往往带有她自身的鲜明个性,很难模仿到位,故,她又提出“观而不摩”。结合前面对教师主体性的思考,我以为公开课最大的价值应该在于调动观摩者的主体性,而非简单模仿的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玫瑰的公开课之价值与其说是示范,不如说是点燃,她在课堂上的激情往往能点燃观摩教师们心底的激情,让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从内心里爱上自己的这个专业,进而在自己的家常课上激情绽放。因此,我们现在似乎应该更为公允地评判公开课的价值,特别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作用。教学既是一项极具私己性的工作,也是一门需要交流、切磋的艺术,观摩优秀的课例,分享成功教师的设计理念和课堂组织技巧,对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正处在职业倦怠期的中年教师以及理念相对老化的老年教师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公开课文化在中小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我们不应该对这种文化一棍子打死,而是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既要充分肯定公开课教学的多重价值,也要逐步澄清公开课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过程中的种种混沌,使公开课既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又能顺利地向家常课辐射。这里有许多细节性问题值得关注,比如“两节课连上”这个许多小语名师上示范课的共同特征,我认为虽有利于充分展现语文教学的更多艺术性元素,但其不合理之处不容忽视,因为正常的小学很少将两节语文课连排,示范课过大的课堂容量,过于强调“一气呵成”的教学设计等等,在使得课更为丰满、更为耐看的同时,潜藏着对日常教学条件的忽视,至少是轻视。诸如此类,对公开课教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价值之三:启发我们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秩序问题,以及如何评价教师的“课感”和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秩序”是一个日常概念,人们往往只把它理解为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维持与开展。其实“教学秩序”的含义非常丰富,以课堂教学为例,从课堂纪律的维持,到课堂气氛的调节,无不可以用“秩序”的视角来观察与分析。近年来,随着新课程在中小学的强势推进,不少地方的课堂秩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由过去的追求“井然有序”到现在的有意识地让课堂“乱”起来,当然,更多的老师会在此基础上追求“收放自如”的效果,于是,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便显出了突出的重要性,有人还提出了“课感”这样的概念,用来表达优秀教师身上拥有的那种恰当调节课堂节奏与氛围的独特能力。目前,课堂秩序的研究在理论界还很不够,实践中也大多表现为经验性的体会,大量优秀教师的“课感”主要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性知识形态存在,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掘与总结。玫瑰便是这样一个教师,其现场反应之快,对学生的鼓励方式之丰富,使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这往往是教师的天分,她的个性特征、语言风格、才艺等都是构成其独特课堂气氛的重要元素,但如果做条分缕析式的研究,又很难得出更为可操作性的结论。因此,我建议采用叙事研究方式,对优秀教师的课堂秩序进行基于描述基础的质性研究,特别要关注课堂上发生的重要细节。如在晏子使楚常州版的课堂上,我观察到了一个细节:即使是公开课的现场,玫瑰的课堂教学秩序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以男生为主要课堂发言群的班级里,一位女生的发言由于胆怯等因素而出现了明显的打结,课堂一度轻微冷场,且不少学生不认真聆听,课堂气氛散而涩。玫瑰敏锐地发现了,通过对这个女生的耐心扶助、以及对现场气氛不着痕迹的悉心调节,课堂很快恢复了活跃中的专注。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课堂驾驭能力”,我宁可称之为“课堂秩序的感知与调节能力”,因为许多所谓善于驾驭课堂的老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粗糙了解与粗暴压制,在这种状态下,“驾驭”往往会演变成专制,教师则扮演的主要是课堂障碍的简单克服者而非艺术化的化解者。当然,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尤其是这种短暂相识的“借班上课”中,教师的“课感”和“课堂秩序”状况还不具有更普遍的迁移价值。一方面,由于师生长期耳鬓厮磨,在日常课上,彼此间更容易形成外人难以察觉的默契,课堂秩序有如波澜不惊但宁静隽永的潺潺小溪;另一方面,日常教学中各种偶发事件的发生频率显然远远高于“纯净水化”的公开课,对教师的秩序调节能力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秩序又如不可知的险滩,充满了跳荡与回漩。不管怎样,我们应该重视研究各种情景下的课堂教学秩序,通过大量具体而饱满的课堂花絮之描述与解读,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秩序感知与调节能力,形成自己独到的“课感”,这样,得益的将不仅是充分感受到教学中的幸福的一线老师,更是在这种幸福的教学中浸润与滋养的孩子们,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的学习与成长“伙伴”。玫瑰的新课还将不断推出,我们的关注也将继续,而她的身影,以及更多小语教师们的身影,都将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她和他们都在尽力而为,因为,她和他们都还在不断攀登的途中。(玫瑰是窦桂梅的网名)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副教授。王丽琴1 这个匾额和这四个字,一直是我比较费解的地方,总感觉有些牵强,毕竟整个文本中只有一处提到“规矩”二字,而这篇文章中对“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等价值的教育意义也并不明显。所以,与看云讨论过此话题,觉得玫瑰偏爱这四个字,无甚道理。至于“矩”上多一点的生发,自然也显得有些一相情愿,远达不到有些评说者所说的“已经深深印在了孩子们心间”。2 对“晏子”中“子”的解读似乎还遗漏了一点,应强调一下读第三声,玫瑰在后边的课堂中激情高涨时大多念成了轻声,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小瑕疵。3 直奔文尾,与后面的再顾文首一样,是对文本的大气的解读,整个文本成为教师与学生阅读与讨论的“小小寰球”,而非“盲人摸象”。4 “送进去”仿佛已是玫瑰课堂上的口头禅,虽只听过她两节课,已能感受她偏好的语言方式,再如“掌声!”“谢谢孩子们”,似乎有人批评过玫瑰的这种“掌声四起”,我则认为应视为个性化教师的“招牌动作”,只要与教师本人的个性、形象、追求等相协调即可。5 这一段学生的表现是越来越好,其中,补充材料中的古文起了很好的“脚手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者大多是男生,这种状况一直到下课也没能扭转,也许是文本本身以及班级特征造成的吧。6 这个外交官的评价和后面两次一样,属于对文本的“反思性解读”,两个“然而”,如同重磅炸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现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