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试题集锦.doc_第1页
自然辩证法试题集锦.doc_第2页
自然辩证法试题集锦.doc_第3页
自然辩证法试题集锦.doc_第4页
自然辩证法试题集锦.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试题集自然辩证法概论试卷一 一、 判断题(用对号或错号填在括号中)(2分15) 1科学假说具有或然性的特性。 ( ) 2科学仪器、思维方式、研究对象都是科学认识系统的中介要素。( ) 3发现新的自然过程,是自然科学的创造性的表现。 ( ) 4知识经济是一种以自然资源占有量为核心、以人力资本、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的经济形态。 ( ) 5“天鹅皆白”这一结论是由观察法和类比法得出的。 ( ) 6技术发展的动力是技术目的与技术体系、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矛盾运动的结果。 ( ) 7几种逻辑方法的创造性与可靠性之间通常有正比和反比关系。( ) 8爱因斯坦运用“火车实验”得出狭义相对论的有关原理和结论,研究用了观察方法和思想实验方法。 ( ) 9生物学教科书按照由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顺序排列各章内容。这个课程体系是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构建的。 10观察方法中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中的观察是一回事。 ( ) 11、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 ( ) 12科学抽象的结果往往以科学概念、定理和推论表现出来。 ( ) 13科学继承越多创新就越多。 ( ) 14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 15.人和自然的矛盾,直接地是由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引起的,因此它的解决,也有赖于对物质生产的调节。 ( )二、 辨析简答题(请简单陈述下列说法正确与否的理由。(5分3)1 由于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缺乏客观依据和认识论根源,所以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答:2 SARS至今未被认识清楚,原因在于科学认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存在问题。答:3 欲想实现科学的创新,必须要全面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答:三 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1 科学家曾经用鸡做过一种关于营养的实验。他们用去糠的精白米喂一组鸡,而用粗米喂另一组鸡。吃精米的一组鸡不久都得了一种和人的脚气病类似的病,吃粗米的一组鸡没有得这种病。他们又用粗米喂那组得了病的鸡,不久都痊愈了。于是,他们得出结论:稻米的糠里应当有一种物质,缺乏了这种物质就会得脚气病。请问:上述研究主要采用了那些研究方法(至少列出三种),如果有逻辑方法(归纳、演绎和类比方法)请具体写出逻辑公式。2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最初提出物质波公式,运用了下列推理:光具有微粒性和波动性,并且有方程式:E=h, =h/p(E代表能量,h代表普朗克常量,代表频率,代表波长p代表动量);实物粒子也具有微粒性和波动性。从而实物粒子也可能具有方程式:E=h, =h/mv。请问,德布罗意在上述研究中主要应用了哪种科学方法;该方法的创造性和可靠性如何;如果有逻辑公式,请写出。3.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他发现,在某一元素之后(除氢之外),每隔几个元素便有一个元素与该元素在性质上十分相似,如钠与锂、钾与钠、铷与钾等。他将性质相似的元素排成横行,编制成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71年他又对周期表中11个“缺位”元素的性质做出了预言,通过计算还预言这些元素的原子量、密度。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18381912)在闪锌矿中发现了一个新元素,命名为镓。镓的物理、化学数据与门捷列夫预言的“亚铝”极为接近,只有比重一项相差较大。门捷列夫写信,要布瓦博德朗进一步提纯检测用的“镓”,重新测定镓的比重,他坚信镓的比重在5.96.0之间,不可能是4.70。布瓦博德朗再次做了测定,镓的比重为5.96。请问:(1)两位化学家的上述研究工作,运用了哪四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用案例中的文字予以说明(2)此案例从哪个方面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四 论述题(25分)结合你所学的专业或你感兴趣的学科领域,谈谈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你认为对已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手段加以解决。自然辩证法概论试卷二一、判断题(用对号或错号填在括号中)(1分14)1.科学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所以国家对它宏观调控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三大部分构成。 ( ) 3科学理论具有预见作用。 ( ) 4.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得驱动力。 ( ) 5.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假说方法。 ( ) 6.海王星的发现主要是运用了数学模型方法、因果关系类比、剩余法和观察法。 7.类比方法的创造性强是源于在广泛范围内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推理。 8.爱因斯坦运用“火车实验”得出狭义相对论的有关原理和结论,研究用了观察方法和思想实验方法。 ( ) 9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 ) 二、辨析简答题(请简单陈述下列说法正确与否的理由)(4分3)1 . 科学和技术既有共性又有区别。2科学工作者选择研究课题就是要看是否满足社会需要。3 军事需要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刺激作用。三、案例分析题(每题4分,共计8分)1. 法国园艺师莫尼埃(18281906)整天与花坛打交道,常因水泥花坛被碰碎而苦恼。1865年的某一天,一棵从土中挖出来的花卉引起他的注意:疏松的土壤因花的根须相互交错而抱成一团。他由此受到启发,仿照花卉的根系先用铁丝绑成网状,然后用水泥、沙石等将铁丝包裹起来。这就是最初的钢筋混凝土。请问:(1)这个发明过程运用了哪类逻辑方法的那种具体类型?写出一般逻辑公式,并说明这种逻辑方法与其他逻辑方法相比其创造性程度如何。(2)发明过程说明了技术发明(科学研究)的哪两个认识论问题?用案例中的文字予以说明 2丹麦天文学家第谷(15461601)在天文研究中发现,以往的观测资料不够准确,原有星表也多有误差。他立志要观测1000个天体,编出更完善的星表。1600年,他将德国青年开普勒(15711630)招至身边充任助手。第二年,第谷在辞世前将自己对750个天体的观察资料交给开普勒。开普勒在整理加工这些观察资料时发现,前人和第谷所建构的行星运动理论体系与第谷的观察资料不完全相等。他深信第谷观测工作的可靠性,决心查明原因。他起初把火星轨道设想为一个偏心圆,经过70多次推演计算,结果仍不理想。后来,他又把火星轨道设想为椭圆形,最终建立了行星运动三大规律。请问:(1)第谷和开普勒在上述研究中运用了哪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要以案例中的文字予以说明(2)他们的研究工作反映了什么认识论问题?(3)这个案例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 四、论述题:请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理论和观点,根据其中这两段话的内容,分别自拟题目论述你的观点(每题8分,共16分) 1.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2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自然辩证法概论试卷三一、判断题(用对号或错号填在括号中)(1分14)1.科学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 (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三大部分构成。 ( ) 3发现新的自然过程,是自然科学的创造性的表现。 ( ) 4.知识经济是一种以自然资源占有量为核心、以人力资本、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的经济形态。 ( ) 5.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假说方法。 ( ) 6.海王星主要是运用了数学模型方法、因果关系类比、剩余法和观察法发现和确认的。 7.爱因斯坦运用“火车实验”得出狭义相对论的有关原理和结论,研究用了观察方法和思想实验方法。 ( ) 8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 ) 9.科学继承越多创新就越多。 ( ) 10.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根本内在动力。 12.科学抽象的结果往往以科学概念、定理和推论表现出来。 ( ) 13环境资源等全球性社会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 ( ) 14.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二、辨析简答题(请简单陈述下列说法正确与否的理由)(5分4)1 .科学问题规定着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决定着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2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技术问题。4 人依赖自然,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但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受自然规律制约。5 思想实验是要在思想中对理想模型中的“实验对象”进行控制和变革,因此它本质上是理性的思维推理。三、案例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16分)1.17世纪英国化学家胡克提出:人类能否通过自己的智慧,像蚕一样制造出人造的丝来?这个诱人的设想成了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18世纪法国化学家罗曼比较了桑叶和蚕丝的化学组成,发现两者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而蚕丝还含有氮;蚕丝有丝的一般特征,而桑叶不具有丝的一般特征。据此他推断:氮很可能是形成丝的一个重要原因。19世纪,瑞士人奥迪马斯用含有氮的硝酸处理纤维。制成了硝酸纤维,抽出了丝。(1)人造丝的这个研究过程是以什么为开端的?(2)在研究中使用了哪三种科学方法?请说明其中一种逻辑方法的具体形式,并写出公式。2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他发现,在某一元素之后(除氢之外),每隔几个元素便有一个元素与该元素在性质上十分相似,如钠与锂、钾与钠、铷与钾等。他将性质相似的元素排成横行,编制成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71年他又对周期表中11个“缺位”元素的性质做出了预言,通过计算还预言这些元素的原子量、密度。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18381912)在闪锌矿中发现了一个新元素,命名为镓。镓的物理、化学数据与门捷列夫预言的“亚铝”极为接近,只有比重一项相差较大。门捷列夫写信,要布瓦博德朗进一步提纯检测用的“镓”,重新测定镓的比重,他坚信镓的比重在5.96.0之间,不可能是4.70。布瓦博德朗再次做了测定,镓的比重为5.96。请问:(1)两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