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知道,要获得牢固的粘接,必须正确选用胶粘剂,合理地设计(或选择)粘接接头型式和严格地执行粘接工艺。粘接的失败原因主要来自这三个方面。现简要说明如下:(1)胶粘剂选用不当1)仅注意抗剪强度高,而忽视了抗冲击、耐疲劳强度及耐久性的考虑。例如,环氧一聚矾胶的抗剪强度高,但耐冲击强度差;环氧尼龙胶的强度高,但不耐湿热老化。2)在湿热的外环境和受振动、冲击场合,使用了502胶,3)以不饱和聚酯胶粘接金属,由于收缩太大而胶层开裂。4)用乳白胶粘接金属。5)胶粘剂韧性太差,刚性太大,压力集中严重。6)结构粘接时,使用热塑性胶粘剂,易蠕变。7)组成胶粘剂基料聚合物分子量太小,强度低。8)在温度交变的情况下,使用了一般环氧胶。9)增塑剂离析,改变了界面性质,造成脱胶。10)胶粘剂中各组分相容性不好。11)填料的粒度太大或对填料未作干燥处理。12)胶粘剂粘性过大,不易浸润,出现界面破坏。13)胶粘剂的线膨胀系数和收缩率太太。14)多组分胶粘剂的配比不正确或混合调配不均匀。15)固化剂加量过少,不完全固化。16)使用了过期的胶粘剂或未考虑工作介质对胶粘剂的影响(如化学作用)。(2)选择(或设计)粘接接头型式不当1)采用了未加扑救措施的粘接接头。2)接头搭接长度太长。3)未考虑到不同材料线膨胀系数的差异,4)被粘物刚性不够,5)受到了不均匀扯离力的严重作用。6)忽视了粘接接头材质的强度。7)端部未封边包角,受到剥离力的作用。8)层压材料采用了搭接。9)受力较大的部位采用了斜接。(3)粘接工艺不当1)忽视表面处理,出现界面破坏。a油脂未清除干净。b表面不干燥,残留水分及杂质。c脱脂溶剂用量过多或放置时间太久,空气中的水分凝聚在被粘表面。d未经除油脂、粗化处理,或粗化处理后,未除去油脂、杂质。e粗糙过度,f喷砂用的压缩空气未经除油净化。g化学处理后的表面水洗后未很好的干燥。h用压缩空气吹干被粘物表面。i擦洗的工具、纱布及脱脂棉不干净。1表面处理后停放时间太长。由 整理编辑。2)胶层太厚,3)含溶剂胶粘剂涂胶后晾置时间太短,合拢后胶层包含溶剂。4)晾置时间太短,胶层失去粘性。5)胶类固化的环氧胶合拢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6)合拢后胶层内空气末排除干净。7)涂胶时温度太低不易浸润。8)在胶粘剂半固化的状态下错动对位。9)粘接部位周围缺胶或存在缝隙。10)在高湿度环境下进行粘接操作。l1)502胶涂布后未经晾置便过早合拢。12)高温固化的胶粘剂,固化升温过早,加热速度太快。13)固化时加压不够或不均匀。14)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县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展情况汇报材料
- mrp 闭环mrp教学课件
- 用车知识基础知识培训班课件
- 做个 开心果 教学课件
- 四川省雅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四中八年级(下)第一次质检数学试卷(含答案)
- 乔装打扮教学课件
- 新解读《GB-T 35994-2018粮油机械 面团拉伸仪》
- 用电和雷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生鲜柜安全知识培训课件记录
- GB/T 18114.11-2010稀土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11部分:氟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 DBJT13-370-2021 福建省柔性饰面砖应用技术标准
- GB/T 11538-2006精油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通用法
- 动力网站-艾默生netsure801电源系统用户手册
- DB3302T 1079-2018 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 大唐集团公司工作票、操作票使用和管理标准(版)
- 医学皮肤部年度业务报告课件
- 21年一消防工程师继续教育题
- 太阳能热水系统问题与解决方案
- (完整版)物理化学上教案
- D型便梁工法(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