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一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论证方法上均有特色,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故课堂仍宜采用诵读教法。通过诵渎,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通过诵读,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预习安排: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全文中出现12次)的读音。2思考: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二、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精彩句子,导人新课。三、简介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四、检查预习规定的思考题: 1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羞恶之心”)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4试用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先诵读,后解释)。五、诵读第二段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第二段划分层次。可分两层。开头至“乞人不屑也”为第一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至末尾为第二层。2诵读第一层。(1)补充注释。“一箪食(旧读s,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形容饿者欲食之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吒吒”)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合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2)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为什么不受呢?(恶其无礼。)这说明了什么?(有羞恶之心,本心未泯,故宁死而不食。)再问: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照应”?(“所恶有甚于死者”。)(3)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3诵读第二层。(1)补充注释。“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辩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辩礼义而受之”。“乡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2)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3)用“性善论观点来解释:为物欲所蔽,则失其本心。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提问: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照应”?(“贤者能勿丧耳”中包含了“不贤者易丧”的意思。)六、背诵第二段七、布置作业熟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 第二课时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背诵鱼我所欲也第二段,导入新课二、诵读第一段:1注疏要点。 (1)“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 (2)“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3)“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4)“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5)“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接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3学生背诵第一段。 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弄清它的结构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参考资料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出入较大),我们可以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三、本文小结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通假字教学反思:命题人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评价批阅日期鱼我所欲也学案一、解释加点字:所欲有甚于生者( )( )故不为苟得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贤者能勿丧耳(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失其本心( )二、通假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三、重点语句翻译: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亦不可以已乎?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题目。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3)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4)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辟:_)(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译文: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_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译文:_(5)呼尔而与之 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5、简答题: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论证和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_ 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a_b_ _五、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六、课文内容理解: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3、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6、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7、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十四、开放性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3分*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1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14、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一)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二)智育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二)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二、感知课文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曾(zeng)益:同“增”,增加胶鬲(ge)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a、词类活用。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b、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c、多义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二、分析课文第一段: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三、分析课文第二段: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四、分析课文第三段: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五、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当堂背诵课文七、完成练习(二)教学反思:命题人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评价批阅日期徐正清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 )征于色(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 )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空乏: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16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17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18、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参考答案:13“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1分)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 14d(2分)15“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1分)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句中“生”“死”词语必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5分) 16生于忧患(1分);死于安乐(1分)17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2分)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三)(15分)18、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 分)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给 、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6、c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答案】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答案:(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乡”通“向”,从前。停止,放弃。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3年中考总复习九上文言文练习(一)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型:复习课命题人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评价批阅日期徐正清1.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a.发闾左適戍渔阳()b.为天下唱( )c.固以怪之矣( )d.被坚执锐(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a.今亡亦死(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卒中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民宿退房协议范本及清洁维护标准
- 理发店员工招聘与职业规划辅导劳务合作合同
- 跨学科研究生委托培养与技术转移转化合同范本
- 产业园区物业合同终止及产业创新服务协议
- 建筑工程合同审计与财务管理要点解析
- 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竞业禁止补偿标准合同范本
- 离婚后共同财产分割与同居期间居住权益协议范本
- 签订国际贸易合同时的汇率风险管理与法律应对
- 离婚财产分割补充协议涉及遗产继承权与分割调整
- 通信工程施工合同签订所需的技术标准及通信保障协议
-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湘教版)
- 中小学数学专业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 01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09.9
- 青岛汽轮机调速系统使用说明书
- 管理学原理(南大马工程)
- 初中语文系列 批注式阅读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3 包装的学问丨苏教版 (共19张PPT)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课件
- 高血压护理查房ppt
- 全关节镜下FiberTape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课件
- 《临建布置方案》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