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摘要:“杨柳”作为文学意象备受创作者青睐,历代产生了诸多含有此意象的佳作名篇。然而,“杨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力极强的文学意象,是因为它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以及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相连。本文即试从这一角度来对此问题作简要论述。关键词:古典诗词杨柳意象文化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举不枚举、俯拾即是,在古典诗词中这一类诗篇更是屡见不鲜。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杨柳”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屡屡将之诉诸笔端,这也成就了“杨柳”在古典诗词意象中的独特地位。一、杨柳意象的生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这类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进程中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此为起点,后世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借用杨柳意象来抒情达意的作品。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杨柳具有以上诸种象征含义又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的。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里,杨柳历来就是生命力的象征。在远古时代,它即以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横树则生,倒树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战国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说文解字中有“柳,小杨也。从木,戼声。戼,古文酉,力九切”。说文释“酉”日:“酉,就也。”段玉裁注:“就,高也。律书日:酉者,万物之老也天文训日:酉者,饱也。释名日:酉,秀也,物皆成也。”显然,柳在造字者眼中,代表了万物的丰登成熟,充满了喜悦的希望。生命在这时达到了高潮,柳也就因之而成为了充沛完满的生命力的渊薮了。“杨柳”作为生命力代言物所受到的人们的青睐,成就了它做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独具魅力的原型意象物,为后代的文人创作提供了情感的寄托。此外,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杨柳的形象多是柔弱的。它不具备苍松翠柏的挺拔之姿,也不具备胡杨白杨的坚毅之态。然而就是这样,它却成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最受青睐的意象事物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根源于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有喜柔不喜刚、喜弱不喜强的特点,这一特点直接根源于国人的生存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来源,一为道,一为儒。然而,无论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主张的贵柔、守雌、处弱,还是孔子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都对国人的这种心理施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也就逐渐内化到了民族心理之中,形成了民族性格。一直以来,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在外界看来多是谦卑的、静柔的,少有咄咄逼人之举,这种民族性格也必然会影响其审美心理。在中国传统文人心里更多地看重的是事物的静柔之美,他们也以此来选择可以为其带来情感共鸣的意象事物,而杨柳就是其中之一。二、杨柳意象丰富内涵在杨柳自然情态之下,文学创作者为其赋予了多重的内在含义。1感伤情怀的抒发杨柳这一意象在众多古典诗词中多用来表达诗人感伤的情怀。如“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桦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唐王维寒食记汜上作);“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五代欧阳炯凤楼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南宋陆游沈园)等等。“杨柳”这一意象涵义的来源应与我国传统的寒食清明习俗有关。寒食期间,我国古来就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唐代诗人宋伯仁在他的清明插柳诗中就写到:“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我们的民谚中也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类的说法,另据我国近代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安徽寿春清明风俗:“家家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亦可看做是其佐证。正是因为寒食清明有插柳戴柳这一习俗,每至这一祭拜先祖追思亡人的节日,人们就会将自己难遣的愁绪投诸其上,正如王昌龄所言“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作为节日活动主角之一的杨柳那种枝条修长飞絮漫舞的风致,也最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人们将更多的自身情感赋予这一物象之上,而文人内心的情愫一旦与眼前所见的物象发生契合,产生“神与物游”的效果,他们创作作品时便往往会以此来借物借景传情。2离别、送行之意的表达“杨柳”意象在古典诗词中还往往有离别、送行之意。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唐李白劳劳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宋秦观江城子)等等。“杨柳”之所以会有离别、送行的含义,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杨柳”含有离别之意。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小雅采薇篇中最后一章就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已经开始把杨柳与离别连结在一起,使杨柳这个物象成为含有离情别意的意象,而“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给“杨柳”这个意象渲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因此,每每送别他人之时,“杨柳”也就成为文人墨客抒怀咏叹的惯用意象,拥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二,据称,汉人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三辅黄图桥有:“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为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桥惜别,折柳相送。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俗语亦有“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说法,借此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留”二字谐音,友人送别,折柳相赠,意喻“挽留”,这样“柳”很自然地被用来暗喻离别,来表达送行人的惜别之情,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孟郊送远吟中“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即属此类。3思乡怀旧情绪的抒发“杨柳”在文人墨客笔下还往往有思乡怀旧的意味。像“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唐戴叔伦堤上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古人写思乡用“柳”做意象的作品并不少见,“柳”何以受此青睐,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探得:其一,汉代就有折杨柳曲,这首曲子哀怨的曲调难免要勾起诗人们的离愁别绪,念及友人、家人折柳送别时的情景,很容易就产生思乡念旧之情;其二,古人家居附近往往植有柳树,陶渊明饮酒诗中就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描述。另外,据说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植柳思乡在唐时已有一种普遍认同,这种认同也势必会在诗人作品中有所体现;其三,游子离家在外,思乡之时必定愁绪满怀难以自遣,这又与柳絮的情态极为相似。想那漫天飞舞的柳絮杨花,不正是在外游子愁绪满怀的物化吗?“杨柳”这一意象,因其独特的自身情态、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屡屡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惯用之物。“杨柳”意象之上,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礼赞,同时也寄托了古人丰富的文化情感。在“杨柳”意象的运用上,古人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描写,可谓言不尽意,象不尽意,形意互生,开了后世意象的先河。杨柳意象繁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唐诗的沉淀和凝固,最后在宋代达到巅峰状态,成为宋词最常用的意象。其余泽所及,生生不息,元明清乃至现当代作家的诗词文集中仍多有杨柳意象的点缀。总之,“杨柳”这一意象不仅部分的承载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还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有关。也正是由于以上两个特性,“杨柳”才会在中国文学意象的百花园中成为一朵最为靓丽的奇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车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校安头条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北戴河区法律知识培训课件
- 西部计划试题及答案
- 法警聘用制面试题及答案
- java语言赋值运算符面试题及答案
- 骨科医学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科二考试题及答案
- 重庆市人民调解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版煤矿安全规程解读
- 儿童自闭症教学方法
-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分析
-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新版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
- 厂区保安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2030中国5G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链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重庆交安考试题库及答案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2025学年高三5月多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成人气管切开拔管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 2025年岗前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