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1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2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风波导学案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六中学 胡珊一、助读资料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一生有三起三落。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2、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他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3、“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二、理解词的大致意思三、学习小序 小序中交代了哪些内容?四、学习上片部分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五、学习下片部分1、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