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水平与甘肃农业.doc_第1页
农业科技水平与甘肃农业.doc_第2页
农业科技水平与甘肃农业.doc_第3页
农业科技水平与甘肃农业.doc_第4页
农业科技水平与甘肃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县(市、区)分管农业领导干部进修班讲义之三十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与甘肃农业科技新革命黄高宝 一、中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 (一)、生产力 表1 中国与世界主要农畜产品比较(1993) 单位:kg/hm2,千hm2 单 产 收获面积 中 国类 别 世界平均单产 最 高 国 家 最 大 国 家 收获面积 单 产稻 谷 8082 澳大利亚 41200 印度 世界第二 5962 3475小 麦 10067 摩尔多瓦 世界第一 3443 2546玉 米 25000 荷 兰 25492 美国 世界第二 4667 3694大 豆 4548 意大利 22844 美国 世界第三 1561 1921油菜籽 6396 阿尔及利亚 印度 世界第二 1158 1268全脂鲜牛奶 9291 以色列 1529 2029kg/头牛肉 392 日本 130 206kg/头猪肉 140 捷克 76 76鸡蛋 总产9240千吨(世界第一) 按FAO第一期统计季报(11种主要农畜产品单产和9种畜产品总产),单产水平前10位以美国频次最高(8次),出现7次有比利时、卢森堡、德、法、英、荷,丹麦5次,日本与意大利4次。总产以美国、中国最多(7次),意大利6次,巴西、法国、印度各5次,俄罗斯、西班牙4次。中国仅有稻谷1次具有世界第七位(单产),其余在10位以外,7种农畜产品总产量居世界前10位,但人多,人均占有量少。 15年来,农畜产品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科技水平 1.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前苏联、美国最早,规模大,内容深,种质资源多。 前苏联1924年成立全苏应用植物与新作物研究所(1930年为全苏植物栽培研究所),200多项收集考察,15万份作物种质资源。 美国本土资源少,1776年独立,通过驻外使节、海关、学校交流,专业考察。 全世界总数260万份,重复50%,实际130万份,美国35.5万份,原苏联34.4万份,日本18.1万份,印度7.2万份。 至1990年,已从1974年的8个种质库增至106个,超低温液N成功保存100多件。内容: (1)改善种质长期储存技术,长贮活力、安全性、遗传稳定性与流失、无损伤测定方法。 (2)优异种质的筛选、创新、利用、遗传分析、改造。 (3)核心种质的建立与贮存,通过电泳分析,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基因印迹,找出各种性状遗传源。 (4)物种起源、演变、分类,拓建基因文库,绘基因图谱。如染色体组型、不同蛋白多态性分析,研究分类与亲缘关系,通过电泳显示特异谱带鉴定品种纯度,解决同种异名,同名异种,RFLP标记,转移遗传物质产生新种。 (5)信息系统完善与服务。 我国50年代收集了53种大田作物21万份,蔬菜1.5万份,分散在全国保存。 1978年成立中国农科院品资所,35万份。70年代前依靠通风好的种质库,10余座地方种质库,2个国家库,低温干燥贮存,建成1259万个数据项的数据库。解决了42种蔬菜,23种大田作物生物活力的检测方法。165种作物干燥、温度和时间,开展了低温贮藏,生理、生化、变异、遗传、抗性、分类、起源、演化方面的研究。由于起步晚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基础差,设备落后,尽管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在5个内容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15、10、15、20和10年。 作物遗传育种: (1)性状遗传规律:发达国家对主要农作物农艺性状(株高、株茎、矮杆gene效应、生育期与光温关系)、品质性状(籽粒硬度、容重、蛋白质含量)、已有几十年深入研究。近年注重解决产量与品质的矛盾,探讨素积累动力学模式的遗传变异,选大穗高蛋白基因,注意品质性状的鉴定与品质分析。80年代以来,性状遗传规律与分子生物学结合,加大了遗传背景研究,如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微量、快速、高效鉴定技术,微效基因控制理论、基因重组,有用GENE序列、GENE转移、外源GENE导入、RFLP遗传连锁图绘制。在鉴定检测建立细胞学技术、染色体分带技术。我国80年代中后期才涉足,与必达国家先进水平至少相差20-25年。 (2)抗性遗传:国外抗病育种已从单一抗性向多重性发展,近20年来,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观点进行育种研究,发展了广谱性和多系品种选育利崐用,由单纯应用GENE控制的专化抗性向综合应用重抗和水平抗性,从个体和病原单方面研究抗病性及变异性向群体流行和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病原药改病性和寄主植物抗病性及关系。抗虫遗传与抗虫品种选育80年代以后国外致力研究,从作物形态、生理生化学进行抗虫机制,应用GENE,对GENE学说研究抗虫性我国目前为空白。 抗(耐)逆(寒冷、干旱、高温、湿渍、盐碱、重金属),发达国家不仅限于、筛选、育种、指标鉴定,而且研究与抗(耐)逆性有关的植物体内物质及抗(耐)蛋白的研究。 (3)育种理论与技术:杂优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多培体育种、生物高新技术应用。 美国20年代在玉米上采用杂优创农业奇迹,我国达世界先进水平(玉米的多系间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油菜杂交等)。 人工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理化诱源,诱使GENE突变重组。60年代末由基础到应用,70年代显著发展,比先进国家晚起步30年,发展快,差距小。 1964年印度首次花药培养获曼陀罗单倍体植物,以离体幼胚培养、子房培养、试管授精等组培技术为核心的细胞工程成为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主要手段。我国70年代开始,已育成50多种,有完整良种体系,世界先进。 2.农业生物技术 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迅速的农业新技术,以重组DNA、细胞固定化,细胞与组培为核心对生物有机体进行遗传操作,分植物和动物两类。 植物生物技术包括细胞组培(快繁与无病毒种苗生产),70年代开始茎尖培养-热处理-汰除病毒,建立无病苗及gene工程。 组培“六五”有较大发展,除马铃薯、甘薯外,停留在试验阶段,“七五”集中在经济意义大作物。 主要差距在快繁与脱毒种尖少,品质研究不够。 花培与单倍体育种,70-80年代应用于生产,单倍体育种一直居国际先进水平。40多种花培成株技术,水稻、小麦、烟草、青椒已大面积推广。世界24种木本科植物单倍体绝大多数为我国首先育成。 原生质培养与细胞融合,1971年首先在烟草成功,1972年获细胞杂种,融合已达100多种,1985年以来,在稻、麦、玉米、大豆、棉花上突破。 GENE工程转移多个基因尚存在困难,但转移部分GENE或合成酶细胞质在有前途,如美国利用细胞融合将野生马铃薯抗虫合成酶GENE移至栽培获得抗甲虫和叶蝉的马铃薯品种,将卷叶病毒、甲病毒GENE导入栽培而获得抗病品种。我国原生质体培养成株首先报道,水稻、小麦等作物与国际同步。植物GENE工程,1983年首次获烟草、马铃薯以来,国际上转GENE 60多种,重组DNA技术已可将动、植、微的GENE相互转移,将具有实用价值的如抗病、抗毒、抗虫、抗调节剂、改变蛋白成份、雄性不育、改花色形,将该GENE 转入烟草、马铃薯已获成功。 目前抗除草剂的GENE工程策略有三:靶酶的超量趋势表达降低毒性。改变除草剂靶物的敏感性。导入编码降解除草剂的解毒酶GENE。 我国仅在“七五”发表过一篇通过子房注射法向大豆导入龙葵的报导,利GENE将抗真菌、细菌、延熟、保鲜。我国刚起步,与先进国家10-15年滞后。 用RFLP绘制GENE图谱,进行GENE定位,特别是多GENE抗性的选择,可通过RFLP标记进行,结合染色体漫步技术,调出有用GENE,美国90-91年投资300万美元,对水稻、玉崐米、番茄、大豆、马铃薯进行RFLP研究,英国88-90年投资150万英磅对大麦、小麦、黑麦、马铃薯。我国RFLP在水稻已成功,与国际水平相差5年。农业生物技术我国在基础、产业化方面差距最大,目前缺乏新思路、新概念、跟踪快、创新少。因为对生物的生理、生化、遗传进行深入研究。发达国家80年代初在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同时,注重产业化发展,已形成产业的如花卉、荔枝、草莓的试管与脱毒苗、生物农药、生物技术在兽医治疗药物和疫苗、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单细胞蛋白质、人工种子。 3.作物生理生化 作物产量生理学-作物对光、肥、水利用效率及抗逆生理,生长调节剂物质作用机理与应用、光合机理、功能,以相对收获指数开展的作物营养生理分化,物质分配及库关系,80年代以后集中因子理论、报酬论,以、代谢为主体,提高经济产量为目标,提出/经济学说,研究、同化物积累,代谢、损耗、运输、控制,产生了同化物的分室假说和控制点理论。最近20年,发现20年,发现五类激素和光敏素、人工合成170多种生长调节剂。 我国此项研究缺乏创新,没有突破,大都停留在个体、细胞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相差10-15年。 4.土壤肥料 前苏联继承道库耶夫和威廉斯学说,重视土壤的生物起源与生物作用,保持较高研究水平,特别在土壤评价方面,创造了参数型定量评价方法,居世界先进水平。 西欧注重土壤母质的作用,即理化性质,开创了微形态学研究,居世界领先。 美国面宽,水平高,土壤系统分类理论,马尔采夫法创于苏联,开花未果,美国吸收成为风靡全球的少免耕理论与技术。 当前新进展: (1)土发生壤分类:土壤信息系统、模型开发、动态土壤发生学、土壤理化性质、进化、硬化、灌溉对土壤过程的作用。由静到动,由定量向模型、土壤系统分类国际化。 (2)土壤物理:水分性质、水热机制、土壤孔隙结构、团聚体、水溶性物质、有机物等 (3)土壤化学:土壤化学与环保。 (4)土壤生物:根际与根际,对素的益损,有害互作。 生物净化土壤,保护环境,对降解级生物的生物、生理、遗传。 生物通过土壤结构、营养对持续农业作用,特殊功能。 (5)土壤改良:盐渍、碱土、泥炭、酸土的改良途径及物质。 (6)水保:侵蚀动力学、预测报、模型、评价、侵蚀与退化及集约机制等。 (7)土壤技术与管理。 (8)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持续农业养分循环、固与地下水质、养分利用率。 (9)营养与施肥:肥效、肥害。 我国队伍少,设备差,研究面窄小,深度不够,基础非常薄弱,整体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5.植物保护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75年全国植保会议正式确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1972年美国对6大作物实施的“赫法克计划”。 1979-1984 4大作物的“艾奇逊计划”。 我国“六五”、“七五”、“八五”已发展到主要生态区,围绕作物建立病虫害综防体系,并在300百万亩农田开展示范,3000余万亩进行单项防治技术推广,使得农作物病虫灾害减轻50%,用药量减少50-55%。 农作物病虫害应用基础研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0-15年。 小麦条锈发现29号小种及时预报,异核现象是条叶锈产生新小种的主要原因,PAV株系已成为高产小麦的主流株系。 6.农田灌溉 面积1949年2.4亿亩,1993年7.2亿亩,占48%,生产2/3的粮食,净增8000万亩(到本世纪末),且主要分布在农业用水十分紧张的地方。 基础领域:SPAC由PHILIP 1966年提出,我国起步于80年代,较美、英、德、法等滞后10-15年,且基本学习借鉴国外方法路线,整体有差距,重要的一些基础方面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983年水利部委托农灌所等协作完成“全国农作物需水量”达到80年代中期世界先进水平。 唐绍忠土壤-植物水分传输理论与应用是国内外第一本SPAC理论的系统性专著。 与世界先进水平大约为5年左右的后滞。 基础研究手段与装备:需水量,70年代以来先进国家多开始采用蒸腾仪、美国California大学DAVIS测试面积29平米,称重50吨,精度0.03mm,USDA-ARS研究精度0.01mm。 我国1985年山东第一台3m2,深2m,黑龙江水科所1000型悬挂式内径1m,深1m,称重1.4吨,精度1/4000。 蒸腾量: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日本用茎流仪,年代中期精度10,作物茎直径大于10。土壤水分:先进国家60-70年代用中子仪、张力计,80年代用时域反射仪,微波遥感国外始于70年代,80年代以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象研究水分。国内公认精度最可靠的还是烘干法。 土壤中水、热、溶质运移综合监测国外应用大面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三维图象,范围数10m,国内首推地中渗透仪,仅10m以内,装备落后20-25年甚至更长。 应用技术理论:(1)喷微灌理论,基本成熟,时间较美、日、苏、法、以晚15-20年。(2)波涌灌:美国70年代提出,80年代介绍到我国。 灌溉设备: 喷微灌:1977年世界1330万hm2,1987年2000万hm2,占灌溉面积的8.6%,微灌1981年41.6万hm2,1991年178.9万hm2。瑞、英、法等超过80%,美、苏40%,以色列2/3微灌,1/3喷灌。 我国80年代1000万亩,相差20-25年,华北自流灌区渠系利用0.4,井灌0.6。比发达国家低0.2-0.3。 7.农业计算机 50年代初,美国首先用于研究饲料问题, 50-60年代为计算工具, 70年代主要用于数据处理,数据库开发, 80年代,知识处理,决策支持与控制, 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即农业数据处理,系统模拟,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决策支持,信息处理。 我国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水平,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有20年时差。 8.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发达国家研究并不很多,且多在50年代以前,近期有一部分发达国家的类似研究与我国水平相近。 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少免耕、深耕机械化研究水平已接近世界水平。 干旱半干旱农机技术:5年以后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拖拉机机具设备性能改进及设计研究与世界相差10-15年。 小功率柴油机落后。10-15年。 燃油消耗率高10-15g/kwh,环保措施差。 耕整地机械整体落后10年,材料、工艺、可靠性落后20-30年。 旋耕机落后10-15年。 农田基建设施差15年。 播种施肥中耕机落后25年。 植保机械达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10-15年。 表2 机具设备科技水平汇总 项目名称 权 重 相当年代 落后年数 落后年数权重1.拖拉机 14 80初70s末 10-14 1.682.柴油机 10 同上 10-13 1.153.耕整地机械 6 同上 10-15 0.754 播种中耕施肥 6 70s中 20 1.25.植保机械 4 80s初 10 0.46.排灌机械 6 同上 10 0.67.水稻插秧收获 7 70s初 20 1.48.收获 7 70s中 15 1.059.干燥 5 80s初 10 0.510.种子加工 4 70s中 15 0.611.畜牧饲料 5 15 0.7512.养鸡猪牛羊 5 80s初 10 0.513.农产品加工 7 70s中 15 1.0514.蔬菜 5 70s初 20 1.015.其它 9 20 0.8 二、依托农业科技新革命,加速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源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化、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发生着划时代的巨变,20世纪末21世纪初,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赫然构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标志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已经到来。科技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已取得共识,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国安邦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共同经验。1995年我国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的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实行革命性的转变,科学技术必须首先实行革命性的变革。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如何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完成传统农业的改造并使之转变为现代农业已成为世纪之交刻不容缓的战略抉择。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月明确指出:“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也就是要推进农业科学技术产生质变,进而推进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 甘肃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甘肃农业又属于强烈的资源限制性农业,主要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靠扩大投资、大量消耗资源获得了农业的高速增长,但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对农业发展的压力已经愈来愈大。甘肃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已迫在眉捷,科教兴农、科教兴省,进行一场甘肃农业科技新革命已迫在眉捷。 1、甘肃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背景 1.1、转变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需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新革命 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一反过去老牛拉破车的速度,连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强劲势头,1996年粮食、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总产达到82亿公斤,是1949年的4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是1991年的2.4倍。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引起各界极大关注,同时也引起决策者及有识之士的极大担扰。担扰这些年的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其原因在于这种增长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增长的支撑点是拚资源、拚投入、拚消耗,科技进步在全省大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仅42,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6080,尽管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其发展进程中都经历了这一阶段,然而就甘肃省情而言,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做为农业及农村经济继续沿用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人增地减,消费刚性增长,提高单产难度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紧张已亮起黄牌警告,要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问题,需要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从粗放向集约转变,把农业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摆在科技进步上。1.2、甘肃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阶段,21世纪要实现甘肃农业现代化,需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新革命 解放以来,甘肃省在农业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科技化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扩大3倍多,农村用电量增长2倍多,化肥由基本不施增加到150万吨,农业劳力中50%具有初中程度,农业综合商品率在45左右,机耕面积达到2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2,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也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经济的管理人才充实到农业部门、提高农业的水平,管理出效益。但是总体判断,甘肃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时期,具有半机械半人畜力,半经验半科技,半商品半自给的“半性”特征,而达到这一“半性”特征我们只用了差不多1/2的世纪,根据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及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成长的进程,要求我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不苛刻,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早部署,运行一次甘肃农业科技新革命。 1.3、进行一次甘肃农业科技新革命,是甘肃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甘肃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比较,在农业科研与开发方面至少相差1015年,农业技术应用的差距则更大。化肥的当季利用率仅3040,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仅3040,每公斤猪肉比国外多耗饲料2530,旱区有限降水仅利用1/3,有2/3的降水白白浪费,甘肃总人口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28,其中青壮年文盲率达40,另外,甘肃农业资源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有56的地区年降水量低于300 mm,以干旱为主的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仅旱灾面积占耕地的16.722.2%,人均水资源只1500m3,为世界的1/6,人均耕地比1949年减少5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17.18万km2,年均土壤水蚀总量5.79 亿吨,沙漠化土地已达1200余km2,盐渍化土地达170多万亩,40%的草场退化,年减产饲草5000万吨,要使本世纪末甘肃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50以上,21世纪中叶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甘肃省,需要进行一次甘肃农业科技新革命。 2、甘肃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孕育一场新科技革命的诞生 以集雨补灌、地膜、梯田为主的综合配套技术为旱作农业从被动抗旱走向主动抗旱闯出了新路子,“121”雨水集流工程实施不到两年,已基本解决了中东部地区26万多农户,130多万人,118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发展庭院经济11.72万亩,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1.17万处。农作物良种更新45次,每次增产在1020以上,地膜覆盖面积已达到750万亩,占播面的15,仅地膜粮食一项就为全省累计增产粮食15亿公斤,“吨粮田”面积已达150多万亩,若能建成900万亩“吨粮田”,就可用现有粮田面积的1/5养活全省2400多万的人口,工厂化养殖企业320多家,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32万户,乡镇企业已从砖、瓦、灰、沙、石和养殖业、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业服务业起步,迅速扩展到机械、冶金、化工,轻纺各个部门,产值为农业总产值的4倍之多,农村支柱产业发展良好,产值已达132亿元,这些方面,农业科技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据测算,我省粮食总产量最大可能产量达1235万吨,尚有50的增产潜力,畜牧业的产值比例可以达到50,化肥的利用率和灌溉水平相比尚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甘肃用占全国1/30的耕地仅养活占全国1/50的人口。另外尚有500多万亩的宜农荒地2亿多亩的草原,大量的荒山荒坡殛待整治与开发,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必然能够为此做出贡献。 3、甘肃农业科技新革命的目标与原则 3.1 目标 整体目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确保实现甘肃2000年得2010年农业与农村经济目标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到本世纪末,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到21世纪中叶,把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提高到6080,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崐和农业产业化趋势,完善和建立农业科技新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体制,形成产前、产中、产后配套基础,基础、应用、开发协调,农科教结合的农业科技队伍。 具体而言,在加快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强化现有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推广,使主要领域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更新34次,每次比原有品种增产1015。 甘肃省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从大83%提高到90%以上可增产粮食3.75亿公斤。 化肥利用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 甘肃省可节约1523万化肥,增产4560万吨粮食。 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 甘肃省可节约水资源2030亿方,扩灌400万亩以上。 旱作农区降水生产效率达到0.5kg0.75kg/mm亩以上。 3000多万亩的旱薄地19491993年44年年均亩增产2.8公斤,19811993达6.1公斤。 主要农作物及森林病虫害损失率降低510。 仅粮食可挽回损失24亿公斤,小麦精播可节约用种1300万公斤,粮食储藏可挽回损失9%。 养殖业的饲料报酬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可相对节约饲料粮69万吨。 农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的附加值提高2030发达国家初级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制品在消费中的比例已达到4:6的水平,有的甚至高达3:7或2:8,台湾以大米、白糖、芦笋、菠萝、蘑菇起家,附加值达260%,我国大陆仅30%。海南椰汁集团年产值10亿,河南春都集团年产值15亿。我省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值仅7.11亿元,占8.5%,据刘巽浩教授测算,按1990年不变价,通过提高单产(幅度50%的高水平)和调整农业结构(达到台湾1988年的水平,高难度)仅可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70元左右,而通过非农产业(年均增长10%,低水平)则可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真正的高效农业必须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实现。 森林覆盖率达到1215以上 水土流失量控制在50008000吨/km2年以下 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一批突破性的高产、优质、高抗良种 与此相适应,通过择优充实扩建重点学科实验室,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综合开发及中试基地,农业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配套现有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并进一步延伸到村级,开展农业科技管理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等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改变管理分散机构,课题重复,科技与经济脱节,科研、开发、推广脱节的问题, 合理分配产前、产中、产后科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