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15.doc_第1页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15.doc_第2页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15.doc_第3页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15.doc_第4页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1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届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15专题构成何为“改革”,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在。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有力。本专题旨在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就初中历史学习而言,可以分两种类型的改革。一类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例如美国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等;一类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自上而上的变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等。鉴于目前各地中考命题越来越侧重于学科内综合这一特点,本专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顺序,对历史上重大改革进行综合复习。考点详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洋务运动考点罗列: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均需要掌握,重点是对这场运动的评价。情感态度: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所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考点罗列: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背景国内: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国际背景: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启蒙运动的影响。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4、主要活动: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团体(严复)高潮;百日维新结束;戊戌政变。5、“百日维新”的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6、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7、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8、地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9、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情感态度: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爱国救国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品德。通过变法失败,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考点罗列: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背景、目的一般性掌握。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内容: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经济:赎买份地;“村社”管理。实质:俄国沙皇政府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双重压榨与掠夺。意义: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总之,俄国近代化缓慢而沉重。 日本明治维新考点罗列: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改革措施: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积极准备对外扩张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强制实行义务性教育(最深远影响)历史影响:积极成果: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由封建社会迈入资本主义社会;摆脱民族危机;启示亚洲国家。消极影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传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灾难。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情感态度: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命题分析:考查频率最高、最热门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方式”,关键词是“自上而下”和“改革”。对应的易错选项是“自下而上”和“革命”。以俄国农奴制改革为纽带,将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联系起来进行考查,是另一个热点考查方式,主要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历史事件的归纳、比较能力。其中,就性质、作用及改革的局限性进行比较是最常见的。列宁在评价1861年俄国改革时说“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这则资料在命题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无外是分析其实质农奴(民)为获得人身自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考查冷门:国别史形式的考查有利于测量评价考生历史知识的归纳与分析能力,针对世界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国家英、美、法、日等国的国别史考查均在各地试卷中出现过,唯独俄国史的考查相对较少见,故应当引起一定的关注。这一点,以今后学习一战、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探索与改革等相关知识时,可以有意识的对该国历史知识的进行专题复习。命题分析:2006年有一道中考题中设计了一个问题:“明治维新时,日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给我们有何启示?你认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借鉴外来文明时应当怎么做?”设问角度新颖,立意高远,或许会给其他地区的命题者以启示而借鉴,希望同学们关注。基于本课考点规定“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其中,“探讨”给中考命题,特别是开放式命题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和舞台,预期在今后的中考命题,对这个问题的考查如何进行会有更多地区的命题者进行尝试。笔者认为,基于落实“探讨”目标,就必须有更大范围的知识层面做支撑才行,故命题中,可以涉及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影响、重要文献资料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命题切入点。罗斯福新政考点罗列: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打击下出现政治统治危机。2、目的:度过经济危机,挽救政治危机,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3、特点: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4、实质:在保持资本主义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干预经济,维护资本主义统治,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5、核心和基础:全国工业复兴法。6、影响:度过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提高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程度。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命题分析:“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是最热门的考点之一。仅以2006年和2005年的全国各地中考试卷进行统计,均有70%以上的地区在命题中考查了这个知识点;而且还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约50%的地区连续两年都考查了这个知识点,即2005年如果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该知识点的话,2006年就以非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反之亦然!由此可见,该考点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从选择题来看,围绕“作用”进行设题的最普遍。其次是围绕“中心措施”或“主要措施”。从非选择题看,就五花八门了,如以人物为主进行考查,将“罗斯福”与“邓小平”联系在一起,考查“新政”和“改革开放”,有内容上的比较,也有规律上的共性分析。如以国别史形式出现,考查美国历史时,将“罗斯福”“华盛顿”“林肯”和“新政”“独立战争”“南北战争”进行考查。还有以“改革”为纽带将中外史重大改革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的,还有其他许多角度的设问,很难总结其规律,但有一点较明确,考查的层次多以识记为主,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复习时,力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实施“题海战术”,多完成一些相关的试题演练,前者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后者可以让我们见多识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实施新经济政策考点罗列: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改革内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于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历史意义: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最主要的探索,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额指导意义。苏东社会主义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考点罗列:了解赫鲁晓夫改革。1954年至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二)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罗列: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1、背景: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经济基础日趋衰弱,综合国力不断下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2、改革战略: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发展战略”。3、内容:先经济改革,失败;转入政治改革,失败。4、结果:导致苏联解体。(三)东欧改革考点罗列: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代表:匈牙利改革。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考点罗列:考点:(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影响: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启示:改革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要注意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情感态度认识改革在推动世界前进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深刻认识改革对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培养每个人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并树立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规律总结 1、改革的基本要素:原因、目的、内容、方式、性质、特点、结果、作用、影响。这也成为进行两种或多张改革比较的比较项。(1)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3)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4)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 2、对改革持肯定或否定评价的依据: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其一改革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如洋务运动尽管是地主阶级主持的改革,而且是失败的,但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符合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对此应该持肯定态度。其二,改革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如罗斯福新政,推动资本主义由垄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并捍卫了美国民主制。因此它值得肯定。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3、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要看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