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诗赏析.doc_第1页
七下古诗赏析.doc_第2页
七下古诗赏析.doc_第3页
七下古诗赏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下)古诗词赏析复习学案主备人: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审批: 姓名: 班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译文】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主题内容:这首诗描写清晨破山寺禅院的幽静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1.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运用以动衬静手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如果周围一片喧闹,人们就不会在意钟磬的声音了。更突出了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4.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5.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曲”、“幽”、“深”,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此而句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光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登岳阳楼 唐代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过去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想到自己漂泊江湖,亲朋没有一封书信,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关山以北战争仍未止息,我倚着栏杆流眼泪。主题内容: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3.这首诗历来被称为意境开阔雄伟之作,请结合颔联和尾联具体分析。答:颔联将洞庭湖的广阔无边、水势浩翰描绘得雄奇壮观。尾联突出诗人虽孤寂多病,但仍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两联上下衬托,相得益彰。4.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诗人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是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促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运用夸张、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一“坼”一“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生动而又气势恢宏。“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里醒来,听到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怜白发已现两鬓。主题内容:这首词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阔场面。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念念不忘报国,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再写到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收复中原,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幻灭,表达了壮志未酬而年纪已老、报国无门的悲愤。1.表达恢复中原大业,建立不朽功名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中 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3.词的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表达了词人希望了却君王统一国家的心愿,同时也使自己名垂青史,但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情。4.概括这首词的主旨。(内容+感情)追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内容)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5.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沙场秋点兵”的场面: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6.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使至塞上 唐代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注释: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译文】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报告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主题内容:诗人重点写景。写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又写沙漠中的壮丽景色,将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暗示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孤寂抑郁的内心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描写塞上风光的是(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3.试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身世浮沉之感和思乡之情。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境奇特,气象博大。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大漠无垠,一缕狼烟冲天而起,直上云霄;远处的黄河如绵长的锦带,映衬着西沉的夕阳。5.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状孤烟之高,表现了一种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狼烟直上云霄的气势。落日,本来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状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圆”字和“直”,不仅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情绪,可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6.诗中用典的诗句是哪句?分析它的作用。“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途中得知军情,语透英豪,显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黄鹤楼 唐代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返回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年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主题内容:全诗写登楼所见产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从怀古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用来表达游子思乡悲苦心情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3.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作者慨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4.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5.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 归 园 田 居(其三) 东晋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译文】在南山脚下种了块豆子地,杂草长得很茂盛,而豆苗稀稀拉拉的,于是早起晚归,到田里除草。狭窄的山路旁草木长得很高,傍晚的露水把衣服都沾湿了。衣服沾湿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称了心愿就好。主题内容: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达作者厌弃官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