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暑假阅读材料 一口温暖的粥素材.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暑假阅读材料 一口温暖的粥素材.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暑假阅读材料 一口温暖的粥素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口温暖的粥作者:尹欣近来,一组照片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照片中,一位95岁的老母亲手持汤匙,一口口地给瘫痪在床的58岁的儿子喂粥。人们说,那一口一口的粥中,是大爱无言,是母爱无疆。这位老人叫许张氏,虽然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她将“母爱”和“尊严”这两个高洁的词汇刻在了人们的心上,郑重,有力。尿布,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物资老人的家在安徽亳州的城乡结合部。小巷纵横,小路颠簸,从亳州市区抵达这里,最便利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车子驶过一片低矮的平房,开进一个堆着拾荒杂物的小院,院落最里面的一间房,便是老人的家。环顾这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什。两张床分靠在南北两堵墙上,一个柜子倚靠西墙,坏掉的柜门歪斜着,露出里面堆着的包袱,一个压着一个。柜子上边和两旁也放满了花花绿绿的包袱,摞得老高。老人说,那是邻居和好心人送来的尿布和旧衣裳。尿布,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物资。老人颤巍巍地从床上取下一个包袱,在我面前摊开:“这些尿布都是人家寄过来的,你看,缝得多好。”尿布是用旧衣裳、布头拼缝起来的,针脚细密。尿布是给老人的儿子用的。老人育有五女二男,躺在床上的叫许全意,是小儿子。40年前,许全意突发精神病,从此不再开口,不出家门,不与人交流,饿了不说,渴了也不叫,尿了拉了自己都不知道。19年前的一天,许全意瘫了,再也没有站起来。那时老人的老伴已经过世10多年,其他几个儿女家的日子也都过得紧巴,基本都靠低保过活。老人不想拖累他们,就一个人伺候卧床的儿子。那一年,儿子39岁,老人76岁。此后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度过:早上5点多钟,老人起床下地,第一件事就是到儿子床边掀开被子,把儿子的身子翻过来,看看有没有尿了拉了。接下来就是换尿布,给儿子擦身子,洗尿布,晾尿布。然后做饭,给儿子喂饭。夜里,老人睡两三个小时又要爬起来,到儿子的床边看看他尿没尿,拉没拉。尿了拉了她就赶快换,决不耽搁她怕儿子睡得不舒服。在母亲这样的照料下,躺了19年的许全意,身上从来没有生过褥疮。虽然儿子没有意识,也不能出去见人,但老人还是把他收拾得干净体面。头发长了,胡子长了,她就给他拾掇,不见一丝邋遢。能想象吗?屋里吃,屋里拉,整整19年,可是屋里、床上,包括许全意的身上,闻不到一点儿异味。陪伴儿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活下去的意义中午时分,小女儿许长荣来了,手里端着一碗饺子、一碗汤。两年前,住在不远处的许长荣不忍心再让年迈的母亲生火做饭,就把做饭的活包下了。看到我在,这位年近60岁的阿姨,怎么拦都拦不住,一路小跑回家,又盛了一碗饺子来,非让我一起吃。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亳州,据考证曾走出了老子、庄子,“天下道源”的好客礼数,在这个贫寒之家也体现得温暖周到。看到我几个饺子下肚,老人才算满意,安心喂起儿子来。把被角掀开,老人拿出一块手帕垫在儿子的嘴巴下,再把汤倒在饺子碗里。一手端碗,一手拿着汤匙;一匙饺子,一匙汤。每当汤匙送到嘴边,许全意就像突然有了意识,张大嘴巴,铆足劲抬起头迎向汤匙。这是许全意一天中最生动的时刻,也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刻。女儿说,这么多年来,每一顿饭,母亲都是这样,弓着背,端着碗,像照顾婴儿一样,一勺一勺地喂到哥哥口中。操劳中,母亲的背一天天弯了下来,如今已经像座拱起的小山。“要是没有我妈,我哥早没了!”许长荣说着,眼圈红了。我把老人的手放在我的手中,摩挲,端详。这双手枯瘦得厉害,几乎只剩皮包骨,上面爬满了斑点,已经快看不出底色。可就是这样一双手,每天要翻动儿子的身体好几次,每一次都得憋足了劲;就是这双手,每天洗晒尿布,不管冬天的水多冷,夏天的天多热;也就是这双手,一口口喂儿子吃饭,哪怕得不到儿子的一丝回应,听不到他叫一声“妈”。“累吗?”话问出口,我有些后悔,这是一个根本不需要答案的问题。老人淡然地说:“我知足,现在啥都不想。”考虑到老人年纪太大,照顾儿子很吃力,有关部门特事特办,要帮老人和她的儿子申请进福利院。但老人婉拒了,既是不想给人添麻烦,更是舍不得儿子受任何委屈:“谁能像自己亲妈一样,尿了拉了就马上给换啊。”“你活一天,妈就不死。”这是老人常跟儿子念叨的话。陪伴儿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活下去的意义,儿子能走多远,她就要拼着命陪多远。给我那么多钱,我有啥用上海的一位企业家看到网上流传的照片,心生感动,立即请当地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代他捐赠10万元给老人,但任凭工作人员磨破嘴皮子,老人怎么也不肯收。10万元,对于和儿子两个人加起来每月只有400多元低保补助的老人来说,该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可她谢绝了,毫不犹豫。提到这件事,老人抬起左手,5根手指最大限度地伸直,定在半空,足足几秒钟。“不能收!”她语气坚定。问她为啥,她说:“给我那么多钱,我有啥用?这些钱要搁到厂里,奖给工人,大家都分点,干活多带劲,多高兴!政府给我吃的,我吃不完,够吃不就好了吗?”许长荣说:“有好心人来送钱,老人拉着拽着不放人走,怎么也要把钱还给人家。”那是因为眼中的热泪许长荣掏出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老人家不得已收下的捐款明细,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每笔都记得清清楚楚。老人说:“要记着这些好人,有办法还是要还啊。”账本上有一笔来自上海市延平路123弄署名王振宇的捐款,提起这笔钱,许长荣一肚子委屈。上海网友王振宇在网上看到老人给儿子喂粥的照片,很是感动,希望能够帮助老人,就汇来了500元钱。这远方的汇款,一下子成了老人的心病。“不是自己的儿吗?我做了啥啊?政府已经对我们娘俩够好的了,不能再花大伙的钱!”老人给女儿下了令,把钱给好心人退回去。许长荣跑到邮局办退款,可对方的地址留得不够详细,邮局不给退。她又按人家留的电话打过去,王振宇几番推辞,就是不让退款。女儿就和老人商量,算了吧,咱别退了。老人却说:“退不了就给人家寄点我们这儿的特产,怎么也算是一份心意。”女儿去买了一箱麻油,还特意挑了一个当地最有名的牌子,但到了邮局才知道,油类不给寄。折腾了这么多次,老人还是没松口,让女儿再想办法。“我都寻思好了,她要是再问我,我就说给寄出去了。”许长荣小声地和我嘀咕。“麻油交给我吧,我回上海正好可以带给他。”听了我的话,老人举起拐杖用力点了点地:“正好,正好!”告别时,老人非要送。外面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怕地滑,我不让她出来,可几番劝阻,那双从旧社会一路艰辛走来的小脚还是支撑着她瘦小的身子,把我送到了大门口。老人示意女儿回家取东西。她自己则转过身,靠在大儿子拉客用的平板车上,拉着我的手,很紧。女儿回来了,不仅带来了那箱麻油,还令人意外地取来了100元钱,硬要往我手中塞。老人拉着我的手说:“大老远的,姑娘你坐了一夜火车特意跑来看我老太太,不容易,咱家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