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情景归纳题情景归纳题 中考真题 2007 中考 如图 5 a 所示 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 木块的状态如图 5 b 所示 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烧杯 重复上述过程 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分别如图 5 c 和 d 所示 由图 5 a b 或图 5 c d 可知 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 请将两种可能的情况填写 完整 得到上述结论是利用了木块和水都具有 2008 中考 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他们先用弹簧 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 如图 5 a 所示 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 甲 乙 丙 G甲 G乙 G丙 缓慢提起相同钩码 如图 5 b c d 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然后归纳得出 结论 1 比 较 图 5 a 与 b 或 a 与 c 或 a 与 d 两 图 可 得 2 比较图5 b 与 c 与 d 三图可 得 2009 中考 在研究大气压强的实验中 某小组将一根 1 米长的透 明硬质细管装满水 管子上端封闭 下端浸在水槽中 发现管中的水 不会流出 如图7 a 所示 换用较长的细管 重复实验 管中的水 仍不会流出 如图7 b 所示 换用更长的细管 重复实验 管内水 面静止后的位置分别如图 7 c d 所示 观察上述实验现象 归 纳得出初步结论 由 图7 a 或 b 或 c 或 d 可 知 由 图7 b 与 c 与 d 可 知 2010 中考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 用钩 码 重 1 牛 测力计 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等进行实验 试验中 先将 钩码挂在已调好的测力计下 且处于静止状态 如图 8 a 所示 接 着 在钩码的下端固定纸带 并使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 然后分别三 次拉动钩码竖直向上运动 每次拉动过程中 观察到一段时间内测力 计示数是不变的 纸带上的点记录了这段时间内钩码的运动情况 三 次实验如图 8 b c d 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测力计示数和 对应的纸带 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由图8 a 与 b 与 c 可 得 2 由图 8 a 与 d 或 b 与 d 或 c 与 d 可 得 图 5 a b c d 图 8 2 2011 为了研究受到拉力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弹簧自身因素的关系 小华同学选用弹簧 A B C D 和测力计进行实验 已知弹簧 A C 由同种金属丝 绕制而成 弹簧 B D 由另一种金属丝绕制而成 A B 原来的长度均为 LO C D 原来的长度均为 LO1 且 A B C D 的横截面均相同 他将弹簧 A B C D 的左 端固定 并分别用水平向右的力通过测力计拉伸弹簧 它 们的长度各目增加了 L1 L2 L3和 L4 如至 6 a b c d 所示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分析比较图 6 a 和 b 或 c 和 d 中的测力计示数 弹簧 长度的增加量以及相关条件 可 得 分析比较 6 a 和 c 或 b 和 d 中的测力计示数 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以及相关条件 可 得 2012 为了研究小球在对接斜面上运动时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 小王使小球从 AB 斜 面上高位 h 处由静止滚下 小球滚上 BC 斜面后 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为 h1 如图 a 所 示 逐步减小 BC 斜面的倾角 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 h2 h3 如图 b c 所示 然后 他换用材料相同 质量不同的小球再次实验 如图 d 所示 请仔 细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分析比较图 a 和 b 和 c 中小球在 BC 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及相关条件可 得 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 时 分析比较图 c 和 d 中小球在 BC 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及相关条件可得 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 滚下时 2013 请依据下表中太阳系部分行星的相关数据 回答问题 金星 地球 火星 与太阳间平均距离 106千米 108 150 230 表面平均温度 约 470 15 30 已知卫星个数 个 0 1 2 绕日周期 年 约 0 6 1 1 9 自转周期 日 约 243 1 1 行星表面平均温度与行星离太阳远近的关系 三颗行星中 在 上 年 比 日 短 3 考点归类 一 光学一 光学 1 在研究 光的反射 的活动中 某同学用同一束光分别投射到平静的水面 玻璃表面和光滑的金属 表面 研究光在不同物体表面所发生的反射现象如图 7 a b c 所示 接着又进一步研究光在同一物体 表面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与法线间角度变化所发生的反射现象如图 8 a b c 所示 观察上述实验现象 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中 AO 为入射光线 OB 为反射光线 ON 为法线 a b c a b c 由图 7 a 与 b 与 c 可知 由图 8 a 与 b 与 c 可知 2 小王同学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 23 所示的 a b c 三图 根据图中所 示现象 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 1 分析 a 或 b 或 c 得到 2 分析 a 和 b 得到 3 分析 b 和 c 得到 3 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他选择了焦距分别为 f1和 f2 f1 f2 的两块凸透镜进行 实验 实验时 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离凸透镜 L1和 L2 L1 L2 的位置处 通过移动光屏 找像 成像情况如图 8 a b c d 所示 1 比较图 8 a 与 b 或 c 与 d 的物距 焦距 像距 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 同 一凸透镜 成实像时 物距越大 2 比较图 8 a 与 c 或 b 与 d 的物距 焦距 像距 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 知 图 7 图 8 f1 f1 f2 f2 图 8 c 28 60 41 32 45 45 水 玻璃 图 23 空气 空气 空气 水 a b 4 斜坡 图 7 4 图 5 是小张和小李两位同学利用光具盘等工具探究某个光的折射规律时分别观察到的两种光 路情况 小张观察甲图发现 光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入射角为 45 折射角为 20 从而得出 发生光的折射时 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的结论 小李观察乙图发现 光是从空气斜射入水 入 射角为 45 折射角为 65 从而得出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的结论 仔细观察甲图 或乙图 后 请你判断小张 或小李 的观察结果和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 由 进 一 步 观 察 和 比 较 图 中 两 种 折 射 情 况 我 们 还 可 以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5 某同学在用厚玻璃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 发现能成两个像 如图 7 a 所示 于是用三块材料相同 厚度不同的厚玻璃分别进行实验 并将现象分别记录在如图 7 b c d 所示的方格纸上 图中 A1 A2 B1 B2和 C1 C2 为物体 A B 和 C 分别在厚玻璃中通过前 后反射面所成的像 请仔细观察装置 和实验现象 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1 比较图 7 b 或 c 或 d 中前反射面所成的像与物到前反射面的距离关系 可以初步得 出 2 进一步分析比较图 7 b 和 c 和 d 中同一支蜡烛形成的两个像间的距离与玻璃板厚度的关系 可以 初步得出 二 运动和力二 运动和力 6 松江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途中 要经过一段上坡路 他猜想物体冲上粗糙程度相同的斜坡的最大 距离可能与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的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 小明将两块与水平面平滑连接的长 木槽分别以与水平面一定夹角 固定 如图7所示 将右边的木槽作为实验研究的斜坡 让一 金属小球从左边的木槽上同一高度处静止滚下 分别冲上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同的粗糙程度相同的 右边的斜坡 测得的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数 1 2 3 斜坡与水平面夹角 10 30 53 向上冲的最大距离s m 0 50 0 40 0 36 5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同一物体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冲上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同的粗糙程度相同的 斜坡 21 小明觉得自己的实验中还有不足之处 他又用粗糙程度与木槽不同的塑料槽 钢槽 重复做猜 想实验 目的是 22 7 为了研究使用斜面匀速提升物体时的拉力大小 先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竖直方向匀速运 动 如图 5 a 所示 又拉着同一个小车沿不同倾斜角度的光滑斜面匀速向上运动 几次实验如图 5 b c d 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 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分析比较图 a 与 b 或 a 与 c 或 a 与 d 可得 21 分析比较图 b 与 c 与 d 可得 22 8 某中学初二年级同学在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实验中 把一根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 O 点 另 一端用尼龙细线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每次实验时 他们都将弹簧由 A 拉伸到 B 位置 研究过程 及实验数据如图 9 a b c 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 9 中的装置 操作及现象 然后归纳得出初步 结论 1 比较图中 a 与 b 或 a 与 c 可知 此探究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的是 2 分 析 比 较 图 中 a 与 c 中 拉 力 的 方 向 及 弹 簧 的 示 数 可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9 为了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 小明同学分别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力沿水平方向 拉伸同一弹簧到相同位置 O 点 然后他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再次将此弹簧拉至 O 点如图 7 1 接着 他用两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互成角度的力再次将此弹簧拉到 O 点 并逐渐减小两力间的夹角如图 7 2 已知 1 2 3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 9 图7 1 图7 2 a b c d 图 5 6 1 分析比较图 7 1 弹簧形变程度和受力情况 可得出初步结论 21 2 分析比较图 7 2 弹簧形变程度 受力情况及两力夹角大小的关系 可得出初步 结论 22 10 小李乘坐飞机时观察到飞机机翼都是上凸下平的形状 同时还发现飞机必须经历一段加速之后 才能起飞 为此他决定探究 风 对上凸下平物体的作用力 他将制作的上凸下平的木模放在台秤上 如图 4 a 所示 并在模型的正前方用电扇以不同的风速 vc vb 迎面吹风 如图 4 b c 所示 请仔细 观察图 4 中的操作过程和测量结果 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 4 台秤示数为 10 牛 台秤示数为 6 牛 台秤示数为 4 牛 a b c 分析比较图 4 a 和 b 或 a 和 c 可得 分析比较图 4 b 和 c 可得 11 为了研究小球水平飞出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王使质量为 m1的小球从高度 h 处分别以 速度 v1 v2水平飞出 小球飞出的距离分别为 s1 s2 如图 9 a b 所示 然后他换用质量为 m2的小球再次试验 如图 9 c d 所示 已知 m1 m2 v1 v2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 得出初步结论 分析比较图 9 a 和 c 或 b 和 d 中小球水平飞出的距离 s 及相关条件可得 从 相同高度以相同速度水平飞出的小球 分析比较图 9 a 和 b 或 c 和 d 中小球水平飞出的距离 s 及相关条件可得 12 某小组在研究通电平行直导线之间力的关系 他们所做的实验如图 12 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 操作和实验现象 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比较图 12 a 与 b 或 a 与 c 或 a 与 d 或 a 与 e 两图 可得到的初步 结论 2 比 较 图12中 的 b c d e 可 得 到 的 初 步 结 论 图 12 a 未通电 b 通电 2A c 通电 2A d 通电 2A e 通电 2A h m1 v1 s1 h m2 v1 s1 h m1 v2 s2 h m2 v2 s2 图 9 a b c d 7 13 为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某小组同学利用物体甲 重物乙 弹簧测力计 水平放置 的木板和玻璃板等进行实验 实验中 他们通过在物体甲的上方放置重物乙来改变甲对水平面的压力 并始终用同一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研究过程如图 13 a b c 和 d 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物体甲 重物乙和测力计示数的情况 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分析比较图 13 a 与 b 或 c 与 d 中测力计的示数及相关条件 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 2 分析比较图 13 a 与 c 或 b 与 d 中测力计的示数及相关条件 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 三 简单机械 14 某同学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 他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提三个钩码 然后在杠杆上挂三个相同的钩 码 且保持位置不变 他三次用弹簧测力计提着杠杆使杠杆水平静止 研究过程如图 10 所示 请仔 细观察图 10 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 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比较图 a b 或 a c 或 a d 可知 2 比较图中 b c d 可知 15 如图 1 所示 某小组同学研究当杠杆受到竖直方向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时 这两个力的方向 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他们先调节杠杆水平平衡 再利用弹簧秤 钩码分别在杠杆支点的同侧或异侧施 加作用力 并改变力的大小使杠杆平衡 发现有时无论怎样改变力的大小都无法使杠杆平衡 如图 5 中的 a b 和 c d 两种情况 1 观察比较 a b 两图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 观察比较 c d 两图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6 小丽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所用的钩码每个重 0 5 牛 她利用动滑轮将钩码缓慢提升 实 验过程如图 8 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 8 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 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a b c d 图 13 甲 木板 甲 木板 甲 玻璃 甲 玻璃 乙 乙 a b c d 图10 8 1 分析比较图 8 a b 可知 2 分析比较图8 b c d 可知 3 分析比较图8 b d e 可知 17 某同学为了 探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利用质量不同的实心铜块 A 和 B 刻度尺 相同 的小桌和沙面进行实验 并通过观察小桌陷入沙面的深度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 如图 7 a 和 b 所示 他先将小桌放在沙面上 然后让铜块 A 从一定的高度下落到小桌的桌面上 接着他按图 7 c d 所示 重新实验 请仔细观察图中下落的铜块与小桌陷入沙面的情况 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图 7 中的 a b 和 c 实验过程及相关条件可知 比 较 图7中 的 a c 和 d 实 验 过 程 及 相 关 条 件 可 知 四 密度四 密度 压强压强 18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小亮同学将长方体置于水平放置的海绵 上 如图 11 a 所示 然后分别将相同的长方体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定的厚度 或沿水平方向切去一 定的厚度 实验现象分别如图 11 a b c d 和 e 所示 1 实验中 小亮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 小亮分析比较图 11 a b 和 c 发现长方体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 由此他得出的结 论是 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 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3 分析比较图 11 a d 和 e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9 现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 分别盛有适量的水和浓盐水 为鉴别这两种液体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 设计了甲 乙两种方案 如图 8 所示 并最终得出了结论 a b c d 图 8 方案甲 方案乙 A A 9 1 通 过 方 案 甲 的 比 较 可 知 a 图 中 装 的 是 盐 水 判 断 依 据 是 2 通 过 方 案 乙 的 比 较 可 知 d 图 中 装 的 是 盐 水 判 断 依 据 是 20 为了探究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某小组同学选用甲 乙两物 体 m甲Rb 其实验现象如图 6 a b 所示 该小组同学在仔细观察 比较图 6 a b 后 认为无法得出结论 于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 实验现象如图 6 c 所示 Ra Rb R c a b c 0 6 3 A R2 图 6 R2 0 6 3 A 0 6 3 A R1 图 6 a b c S 甲 Ra S 乙 Rb S 乙 Rc 11 该小组同学在观察 比较图 6 a 和 b 的实验现象后无法得出结论的理由是 进行图 6 c 实验后 是否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若可以 请写出有关结论 若不可以 请说明理 由 27 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 热电偶热电偶 把两种不同材料的导线 如铁丝和铜丝 组成图 9 所示的闭合电路 当 AB 两端存在 温度差时 B 端加热 A 端放在冰水混合物 中 电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 这就是塞贝克 效应 这种电路叫热电偶 实验表明 热电 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 丝的材料有关 跟接点 A 和 B 间的温度差的 大小有关 温度差越大 电路中的电流越大 若其他条件不变 将图 9 中的铁丝换成铜丝 则电路中电流将 若其他条件 不变 将图 9 杯中的冰水混合物换为沸水 则电路中电流将 均选填 变大 不变 变 小 或 变为零 图中的热电偶实际上是一个电源 它的电能是由 转化而来的 热电偶信号可以把温 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利用这种性质可以把热电偶做成 写出它的一种应 用 六 热学六 热学 28 某校学生想为减少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献计献策 于是他们取了质量相等的甲 乙两种 建筑材料粉末 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做了 探究物体温度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的实验 假设两 种材料在加热时间相同时 吸收的热量相同 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 10 所示 请观察实验操作及现象 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分析比较图10中的 a 与 b 或 c 与 d 可得 2 分析比较图 10 中的 b 和 d 可得 请 图 9 mA A 铜丝 铁丝 铜丝 电流表 毫安 表 B 23 24 25 26 12 从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角度出发 你建议在建筑中使用材料 选填 甲 或 乙 巩固练习 1 有甲 乙两盏电灯 甲灯上标有 36V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抵押借款合同协议模板
- 2025合作伙伴合同转让协议
- 汽修店雇工合同范本
- 遗失补签合同范本
- 装修顶房合同范本
- 2025电影特效制作服务合同
- 小区翻新清洗合同范本
- 配件合作合同范本
- 经委房屋出售合同范本
- 欠款个人担保合同范本
- 巡察整改工作课件模板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农机驾驶维修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理论试题
- 2025年幼儿园教师岗位聘任协议(含资格认证及薪酬激励)
- 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银行收息管理办法
- 海外房产投资项目方案(3篇)
- 消防员心理健康课件
- 初中地理学科课程规划方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电子束曝光机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