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参考资料.doc_第1页
包身工参考资料.doc_第2页
包身工参考资料.doc_第3页
包身工参考资料.doc_第4页
包身工参考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身工教案、说课、实录、反思包身工教案包 身 工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 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 (1)给加黑字注音: 衍() 汀()游说()辊() 栅() 趾()骷髅()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3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2)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3)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4)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5)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朗读相关语段)4、朗读、讨论、明确: (1)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2)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3)社会背景: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 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工作性质: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待 遇: 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 4 ) 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 5 )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6)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并为包身工下定义。 (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示例: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启发引导: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包身工一文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感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及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包身工现象的社会根源,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及其给包身工带来的巨大伤害,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对文本内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本探究 一、导入新课: 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从写法、语言、内涵这三个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二、写法探究。 (本堂课主要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使师生、生生互动) 1、引疑: 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材的主线,同时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来构思谋篇? 议疑: 作者写了包身工起身,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么想呢?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作者写了包身工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作者写了包身工的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她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作者写了包身工收工,读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会产生一种痛恨这种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感情,文章通过议论,预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 释疑: 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2、引疑: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议疑、释疑: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写法启示: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三、语言探究: 分小组交流、探究 示 例:经过一阵吆喝,女工们忙着起床了,工房就象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点的人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这里写这个打杂快速的连续动作,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凶暴的流氓本相,语言十分简洁,而又形象鲜明。比喻新颖贴切。 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比喻新颖贴切,形象鲜明,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写到纱厂车间里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声”这两个隐喻,写出了远处的听觉感受,接着,用了“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磨擦”四个排比句子,然后把“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比喻成“好象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就象听到车间里的巨响一样。用“爱作弄人的小恶魔”来比喻无孔不入的飞絮,加强了读者的厌烦感觉。 个性化的语言。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语言特点之一。包身工这些奴隶,虽然是会说话的工具,但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作品没有写到他们的对话,但写包身工的压迫者时,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对话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说:“假病!老子给你医!”打杂的向芦柴棒头上泼了盆冷水,寒冬时节,她反射地跳起来了,老板娘就笑着说:“瞧!还不是假病!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 精辟的警句。 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警句的运用,象“罐装了的劳动力”,“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就都是非常精辟的句子。这些警句,是作者运用正确的观点,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把从中领会到的思想压缩在极其简练的语句里,因而显得简洁、生动、含蓄而有力量。 四、作品的内涵探究 引疑: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说说你的看法。(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议疑: 今天的“打工仔”与当年的“包身工”相似吗? 社会是复杂而多面的。一些现代民工与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但又不尽相同。 释疑: 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而今天的打工仔从农村走进城市,走进外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有抱负更有人格尊严。(可联系孙天帅事件) 五、结语本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一生铭记的。 六、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要求写出人物的个 性特点,200字左右。作者:pantao2010-9-21 7:28:48打印回复短信2包身工教案、说课、实录、反思包身工教案【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讲读法 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二、 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三、 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 、记叙 、说明、议论18 (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 (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 (1823)上工的情景 (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 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 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 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D)2、 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3、 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4、 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3)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5、 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1)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2)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3)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4)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6、 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打杂的凶)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 “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4、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C)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析26段,并回答: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提问: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第二课时一、 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68段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二、 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 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