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与胆固醇文档.doc_第1页
血脂与胆固醇文档.doc_第2页
血脂与胆固醇文档.doc_第3页
血脂与胆固醇文档.doc_第4页
血脂与胆固醇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改变尤其是快餐文化的出现,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引起的血脂升高等相关疾病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高血脂患者也呈年轻化的趋势。 1、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液中所含有的脂质成分的总称,这些脂质是一大类营养物质和对身体有用的化合物,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等,但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2、什么是总胆固醇(TC) 众所周知,胆固醇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胆固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胆固醇可以说是一种“油”,是不溶于水的物质,但实际上血液中没有单独存在的胆固醇,胆固醇必须与载脂蛋白(一种蛋白质)和磷脂结合后,才能在血液中自由流动,因此,总胆固醇(TC)就是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 3、胆固醇载体载脂蛋白 (1)分类 血液中的载脂蛋白包括高密度脂蛋白(HDL)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其中密度高、颗粒小的称为高密度脂蛋白,而密度低、颗粒稍大的称为低密度脂蛋白。 (2)不同载脂蛋白的差异 许多人一提到胆固醇,大有谈虎色变的恐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具有两面性,就胆固醇而言,它本身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生命物质。 研究发现,血中的脂蛋白也有好坏之分。前面提到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从肝脏携带胆固醇到周围血管,特别是到心脏上的血管(医学上称冠状动脉),可造成过多的胆固醇在血管壁上存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现已证实,LDL及其所携带的胆固醇(LDL-C)升高是引起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所以我们称LDL-C为坏胆固醇。 相反,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将血管壁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回肝脏进行代谢,从而保护血管免受侵害。所以,HDL及HDL-C升高有益健康。 如果摄入太多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体内的LDL增高,过多的胆固醇会粘附在血管壁上,长期作用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HDL可以防止游离胆固醇积累在动脉壁和其他组织,所以血液中HDL含量高的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较低。 (3)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包括高甘油三酯、高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或许更能反映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但人们通常都用高血脂来表示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氧化LDL和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A、沉积在动脉粥样斑块上的脂质来源于血浆中的LDL,而胆固醇及其酯在血管壁没的聚集很可能与两条途径有关:一是依靠血管壁内的内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进行主动摄取;二是经过非受体途径被动性进入,如在严重细胞内皮损伤时。 B、血管壁内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处的所有主要细胞都能产生导致氧化LDL的自由基,产生氧化LDL(ox-LDL),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损伤处内皮细胞导致LDL的轻度氧化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C、轻度氧化的LDL或微小修饰的LDL在引起巨噬细胞聚集方面具有启动因子的作用,也就是说氧化的LDL促进巨噬细胞在受损内皮细胞附近聚集。 D、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的ox-LDL后衍变成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或泡沫细胞内的脂质饱和后,无论破裂与否,都可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加速病变的进展。泡沫细胞逐渐增多并融合,形成脂质条纹,继而发展为成熟的粥样斑块。 血脂升高的原因 脂肪来源于体内和体外两个途径,前者主要在肝内合成,而后者从饮食中摄取。脂肪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清除,所以体内脂肪来源过多和肝脏清除减少都可导致血脂升高。遗传、某些疾病的影响及环境因素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血脂升高而患上高胆固醇症。 1、遗传与某些疾病 少数病人是由遗传性因素决定的,或继发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糖尿病等后出现,绝大多数病人属遗传缺陷加上环境因素影响而患病。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生理因素、饮食不当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其中饮食不当可能是最普遍的因素。 生理因素 妊娠、绝经、进入老年期 饮食不当 A、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例如有些人喜欢吃肥肉和动物内脏,时间长了,血脂就悄悄地升了上去。 人体中有60%的胆固醇来源于肝脏的合成,有的病人即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摄取胆固醇,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也只能下降10-25%,所以要想使血浆胆固醇下降不能仅仅靠限制膳食胆固醇的办法,还必须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对膳食中胆固醇的摄入还是有必要进行限制,尤其是对高胆固醇血症病情较轻的人,限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有更大的意义。此外,还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人类血浆胆固醇浓度随饱和脂肪酸摄入的增加而升高,原因除了饱和脂肪酸本身会影响胆固醇的代谢外,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胆固醇含量也较高。 B、从饮食中摄取过多的热量,引起肥胖或超重,是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体内脂肪过分堆积而造成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以上者称为肥胖。肥胖的人不仅体内脂肪组织增加,而且血液中脂质也明显增加,尤其是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水平多高出正常。 由于引起血脂升高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体重只是众多影响血脂高低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决定性的。所以较瘦的人同样可存在脂质代谢异常。因此,体态苗条的人也不可对高血脂症掉以轻心,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者,定期检查血脂是很有必要的。 3、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长期不运动或少运动、酗酒、吸烟、精神紧张或焦虑等,都可能引起血脂升高。 血脂升高对健康的危害 血液中的胆固醇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保持一定的份量,但不规律的生活或进食过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等会令血中总胆固醇增加,过多的LDL好象废物般积聚在血管壁内,导致内皮细胞受损。如前所述,这些LDL会被自由基氧化,产生氧化LDL、氧化LDL具有很高的细胞毒性,进一步损伤内皮细胞,形成恶性循环。 由内皮细胞层受损吸引而来的巨噬细胞对氧化LDL的吞噬远远多于对原型LDL的吞噬,而且氧化LDL还将吸引更多的巨噬细胞在受损内皮细胞附近的聚集,形成另一个恶性循环。巨噬细胞吞噬LDL后形成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 一个又一个恶性循环带来的越来越多的泡沫细胞与胆固醇、受损坏死的细胞等,在血管壁内形成肉眼可见、形状类似小米粥的块状物,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升高的科学预防 高血脂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在发病早期可能没有不舒服的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生了冠心病、脑中风后才发现血脂异常,因此应当居安思危,早发现早治疗,将疾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主要以防止结合,重点在防;无病防病,有病防进展。同时,不仅要重视预防高血脂本身的出现,更要重视防治高血脂所带来的危害性。首先需要强调对病因的预防,去除或控制其可能病因、诱因及其它影响因素,即:1、合理饮食 简单说来,高血脂病人的饮食应注意“一个平衡”和“五个原则”。 “一个平衡”即平衡饮食;很多人患上高血脂后就完全素食、偏食,这是个误区,对身体是很不利的。首先应从饮食中获得的各种营养素,确保种类齐全,比例适当,可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进行均衡饮食。 “五个原则”包括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高纤维饮食。 低热量:控制饮食中的热量,旨在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所谓理想体重通常是以“体质指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其理想值为18.5-23.9。体重超过理想体重之10%表示过重,超过理想体重之20%表示肥胖。对于体型肥胖的高血脂患者,通常是每周降低体重0.5-1公斤为合适。 低胆固醇:每日总摄取量应低于300毫克,然而,我们饮食中胆固醇却常常超量。以北京人膳食结构为例,胆固醇摄入量平均为412.4毫克。所以应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见附表) 低脂肪: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如肥肉、奶油、猪油、牛油、肉类外皮等动物性食品,烹调用油宜选择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例如:大豆油、玉米油、红花籽油、葵花仔油、橄榄油、花生油、茶油;另外,鱼类及豆类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亦可多考虑用以取代其它肉类,作为蛋白质的来源。 低糖:少吃糖分高的饮料或甜食如糕点、巧克力、冰淇淋等 高纤维:多吃含纤维多的食物如豆类、燕麦、菇类、韭菜、芹菜等蔬菜和水果。 另外还可多选择一些具有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如茶、大豆、大蒜、升姜、茄子、山查、柿子、香菇、黑木耳、海藻等。 2、加强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体力活动能够消耗体内大量的能量,既可以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甘油三酯的含量,又可以使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升高。而最新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研究发现血脂水平升高的小白鼠每天进行运动,6-8周后,它们的血脂显著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3、戒除吸烟习惯 研究发现,吸烟会引起或加重血脂异常。实验观察,吸烟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吸烟者。吸烟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且吸烟量越大,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暴露于烟雾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容易被氧化修饰,形成对血管危害更大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因此吸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及早戒烟可将其危害大为降低。研究表明戒烟一年,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降低一半,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增加至非吸烟者的水平。需特别指出的是,长期受吸烟者影响的被动吸烟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会下降,而总胆固醇水平则升高,所以说,吸烟不但害己,也害及旁人。下定决心戒烟,于自己和别人都有利。 4、预防与控制可能继发高血脂的其它疾病;如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糖尿病等 5、定期检查 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或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等属危险人群,均应定期化验血脂,以期早防早治。 由于血脂增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血脂的调节特别是消除血脂不良影响也同样需要一个持续作用的过程。因此患者应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防治方法。 6、Omega-3与血脂调节 很早以前科学家们便发现,生活在冰岛上的爱斯基摩人,冠心病发病率很低,进一步研究显示,这些以渔猎为生的人们,多以海鱼为主要食物。所以,学者们联想到进食鱼类可能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鱼的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血脂有关,后来的研究也证实,鱼油尤其是深海鱼油含有Omega-3可转化成EPA和DHA,即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有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 另外,经调查发现深海鱼油产品质量悬殊,劣势的鱼油进入人体易导致过多自由基产生,而自由基是机体衰老和诸多疾病之源。鉴于目前鱼油市场的现状,消费者在选择鱼油时应更加注重生产厂家的技术和信誉。 茶与心血管健康 “茶”不仅作为日常饮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且以一种传统文化的形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意识中。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1、茶的保健作用 喝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有解渴提神之功效,而且还有较强的保健功效,已经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保健饮料。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本草拾遗上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可见在古代就已经知道茶具有许多疗效作用,因此常把茶当作药饮。茶具有提神醒脑、消炎解毒、抗衰老、降血脂等功效。 喝茶能降血脂,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长期喝茶可以帮助降低人体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加速脂肪和胆固醇的代谢。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茶可“解油腻”、“去人脂”的记载。用茶叶中的茶多酚进行降血脂的实验研究显示茶多酚对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茶保健史大事记 有关茶对健康的作用很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公元前2737年,中国医药文献出现最早有关绿茶有利健康的记载。 公元780年,茶经在中国出版,详细记录了茶的各种保健作用。 约在公元1600年外国人将中国人的长寿归功于中国人长期饮用绿茶的习惯。 20世纪90年代,有关茶叶健康效用的研究迅速增加,大量研究结果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其中日本的一项大型追踪研究发现,与每天喝绿茶少于3杯者相比,每天饮用10杯以上绿茶者,其心血管疾病致死的危险降低近三分之一。 2003年,茶黄素的相关临床研究肯定在绿茶发酵成红茶过程中产生的茶黄素有利于心血管健康,并进一步证实了茶黄素的降脂作用,特别是对降低总胆固醇和LDL水平明显。其中由美国Vanderbilt大学医学中心的医院等六家国内知名医院参与的研究证明:连续12周食用富含茶黄素的茶多酚胶囊(其中每粒胶囊中茶黄素的含量为75mg,儿茶素等其它茶多酚300mg),能有效降低高血脂人群血液中总胆固醇和LDL的水平。该结果被刊登于医学界的最权威杂志“JAMA”。 2、红茶与绿茶的区别 红茶和绿茶都是用茶树的叶子和嫩芽所制成的,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发酵的程度。绿茶是在采收后立刻就使用于干燥处理,所以是一种未发酵茶,而如果将绿茶经过发酵,就可得到红茶,是发酵茶中的一员。经过不同处理的茶叶,不但风味不同,其营养价值也不一样。 根据茶的发酵程度可分为:不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和全发酵茶红茶。茶中富含多酚类物质,由于发酵程度的差异,其中茶多酚的种类也有所差异;绿茶中的茶多酚包括:儿茶素和其它酚类物质。而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的儿茶素转变为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茶黄素和茶红素使得红茶具有独特的颜色和口味,但茶黄素和儿茶素化学性质较活泼,易被氧化,由于平时用水冲泡的茶中茶多酚含量已很少,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食用量,可选用经过现代先进工艺技术提取的茶提取物制品。 3、茶提取物的降脂机理 (1)减少外源性胆固醇的肠道吸收或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从肠道的排泄 一项研究表明,茶提取物能够与在肠道中的胆固醇结合并沉淀,且存在量效关系。结果表明,茶提取物能通过沉淀肠道中的胆固醇,从而有效减少胆固醇被肠道吸收。 一系列的动物实验表明,茶提取物对饲喂高脂膳食的hamster鼠有降低血脂的作用。研究表明,茶提取物的降血脂活性是通过影响膳食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起作用。 红茶提取物对饲喂15%猪油及1%胆固醇的大鼠血脂水平影响的研究表明,向猪油-胆固醇膳食中添加1%红茶提取物可增加总脂及总胆固醇的粪便排泄,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2)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酶的强力抑制作用 近期研究表明,茶的降胆固醇效果与其对胆固醇合成酶HMG-CoA还原酶的强力抑制作用有关。 研究发现,茶提取物是HMG-CoA还原酶的强力抑制剂,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证明茶的降胆固醇作用可能与其强力HMG-CoA还原酶的强力抑制活性有关。强力的抑制效果可通过与酶的特定结合,淬灭加单氧酶反应所需的活性氧起作用。 (3)增加胆酸从肠道中排泄 茶提取物可以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在这项研究中,对茶提取物与膳食引发的高血脂症SD大鼠的降胆固醇的剂量效应及机理进行了探讨。这些结果表明,茶提取物降低血浆胆固醇通过增加胆酸的排泄起作用。 (4)增加肝细胞中的LDL受体数量及其活性 将人体肝细胞与茶共同培养,发现LDL受体数量及其结合活性均增加。即茶正向调节LDL受体,该受体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质,参与控制肝细胞中的胆固醇。这一作用很可能是响应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的降低,通过固醇调节组件结合蛋白起作用。 (5)清除自由基,抑制LDL的氧化修饰 人体LDL的氧化作用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存在于动脉硬化斑块中,但在正常动脉壁中不存在。ox-LDL被巨噬细胞受体摄取,促进胆固醇酯蓄积及泡沫细胞形成。ox-LDL对内皮细胞有毒性,刺激巨噬细胞黏附于内皮上。 细胞脂质过氧化,会造成膜系统的损伤,严重时导致细胞死亡。脂质过氧化反应也可能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因素之一。一项研究用茶黄素处理巨噬细胞或者内皮细胞,结果发现茶黄素能减少细胞内的LDL氧化,其作用与茶黄素浓度(0-400)和时间(0-4)小时正相关,并且经茶黄素处理的细胞中过氧化物的产生明显减少。 4、茶提取物的其他作用 降低肝脏胆固醇浓度 在四氧化碳诱发肝损伤的大鼠模型中,研究了南非红茶的肝脏保护性质。组织学上的证据表明,南非红茶显著抑制肝脏组织中丙二醛、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浓度增加,从而改善脂肪肝及肝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在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管,形成多种的疾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脱落后形成的血栓,则可造成全身微小血管的栓塞,无论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还是斑块破裂或脱落后形成的血栓都可造成全身包括重要器官血管的堵塞,如堵塞心脏的血管可导致心绞痛与心肌梗死;阻塞脑血管可导致中风和痴呆;阻塞四肢血管引起四肢疼痛尤其是下肢的跛行,甚至造成下肢的坏疽等。 1、高血脂被视为“隐性杀手” 不少病人为自己突然发生心肌梗塞而感到困惑不解,他们认为自己平常能吃能喝,行动自如,没有任何不适,怎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冠心病呢?其实只要对他们作详细检查,便能发现其中很多人的血脂都偏高,而高血脂症是目前医学界认定可引起冠心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脂症对身体的损害是一个缓慢的、逐渐加重的隐匿过程。高血脂症本身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不进行血脂化验很难被发现。而且,很多高血脂症病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症状,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因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忽视了降血脂的治疗。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注意科学饮食和运动,如果任由高血脂状况自然发展,不加以控制,一旦病情加重,造成的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一般情况下,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已可能形成脂质沉积物,甚至有的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可,这种沉积物在医学上被称为粥样硬化斑块。经过十几年或几十年后,由于粥样硬化斑块长期积存的作用,阻隔了动脉血管对营养物的吸收,动脉血管营养状况每况愈下,动脉血管慢慢变硬、变脆、变窄、失去弹性,同时这种不良作用还可引起高血压病或加重高血压的程度。 当动脉截面积的50%以上被挤占后,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的症状才开始出现,以至于头晕、头痛、心区疼、憋气时有发生。当动脉血管的截面积被堵住80%以上,就可以认为这条血管完全堵塞。严重的后果是发生脑中风、心肌梗塞,甚至心脏性死亡。正因为高血脂是悄然无息逐渐吞噬着生命,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隐性杀手”。 因此,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当您经常出现头晕、健忘、体力下降、睡眠不安、胸闷气短等表现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脂状况。医生们建议,中、老年人最好能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血脂的检查,以便及时了解和调整血脂状况。 2、高血压 我们常见到部分高血脂的病人同时有高血压,医学专家也视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姐妹病,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血脂水平与血压高低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血脂升高使血管松弛,发生障碍,因而造成血管常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血脂高的病人常伴有高血压。 既然高血脂可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那么通过降低血脂也可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下降。所以现在提倡如果高血压病人同时有高血脂,除了积极降压外,还应及早配合降脂治疗。因为降压和降脂同时进行,不但能是血压易于降至正常,更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和脑中风。 如果高血压病人的血脂正常,是否还应同时进行降脂治疗?在观察了血脂正常的高血压病人后,发现积极降脂治疗可明显降低大动脉硬化的程度,改善血管的弹性,并使高血压更易于控制,有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和脑中风等严重疾病。所以,降压的同时还应控制血脂,这也符合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本原则。 3、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与多发病,危害极大。中风包括两种情况:脑梗死和脑出血。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大量的研究证实,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病变的脑梗死与血中胆固醇升高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时引起的出血,也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并存,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与高血脂同样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血脂升高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由于高血脂引起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发生的重要诱因。已有许多研究证实,积极降脂治疗,可预防中风的发生。 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缺血6分钟,脑细胞开始死亡,中风发生之后的6个小时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