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复习目标】1、明确散文阅读的考查点及命题指向。2、总结、运用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提升散文阅读题的答题能力。【重点难点】命题指向及答题方法【复习方法】链接高考,讲练结合【复习导入】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典题指路】(10年上海秋季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笔墨的超越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1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2分)_2简析第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3分)_3下列对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4第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_。(2分)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为b何况c可见d虽然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4分)_【自主探究】l 梳理思路类试题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案: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案: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相同题型还有09湖北卷16题,08湖北卷19题,08江西卷17题,等。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答题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试题特点: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散文考查都有这道题。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分值安排多为6分,答案点一般为3-4个。答题提示: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不同角度(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答案组织要有摘句意识: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09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答案: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久:至今仍在灌溉、防洪;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07高考湖南卷忆刘半农:19.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答案:刘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鲁迅说了“老实话”,又发表了指出刘错误的读者来信。刘后来“据了要津”;“五四”后,刘思想发生了变化。相同题型还有09高考全国卷16题,08高考全国卷14题,等。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09年高考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5.阅读文章第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答案:从陶器到瓷器;从实用到艺术;从粗陋到精致。08高考安徽卷我与地坛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答案: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死了;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去世;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07高考江苏卷麦天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剖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建议:语文教师要给学生补点逻辑知识,这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好处。l 表达技巧类试题1.考查最频繁:09年江苏高考4道题有2道题考查了这一考点,赋分11分。2.考点密度:第一是修辞;第二是表现手法;第三是谋篇布局技法;第四是表达方式。3.命题角度:文章某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某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赏析某处画线句;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08天津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动静结合,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相同题型还有09全国卷17题、湖南卷18题,08天津卷20题、重庆卷14题,07天津卷19题、浙江卷20题、07江苏卷15题,等。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09全国卷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07广东卷泥泞: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答案: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相同题型还有09高考湖北卷19题,08年福建卷13题,07辽宁卷17题,等。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答题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第三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09江西木车的激情: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乘坐缓慢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08四川我爱水: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从“我爱水”写起,为什么这样写?答案:照应标题,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行文自然。相同题型还有09江苏卷11题,09山东19题,08福建11题,07山东19题,等。答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答题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命题角度:在文中为什么要写?在某处为什么要插入写?某段有什么作用?09高考北京卷司马祠:18.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走向;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08高考山东卷我认识的梁漱溟: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相同题型还有09全国卷14题,07江苏卷16题,07江西卷17题,等。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答题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l 探究题命题原则及特点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直接答案。答案有限制:不会像读后感那样可以百花齐放,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命题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江苏对接明显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山东命题较多,江苏对文本的写作目的较感兴趣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山东命题较多第一种类型:文本探究类09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这是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方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07江苏麦天17.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也是要求从思想内容方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主题)。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答题提示: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并进而把握作者写作用意,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两题的答案看,既不能脱离原文,而由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截取答案,都需要考生作抽象概括。第二种类型:个性解读类09年高考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分析: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参考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同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答案基本是用原文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认识概括作答)答题提示: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只是原文摘取词句;要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答题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第三种类型:写作启发类08高考山东卷歌德之勺: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启示: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写作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炊勺的发现。要精于思考,能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答题提示:平时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要能联系平时作文实践谈感受。答题格式:明确指出某种写作技法+写作技法理论阐释+文本技法举例【训练提升】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天目山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