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文明兴盛的地理原因及文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模式.pdf_第1页
大地湾文明兴盛的地理原因及文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模式.pdf_第2页
大地湾文明兴盛的地理原因及文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模式.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地湾文明兴盛的地理原因及文明对 环境变化的适应模式 苏海洋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摘要 距今 8 0 0 0 5 0 0 0 年以来良好的地理条件 特别是气候条件是大地湾先民能够较早创造灿烂文明的 主要原因 大地湾先民通过改进生产技术 社会组织和迁移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 大地湾文明 地理条件 环境变化 适应形式 中图分类号 K 8 7 1 1 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3 7 1 1 3 5 1 2 0 0 5 0 4 0 0 4 7 0 3 一 大地湾文明的地位 2 0 世纪 7 0 8 0 年代发掘的大地湾文明 以其拥有六项 考古之最震惊中国与世界 这里有距今约 8 0 0 0 年的黍 是 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的标本 这里出土了距今约 8 0 0 0 年的 彩陶 是中国彩陶的发源地 这里发现了距今约 8 0 0 0 年的 十多种文字符号 比半坡文字符号早 1 0 0 0 多年 将中华文 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3 0 0 0 年 这里 5 0 0 0 年前就建起了宏 伟的宫殿 开创了后世宫殿建筑的先河 这里还有世界上 最古老的混凝土地面与中国最早的绘画 1 P 1 7 1 9 大地湾文明延续达 3 0 0 0多年之久 距今 7 8 0 0 4 8 0 0 年 它的发现证明了渭河流域的葫芦河谷 曾是中华文明 的发祥地之一 二 大地湾文明兴盛的地理条件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 村东 从大的地理范围看 大地湾地处陇山 六盘山 以 西黄土高原南部边缘 从中尺度看 位于渭河支流葫芦河 谷地 从小尺度看 位于清水河谷地南边较宽阔的二三级 台地上 海拔 1 4 6 0 米 景观单元为黄土高原典型的梁峁沟 壑结构 遗址东西两侧分别是冯家沟溪流和阎家沟溪流 依山傍水 土壤为黑垆土和黄绵土 宜于农耕 既可躲避 洪水的侵袭 又有取水的便利 周围的台地可供农作物生 长 附近的山坡是狩猎的理想场所 这里的自然条件相当 优越 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然而 如果我们仅就这些条件来看 是无法全面解释 大地湾文明地理环境方面成因的 我认为 大地湾先民较 早创造灿烂辉煌的文明 除了这些条件外 还有更深层次 的原因 一 距今 8 0 0 0 5 0 0 0 年以来温暖的气候条件是大地 湾文明兴盛的重要原因 今天大地湾所处的秦安县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童山 濯濯 水土流失严重 千沟万壑 气候干旱 吃水困难 农民不得不用水窖储水 以保证农业用水 甘肃省天水市 秦安县属于贫困县 我们很难将这里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联系在一起 但在大地湾先民创造文明期间 这里的气候处于历史 上最好时期 大地湾文明 距今 8 0 0 0 5 0 0 0 年 基本上与 全新世大暖期 距今 9 0 0 0 4 8 0 0 年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 相对应 这段时期 中国北方的气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年平均气温较现代高 2 4 度 冰川消退 雪线上升 湖泊 面积扩大 海面较现代上升 2 米 2 P 1 1 2 与末次冰期相比 较 冻土带面积大大缩小 在东北已退缩到北纬 4 9度以 北 青藏高原冻土带仅限于很小的范围 北纬 3 7 5 度 3 2 度 东经 7 8 度 9 7 5 度 温带森林带从北纬 2 8 度北移至 北纬 5 2 度 在大地湾以北 2 7 度多的地方 干旱荒漠 草 原从东向西收缩 从东经 1 2 2 5 度收缩至东经 1 0 5 度 面积 仅为原来的 1 8 1 7 整个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干 旱荒漠植被为半干旱草原与森林草原景观取代 黄土高原 大部分地方被温带阔叶林覆盖 其南缘向亚热带森林带过 渡 大地湾就处于这个过渡带上 3 P 2 7 2 8 据植物孢粉分 析 当时大地湾年平均气温 1 2 2 1 4 4度 年降水量为 5 0 0 6 0 0 毫米 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 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大 地湾的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当时大地湾周围覆盖着落叶 阔叶林 在森林中活跃着形形色色的动物 考古鉴定出 7 目 1 5 科 2 8 个动物种属 在距今 8 0 0 0 7 0 0 0 年间 曾生长 于亚热带的动物红白鼯鼠 苏门犀 苏门羚等在这里落户 猕猴 熊 虎 豹 象等在这里活跃了 2 0 0 0 年之久 距今 8 0 0 0 6 0 0 0 年 2 P 1 1 2 4 P 2 7 3 2 7 4 适宜的气候 加上深厚 的黄土覆盖 约占葫芦河流域总面积的 7 0 以上 为大地 湾农业文明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 气候条件下 大地湾人于 8 0 0 0 年前就培育出了我国的第一 2 0 0 5年8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A u g 2 0 0 5 第2 5卷第4期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s h u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2 5 N o 4 收稿日期 2 0 0 5 0 3 1 2 作者简介 苏海洋 1 9 7 0 男 甘肃天水人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 4 7 批粮食作物黍 于距今 6 5 0 0 5 0 0 0 年间 培育出了第二批 粮食作物粟 在距今约 5 5 0 0 5 0 0 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 农业得到空前发展 家畜饲养日趋繁荣 此时聚落达到 鼎盛阶段 成为国内罕见的史前奇迹 这类中心遗 址超出一般的史前聚落 表明社会孕育着更高一级的文明 因素 或许将之称为城市的前身更为妥当 它的出现标志 着原始社会正在叩开文明之门 为文明时代的到来奏响了 序曲 5 P 4 8 二 适中的降水与海拔高度 远距沿海与大河中下 游 使大地湾较少遭受水患威胁 这是大地湾文明能长时 间延续的重要条件 据研究表明距今 1 5 0 0 0 8 0 0 0 年的 冰消期间 我国 东部沿海地区及华北 长江中下游平原遭受了巨大的水灾 由于北美与北欧的冰盖消融 使海平面上升 海岸线从冲 绳海槽一直退至如今的华北平原 平均每天后退 0 4 米 实 际有时还要快得多 距今超过 7 0 0 0 前 上涨的地中海水突 然从百米高处灌进当时低凹的黑海海盆 6 P 1 1 2 这场全球 性的灾变 也许成为西方诺亚方舟与东方女娲补天和抟土 再造人类传说的背景 从距今 8 0 0 0 7 0 0 0 年这漫长的 1 0 0 0 年当中 地势低平 容易遭受水患的东部沿海 几乎没有 留下新石器文化的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迄今发现的长江以 南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距今 7 0 0 0年 晚于大地湾 1 0 0 0多 年 晚 于 河 姆 渡 文 化 的 马 家 浜 文 化 距 今 7 0 0 0 6 0 0 0 年 崧泽文化 距今 6 0 0 0 5 0 0 0 年 和良诸文 化 距今 5 0 0 0 4 0 0 0 年 由于处于太湖流域地势低平的沿 海平原 在距今 7 0 0 0 2 5 0 0 年间 曾遭受过 9 次特大陆地 水灾频发期 稻作农业出现断层现象 7 P 3 3 1 3 3 2 类似的 情况亦在黄河下游地区时有发生 相较而言 远离水患地 带的大地湾成为当时新石器文明发育 繁荣的最理想的场 所之一 三 大地湾文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形式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环境在人类早期文明演进中起 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但人不是完全被动的 相反 可以调 整自身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大地湾人通过改进生产技术 与社会组织 迁徙和改变生产方式的形式主动应对自然环 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研究表明 距今 8 0 0 0 5 0 0 0 年高温 高湿仅仅是一个气候变化的总趋势 具体情况是全新世的 气候存在着明显的变化性与复杂性 据格陵兰 G I S P 2 冰芯 气候记录 从距今 8 0 0 0 年至今 在百年尺度内 地球上气 候数易寒暑 7 P 3 3 1 3 3 2 大地湾考古资料证明 在距今约 6 5 0 0 5 0 0 0 时 大地湾的气候恶化 变得较为寒冷干旱起 来 年降水仅有 3 0 0 4 0 0 毫米 古植被变为稀树森林草原 以至草原 属于中温带气候 尘暴雨频频发生 地面有风 成黄土堆积 4 P 2 7 3 2 7 4 但令人不解的是 正是在这段气 候相对恶化时期 大地湾文明获得快速发展 这说明大地 湾人不是被动地听任自然的摆布 而是主动地适应环境的 变化 一 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来适应环境 的变化 在大地湾文化遗址中 发现了形式较为固定且有一定 数量的生产工具 其中有可翻地的石铲 收割的石刀 碾 磨粮食的磨石和磨盘 而且在第二期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 地湾人培育的比黍更加耐旱的粟 5 P 4 8 考古证明了在距 今 7 0 0 0 年前后 一些喜温的亚热带动物从大地湾消失 大 地湾人食物供应量相对减少 4 P 2 7 3 为适应这一变化 大地 湾人通过增加粮食产量 发展种植业的办法来获得稳定的 食物供应 大地湾人适应环境变化的第二个例子是家畜饲养业的 发展 大地湾出土的猪鄂骨中 经鉴定 1 2 龄宰杀的猪相 当多 从群体死亡年龄判断 这些猪应为畜养的家猪 家 畜养殖业为大地湾人提供又一个稳定的食物来源 为定居 创造了必要条件 5 P 4 8 第三个例子是捕鱼工具的改进 第二期文化遗址 距 今 6 5 0 0 6 0 0 0 年 中出土了较原始的捕鱼工具鱼钩和鱼叉 第三期和第四期 距今 5 9 0 0 5 0 0 0 年 中发现了绘有鱼网 状纹的曲腹彩陶盆与彩陶壶 这极有可能是距今 6 5 0 0 5 0 0 0 年期间 由于气候变得相对寒冷干旱 使河水水位下降 捕鱼数量减少 大地湾人为获得更多的食物而主动改进了 打鱼工具 大地湾人主动适应环境的第四个例子是加强公共权力 在大地湾遗址中 发掘出了 F 9 0 1 等大型公共建筑 周围分 布着若干居住区 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 大地湾文明的发 掘人之一郎树德认为这极有可能是清水河沿岸史前先民部 落联盟的所在地 不仅执掌着本部落的社会运行 而且还 管理着沿河两岸的其他部落 与 F 9 0 1同文化层的第四期 距今 5 5 0 0 5 0 0 0 年 文化层中还出土了大理石权杖头 和 用于分配粮食的量器四足鼎 条形盘和簸箕形器 它们之 间是二进制和十进制 这可能是在自然环境恶化 人口增 加和食物来源有限的情况下 大地湾人为协调生产与分配 而做出的主动选择 二 通过主动迁徙来响应环境的变化 证据主要来源于文字符号学的研究成果 大地湾文字 符号早于半坡 河姆渡文字符号近 1 0 0 0 年 距今已有 8 0 0 0 千年的历史 根据饶宗颐 符号 初文与字母 汉字树 一书 我们将大地湾陶文与晚出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 宝鸡 姜寨 庄浪 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半山 辛店 乐都 属于夏文化考古范围的二里头等地出土的陶文进行对比发 现 这些地方的陶文与大地湾文字符号有渊源关系 所以 大地湾应该是这些地方文字的源头 也应该是这些文化的 源头 这说明大地湾先民出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数次较大规 模的迁徙 第一次较大的迁徙可能发生在距今 1 5 0 0 0年 冰消 期 以来大规模的海面上涨与陆地水灾基本停止以后的仰 韶文化期间 距今 7 0 0 0 6 0 0 0 年 在这两千年期间 大地 湾文化扩展到北过河套 西达河西走廊东部的大靖河畔 东抵豫东冀南 南至鄂西北的广大地区 这是仰韶文化所 及的地理范围 第二次迁徙可能发生在马家窑文化 距今 5 0 0 0 4 0 0 0 年 时期 在距今 6 5 0 0 5 0 0 0年年较为干冷的气候之后 4 8 大地湾迎来了短暂的气候温暖湿润期 不久走向恶化 5 P 4 8 持续 3 0 0 0 多年之久的大地湾文明宣告结束 大地湾 远古先民到哪里去了呢 可能的方向是向西在洮河 大夏 河 湟水及河西走廊有稳定灌溉水源的地方发展农业 有 趣的是马家窑文化正是在气候相对暖湿向干冷转化的前后 兴起的 也正是在大地湾文明极盛而衰的情况下兴起的 与文字符号学相联系的另外一个证据是 在马家窑马厂类 型中大量出现的 十字符的变体 字符 有学者认 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记号性族徽 这种 十 字符应该起 源 8 0 0 0 年前大地湾的陶文 自打流行起 其变体盛行于中 亚及蒙古草原一带 变体之一亚字字符广泛流行于中国腹 地并成为汉字之一员 8 P 1 1 2 1 1 5 第三次迁徙可能在夏文化时期 距今 4 0 0 0年以前 著名的考古学家俞伟超指出 马家窑 半山 马厂类型 和齐家文化 就是一些发展较早的一些羌人文化的先驱 任乃强先生更认为 甘青地区所有的石器文化都是上古羌 人的遗留 4 P 4 6 由此推断大地湾文化应该是最早的羌人 文化的先驱了 据专家考证 夏族出西羌 1 0 P 2 8 3 2 与夏 代地望对应的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陶文又与大地湾文化有渊 源关系 历史记载与考古都证明 夏可能是大地湾远古先 民东迁的一支 另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向南 沿西汉水谷地 嘉陵江谷地向四川盆地迁徙 三星堆文明中的鸟崇拜 眼 睛崇拜和太阳崇拜与仰韶文化中的太阳鸟崇拜 大地湾三 期文化的曲腹彩陶盆上的太阳 眼睛崇拜有惊人的相似性 8 P 1 0 6 1 1 P 3 1 6 这些证据相互配合 我们也许有理由相信 与商周同时代的三星堆文化极有可能是大地湾原始先民及 其后裔为了适应干冷气候的变化而南迁 与当地土著居民 共同创造的 四 结论 由于距今 8 0 0 0 5 0 0 0 年温暖湿润的气候 由于适中的 降水 海拔高度和远离沿海与大河中下游水患区 大地湾 远古先民较早创造了持续 3 0 0 0 年之久的文明 大地湾远古 先民通过改进生产工具 社会组织形式和通过主动迁徙来 响应环境的巨大变迁 参考文献 1 冯成 谭飞 张燕 等 大地湾向在世人宣告 华夏文明史增加三 千年 J 丝绸之路 2 0 0 3 4 2 安芷生 吴锡浩 卢演俦 最近 2 万年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 A 刘东生 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 第二集 C 北京 北京科 学出版社 1 9 9 0 3 林年 毛汤洁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成因 J 地理科学 2 0 0 1 1 4 张行 古生物与古环境 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2 0 0 4 5 郎树德 西北先民拓荒之始 大地湾 J 丝绸之路 2 0 0 3 4 6 汪品先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J 地理 2 0 0 4 7 于世永 等 太湖流域全新世气候 海面短期振荡事件及其对 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J 地理科学 2 0 0 4 4 8 黄亚平 孟华 著 汉字符号学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1 9 侯光良 刘峰贵 青海东部史前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地理 学报 2 0 0 4 6 1 0 侯丕勋 祁连小月氏 族源新探 J 青海民族研究 2 0 0 1 9 1 1 王仁湘 三星堆青铜立人冠式的解读与复原 兼说古蜀人的 眼睛崇拜 J 四川文物 2 0 0 4 4 责任编辑刘雁翔 T h e R e a s o n o f P r o s p e r i t y o f D a d i w a n A n c i e n t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i t s A d a p t a t i o n t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h a n g e S UH a i y a n g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N o r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G a n s u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