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学年第二 学期瑞安八校高二期中联考历史试卷第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 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政治权力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演化b此现象出现在商朝初年c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政治制度。从材料“今大道既隐,天 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出现了宗法制度,这是在西周时期,故选b。2“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度【答案】c【解析】考点:三省六部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3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 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其中“其弊”是指 a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b八股盛而六经微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答案】d【解析】考点:选官制度。“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说明是隋以来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其中“其弊”是指九品中正制。a是指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b是指明清八股取士,c是指昔日世家大族的衰落,d是指以门第出身为选官的依据,符合九品中正制。4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 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考点:郡县制;史学方法论。根据材料,史实即历史事实,ad为史实,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是与分封制比较得出来的,是对郡县制的功能效果的总结,是史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c根据全球史观。单一制对应的是联邦制、邦联制。从国家结构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因此选择c。5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 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答案】c【解析】考点:宣政院。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的信息,可知元代宣政院是负责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故c项正确;前一则材料主要介绍宣政院的职能,后一则材料主要介绍宣政院的由来,两者并无冲突之处,故a项错误;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机构,唐代是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者,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元代,排除。6 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 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答案】b【解析】考点:科举制。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人才辈出”“制度则昭若日月”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培养了很多人才,这一选官制度值得肯定,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只是肯定了科举制,没有涉及到对其他制度的评价,无法得出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从“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八股取士是不合时宜的,故d项错误。7 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答案】c【解析】考点:谏议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纳谏”在本质上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附属物,他们本身都是封建君主的工具,君主纳谏的结果并不是限制君权,“纳谏”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君主的德行,而并不取决于“纳谏”自身所应该起到的作用,综上所述君主纳谏的前提是要维护好君主的权利、君主的统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8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君主集权加强 b皇权逐渐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a【解析】考点: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b皇权渐趋衰弱与事实不符。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宠信与否。故a项正确。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不能统领六部百司,c错误。皇帝依旧拥有控制内阁的权力,首辅权力失控表述有误,排除d项。9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考点: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秦朝建立以来”、“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自秦朝建立以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存在两对矛盾,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可知。两对矛盾的解决,涉及的主题均是权力分配及调整问题。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意思无关。10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 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答案】d【解析】考点:鸦片战争。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答案选d。a 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11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 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识别概括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根据材料信息“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可以理解为“拆除沿路的炮台”;“指着脑袋”可以理解为“派兵保护”, 以及“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符合辛丑条约这一条约的特征,所以,正确答案选d;a b c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2.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 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 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 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答案】d【解析】考点:南昌起义。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时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开端,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共还没有成立,故项错误;bc项与题干信息“军事领导”不符,故排除。 13蒋介石在1938年底的一次讲话中特别强调:“以四川为最后根据地,北固陕西,南控 湘、黔、贵诸省,稳扎稳打如此,日本则一定多行不义必自毙”。蒋介石的讲话可以反映 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 没有四川,抗战一定失败 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四川在八年抗战中牺牲了大量壮士 a. b c d【答案】b【解析】考点:抗日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四川为最后根据地”反映出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蒋介石的讲话特别强调,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表述过于绝对,无法体现,b为答案。14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总统与蒋介石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这令英国首相丘吉尔恼悔不已,他评价说:“英方与美方的会谈令人苦恼地被中国的事情搅乱了,总统很快就关起门来与(蒋)委员长会谈。结果,原本在开罗最次要的中国事务,竟占据了首要位置。”随后的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全部归还中国被侵占的领土。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中国开始与美国平起平坐 b中国抗战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c英国反对中美两国接近 d中国由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答案】b【解析】考点: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罗斯福总统与蒋介石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原本在开罗最次要的中国事务,竟占据了首要位置”等,说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由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即b中国抗战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ad表述错误;c项表述本身不准确,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b。15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 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 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考点:解放战争。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淮海战役在国民党这方叫徐(州)蚌(埠)战役。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 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答案】b【解析】考点:“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17“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 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考点:辛亥革命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依法治国。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把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18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有 颁布中国第一部宪法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a. b. c. d.【答案】c【解析】考点: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颁布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属于建国初期取得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而不是属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所以本题凡是含均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19.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写下了著名诗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 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 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此诗最有可能创作于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b1987年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时 c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举行会谈时 d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答案】a【解析】考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此诗创作时,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的状态,这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海峡两岸的关系相符,故a项正确;bcd项时期,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频繁,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20 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统一样本 b社会制度示范c文明交流枢纽 d经济发展标本【答案】b【解析】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可得出acd项,故排除acd;在“一国两制”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b项。21 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 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清客”政策d参加日内瓦会议【答案】a【解析】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务实外交的体现。22 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下列选项能为这 一说法提供依据的是 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b. c. d.【答案】b【解析】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54年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能够证明是新中国的外交年,1954年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能够证明是新中国的法治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均不是在1954年,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23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 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答案】c【解析】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本题关键词为“菲律宾”“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要求。万隆会议上初期与会国存在严重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24. 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 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 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成就是(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努力构筑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d.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答案】a【解析】考点:新时期的外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等,此题没有难度。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判断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成就的重要特点,即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而bcd三项的表述比较片面,没有全面描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特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25 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 与史实相符的选项史实结论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c尼克松总统访华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答案】d【解析】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论推断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相违背,a不合史实;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b不合史实;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1971年,c不合史实,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成为解决欧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环境等各种安全问题的关键组织,所以答案选d。二、问答题(合计50分,26题12分,27题20分,28题18分)26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在政治方面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6分)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宋廉元史百官制(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6分)【答案】(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2分)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2点4分)(2)传承: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2分) 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2分) 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分)【解析】考点: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的传承与创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回答“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问时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大一统”的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二是“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就不难总结出答案是“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只能是奠定了基本格局,还不能最终定型。西汉时期推进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发展的措施应该包括“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等常考的措施。(2)在回答“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这一问时,一是传承,就是继承了宋代的那些制度,继承了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二是创新,元朝初期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置上,所以不难总结出答案: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而至于“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的积极意义应该包括行省制度的意义和宣政院的设置上的两个方面的意义”。27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吴兢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6分)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2)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8分)材料三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孙中山全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6分)【答案】(1)标准:德才兼备。(2分)措施: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4分)(2)制度:“任人”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任法”如战国二十等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等。(各举一例即可,4分)影响:克服人情干扰,合理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4分)(3)方法:普遍的考试制度。(2分)借鉴:结合材料,观点明确,逻辑清晰。(4分)第一层次:未能选择上述材料,只是罗列孙中山的借鉴史实。(0-2分)第二层次:能选择上述材料,但并未与孙中山的借鉴进行逻辑对应说明(2-3分) 第三层次:能选择上述材料,并能将其与孙中山的借鉴进行逻辑对应说明。(3-4分)例1:唐代提出对官员品德的要求,孙中山借鉴唐代的选官标准采用公开考试选用人民公仆,避免妨碍民主。例2:宋代探索建立合理的选官制度,孙中山借鉴宋代的选官探索确立了考试任职制度,官员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具有资格。【解析】考点:唐代选官的措施;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魏征说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所以“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所以魏征的所主张的选官标准其实也就是在强调德才兼备。唐代选官的措施,即回答唐太宗对科举制发展的贡献。唐太宗时期,他大力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进士一科也就成为了科举制度中的重要的一科。(2)任人”制度重视家族地位、血缘关系。“任法”制度即依据公平的规则选拔人才。依据选官用官制度内容回答即可。依据材料可见,“任法”制度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风气,选拔真正有用之才。而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本题重点在于通过任人”制度、“任法”制度考查考生对教材史实的熟练程度。(3)“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孙中山的选官方法就是在人才选拔及任用时都要考试。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可以从对“德”“才”两方面的借鉴回答。尽管孙中山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但是“考试”仍然是孙中山选拔官吏的一个重要的法宝,普遍的考试制度仍然是孙中山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重要手段。28、阅读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賠款。这等于日本4年 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 展的环境,用于改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