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人民版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4小题,共51分)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 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b.c. d.2.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b.c.d.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4.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5.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b. c. d.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7.“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8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9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0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为田开阡陌封疆”废分封行县制实行连坐制a b c d11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1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14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任用汉族地主推行三长制胡汉服装融合接受汉族文化a bc d 15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1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 c d18.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b.三长制 c.整顿吏治d.汉化政策1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20.北魏统治者为解决 “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b.实行三长制 c.移风易俗d.实行均田制2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2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2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这说明( ) a.强化国家机器才能保障改革的进行 b.改革必须强化中央集权 c.政治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 d.加强中央集权必然增加官吏数量24.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25.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26.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b.c.d.27.王安石变法中设立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负责市场税收 b.调节市场物价 c.管理对外贸易d.控制交易时间28.“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12年一样英勇作战。但是,(1855年)形势令人绝望地对俄国士兵不利总之战争是失败了。”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农奴制导致俄国社会发展落后 b.俄国尚未开展工业革命c.俄孤军难以对抗强敌的联合 d.俄国军队装备落后29.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30.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3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酝酿的特点是 ( )a先秘密后公开 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c缓慢而谨慎 d由贵族地主提出改革方案32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其表现不包括()a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b国内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c逐渐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d外国资本逐渐被排挤出俄国市场33.下列属于“二一九法令”局限性 表现的是 ( )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支付的份地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奴役农奴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a. b. c. d.34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 b c d二、非选择题(第36小题19分,第37小题12分,第38小题18分,共49分。)35(1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材料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6分)(2)材料一、材料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分)(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6分)(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5分)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哟,他怎么也当官了啊!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注: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疫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流通,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2分)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分)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2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2分)(4)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分)38.(18分)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照表国别俄国英国比例项目生铁26万吨385万吨1/15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国别俄国英国德国项目铁路1500俄里15000俄里10000俄里材料二:下图为俄国贵族在宣读“二一九法令”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4分)材料三: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2)材料三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4分)材料四: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3)材料四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6分)高二历史月考四答案2013.12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材料没有体现。2.解析:选c。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及“燔诗书而明法令”。故符合题意。3.解析:选b。注意题干材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变化,说明家庭农业的发展,故选b。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在“瓦解”;d项中的“战斗力”无法从材料中获取。4.解析:选a。故事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成效,人民遵纪守法表明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导致商鞅出逃的原因。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法家鼓吹严刑峻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而亡,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的叙述不正确。6解析:选d7a解析: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8d解析:“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陌生,而什伍连坐制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9b解析:商鞅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这句话实质上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了条件。10a解析:奖励军功、废分封行县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贵族世袭制度;“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动摇了奴隶主的经济基础。11c解析: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封建国家掌握大量的土地,然后政府再把这些土地进行重新分配,c项正确。17d解析: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迁都、汉化和移风易俗政策,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增强了国家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18.解析;选d。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19.解析:选b。20.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某项经济措施来解决农民流离失所和豪强侵占土地问题,只有均田制符合条件,故d正确。a、b是政治措施;c是社会习俗措施,排除。21.解析;选d。材料前半部分为“分田”,后半部分为“纳调”,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a、b、c三项只是说明分地,且说法都错误,a项错在“全部”,b项错在“平均”,c项错在“出售”。2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题干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实际是指游牧民族,再结合“森林民族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a、c、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23.【解析】选c。 24.【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数字化教学课件
- 7.1促进民族团结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 合肥建筑行业安全培训课件
-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反思报告
- 合肥安全员在线培训课件
- 双节期间车间安全培训课件
- 2025银行面试题选择题及答案
- 彩泥手工教学课件模板
- 叉车和行车安全培训课件
- 医药行业GMP执行标准与案例分析
- 管理者角色认知与转换课件
- 五牌一图(完整版)
-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全册整套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素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23322-2018 纺织品 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烷基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 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生产过程及结果)课件
- 政策评价-卫生政策分析课件
-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物体的速度及加速度(含逐差法)
- 饮食习惯与健康
-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