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济市涑北中学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1页
山西省永济市涑北中学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2页
山西省永济市涑北中学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3页
山西省永济市涑北中学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永济市涑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人民版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2013年12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梭伦改革的目的是( )a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b给予平民足够的政治权利c削弱贵族势力 d消除氏族制度的残余2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 b、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3梭伦曾作诗说:我进退维谷,犹如孤狼在一群猎狗之中。这是因为( )a改革没有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雅典僭主政治的建立c财产等级制的缺陷d贵族政治和氏族制度的残余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5商鞅变法措施中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废除井田制b、奖励耕战制度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6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b、废除 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8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10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11修建于北宋中期的福建莆田木兰陂工程,既能抵御海潮,又能灌溉农田。这一成就与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12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13.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阅读1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的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15.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改革都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b. 与革命不同,改革是温和的,不会发生新旧势力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c. 与革命相同,改革也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d. 成功的改革通常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和“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无关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材料二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等 级等级名称财产资格分享的政治权利第一等级500斗级年收入500麦斗以上可以担任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骑士级年收入达300麦斗可以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双牛级年收入达200麦斗可以出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日佣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材料三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该项措施主要解决哪一问题?结果怎样?(5分)梭伦曾经写诗描述他的改革措施:“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信息,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5分)据材料三回答,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5分)17.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观察下列三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材料三 及秦孝 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2分)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4分)阅读材料三,其观点是否正确?试分析其原因。(4分)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分)18.(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7分)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5分)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3分)19(12分)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8分)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4分)- 4 -2013-2014学年上学期阶段性测验高二历史答卷页201312一、选择题(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到机读卡上)二、非选择题:16171819高二政治试题答案17.(1)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2分)(2)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4分)(3)正确。(1分)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4分)(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致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3分)18.(1) 推行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