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孙皇后一、 柔而韧,唐太宗的政治高参武则天,一生永远无法超越的两个人,一个是李世民,另一个就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雄才伟略,十六岁便横刀立马、名扬天下。运筹帷幄,玄武政变,开创大唐盛世,造就华夏民族璀璨历史。他薄情、亦多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春游曲 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句,该是怎样的女子呢?绝代风华?一笑倾城?我想,应该是一个自信、美丽、生动、娇美的女子,或妩媚,或灵黠,或兰心蕙质,或端秀从容这个女子,便是载誉千古的唐太宗皇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0年636年),小名观音婢。生于开皇二十年,卒于贞观十年,只有36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是大业九年(613),当时李世民16岁。长孙一生为唐太宗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次子李泰(李世民第四子),三子李治(李世民第九子)。 长孙皇后的家族是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后来因为当了宗室长,所以号长孙,最后成为姓氏。皇后的曾祖父长孙裕,曾经封爵平原公。父亲长孙晟,史书没有记载长孙晟袭封,可能长孙晟不是爵位继承人。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在隋朝离间突厥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母亲是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她的舅舅在贞观时代也很有名,叫高士廉。 长孙晟官右骁卫将军,李世民父亲李渊在大业九年的时候,官职是卫尉少卿,到十二年的时候也是右骁卫将军。看来,长孙晟的官职应该高于李渊。不过,李渊另有爵位,七岁的时候已经袭爵唐国公。总之,两家应该是门当户对的。 长孙皇后绝非一般的女人。她气度宽宏,谦虚待人,还有过人的机智。她以非同一般的智慧,点点滴滴,像雨露一样济助李世民。她的贤淑和美德深受后人赞扬。 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内廷,那也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长孙皇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唐太宗,是太宗的贤内助和方面军。在唐代的皇后中,长孙皇后绝不是最有权力的,但却是最受尊敬和爱戴的。后来的武则天,早期都笼罩在长孙皇后的光环下,一路跟着长孙皇后东施效颦。长孙皇后贤淑、优雅、智慧、大度,用现代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知性女人。 贞观时期,后宫在长孙皇后管理之下,一直是风平浪静。不是这里改变了性质,不是这里缺少了资源,只是因为长孙皇后掌控有力。那是一种柔性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这是长孙氏的力量,也是长孙氏的智慧。 长孙氏勤奋读书,一年四季保持不变。读书使她增强智慧,积累知识,增广见闻。她生活简朴,需求不多。无欲则刚,这是人所共知的。她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在那个时代特别重要。 长孙氏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的自我定位。长孙皇后的自我定位是什么呢?就是以唐太宗为准绳,以皇帝的大业为目标。她自己和自己管理的后宫,都是皇帝大业的一部分。这就是说,长孙氏始终是唐太宗的一个方面军。这就是很标准的母仪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孙皇后与其他大臣一样,也是李世民的部下。只要是部下,就有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问题。稳定后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不要对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干扰。 后宫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大局。古来乱局,因中央与地方关系搞不好而造成重大问题的有,但是涉及皇权稳定的问题,多来自内宫。皇帝妻妾众多,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长孙皇后十分自信,从容不迫地管理后宫,为保证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显著的辅助作用。 纳谏的唐太宗和理性的皇后,真是一对难得的男女主角,他们的价值观如此接近,难怪会为后世称道。长孙作为皇后,她思考的问题仅限于后宫吗?不,在很多问题上,她都是唐太宗的高参。 (636)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放声痛哭。 武则天以政治铁腕统治天下,长孙皇后以征服自己所爱的男人征服天下、征服后世。她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透过她的夫君大放异彩,她的娴雅淑惠与端秀从容将唐太宗的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后宫的每一个如花女子。 或许,也有野心勃勃、觊觎皇后宝座的嫔妃,然而,长孙皇后以她的柔而韧的特质融入后宫的殿宇廊阁,令众多嫔妃感佩。 正是这样一个柔而韧的智慧女子,外表柔软,甚至柔弱,内心坚韧,就像藤蔓,润物细无声一般的,一点一滴的收服睥睨众生、霸气凛凛的唐太宗,紧紧的捆住他,让他无可遁形;且将自己的智慧,以一种柔性的方式,传达给夫君,助其开创盛世、成就一番伟业、一代清明政治。 二、长孙皇后:柔韧的背影,独绝千古 近来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电视剧很流行,忧然的大唐风月恰好赶上这股热潮,弥补了电视剧无法展现的中国文字之美,以及古典意蕴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和生动描摹。 大唐王朝,是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海纳百川,气象万千;山河浩荡,锦绣文章,留给后世一卷挥戈横戟的帝国风云。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智慧超群、贤惠雍容的文德皇后长孙氏,于隋唐之际的金戈铁马、风云际会中,携手一生,至死不渝;铁血与柔情,江山与痴心,盛世明君与千古贤后,相濡以沫二十三载,携手挥就缱绻情深的帝后传奇。 忧然以数十万言,自由游弋于历史与情感的双线演绎之中,抒写风月,笑傲大唐。忧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崇拜者与超级粉丝,从小熟读大唐历史,囊括多种正史与野史,顺带的,注意到长孙皇后这个名垂千古的女子,就决定不以电视剧满天飞的杨妃为女主角,着重塑造长孙皇后。两年的手稿准备中,她对小说的定位为言情,虽写历史,却走言情路线,因此,对长孙皇后的定位也就是言情剧女主角。 长孙皇后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子,是一个被历史神化的女神,端秀从容,慧黠毓敏,宽容大度,和杨妃一样,拥有很多的粉丝。 从十三岁嫁给小李开始写起,直到长孙谢世终止,漫长又短暂的一生,浩浩长卷,长孙的形象,不可能一开始、十三岁就智慧超群、高雅大度,不可能小小年纪就一派皇后的风范,而应该是一个成长、蜕变的过程,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过程,一个聪慧女子到贤惠皇后的过程忧然笔下的长孙皇后,不是被历史神化的长孙氏,而是生活化的深情女子,不是女神,而是成长型的女性形象。 大唐风月中,长孙皇后的形象塑造、蜕变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成为秦王妃之前,柔弱不失坚强,美丽不失智慧,纯净玉致。 二、秦王妃,气度从容,智慧绝伦,坚定的支持、宽慰秦王,在夺储斗争中与丈夫相依相偎,生死相随。 三、长孙皇后,宽容大度,恩威并重,打理后宫井井有条,免除小李的后顾之忧;李世民的政治顾问,以其卓绝的见识协助他成就贞观盛世。 13岁嫁给李世民,直到死,始终是夫君的爱妻,甚至带走了一个男人余生的永久思念,作为女人、妻子,长孙皇后是幸福的。但是,李世民首先是一个男人,才是一个帝王、政治家,能够吸引他一辈子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呢? 我觉得必须具备三点:容貌,秉性,智慧。长孙的容貌不必再说,秉性,指的是女人的脾性、气度、气魄。李世民是秦王、帝王,能拥有的女人实在太多太多,如果长孙不具备女人该有的千娇百媚、慧黠灵动、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等诸多心性,甚至一个女人在大风大浪、生死面前所具备的、坚韧决绝的气度、凛然威重的气魄,长孙能吸引李世民长达二三十年的情爱吗?如果李世民仅仅喜欢长孙的娴雅高贵、贤惠温柔,那么,长孙的爱情也太可悲,李世民也不至于在她死后如此悲痛、甚至追忆了整个后半生。 男人喜欢女人,首要的是容貌,若要长久的爱一个女人,女人的秉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长孙的容貌让李世民宠爱,长孙的秉性让李世民敬重,长孙的智慧让李世民赞赏。如此说来,长孙已经是一个集聚女人全部优点的女人,可是,她在生活中、在夫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缺点与不足,谁知道呢?现代人只能猜测了! 因此,忧然笔下的长孙皇后,有点缺点,有点不像历史上的皇后形象,有点生活化,不正是有血有肉、知性常情的吗?不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长孙形象吗?古典言情,只不过是借一段历史,书写一缕相思。千年之前、人与人之间的相思,现代人对古代人的揣测与相思。 千古一帝,世无其二 忧然笔下的李世民,姿容绝世,重情重义,智谋超群,高傲沉敛,十六岁锋芒初露,便名扬四海可以看出,忧然是精心刻画她的偶像的,同样的给他一个成长、蜕变的过程,从男人到将帅,从秦王到太子,从王府到天下,从重情爽朗到狠辣薄情,逐步成为一个政变夺权、杀兄夺储的狠角色,接下来,将是一个英明有为、开创大唐盛世的千古一帝 大唐风月中的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只会谈恋爱的多情男子,而是一个怜惜女子的血肉男子,更是一个心机深沉、善耍计谋的秦王、一个雄才伟略的帝王,栩栩如生,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丝毫不逊于电视剧、历史小说中的唐太宗形象。 长孙皇后,是爱妻,是红颜知己,更是灵魂的依偎;江山与美人,他更想执手一生的,只不过是那样洁净的一女子。她,影响了他整整一生,如果没有长孙皇后,这个千古一帝,可能就不会是“世无其二”了。 历史,其实是风月无边的 大唐风月并不是只有风月之事,李世民长达一生的历史跨度中,涉及隋灭、征战、阴谋、政变、贞观之初等等历史进程,单单是战争,就写到了助解雁门围、扬州夺玉玺、潼关、瓦岗、太原、柏壁关、洛阳之战、突厥之战等等,寓言情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当中,既有宏大叙事,又有情感细说,言情与历史的笔力分配,做到了很好的安排,既不会单看战争的枯燥乏味,又不会只有言情的单薄肤浅,两者有机融合,恰到好处,让人留连忘返。 历史史籍的字词缝隙之中,隐藏着诸多风月之事,比如,唐太宗独上高台、眺望长眠爱妻长孙皇后的昭陵,比如,明成祖与徐皇后的伉俪情深,比如,清乾隆帝在爱妻孝贤皇后死后写下述悲赋,比如历史,其实是风月无边的。忧然即把大唐开创前后的这段历史演绎得风月无边,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与细腻瑰丽的情感纠葛于一炉,精致之外显稳重,大气之中透秀婉。 正如简介中所说,从青梅竹马、到贤惠帝后,她短暂的一生,独享风月,享尽平凡夫妻的至情至爱,以及母仪天下的尊荣崇敬,大唐第一后长孙皇后,影响贞观之治清明政治的重要人物,仅以其柔而韧的背影,浮现于幽幽青史,独绝千古。 厚重的史册只呈现给世人一位在政治上有作为的长孙皇后,她是皇帝的良佐,她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她是后世皇后的标杆;厚重的史册却无法完全承载她绚烂妖娆活泼的一生。掌握着话语权的史官们欲说还休的却是她是一个处事圆滑的情报传送者,她是一个拥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纵横家,她是一个偏好奇特珍贵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个略带自负且傲慢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挚爱一生的妻子。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2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见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3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因此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多年无子嗣,仅得的一子也被过继。孝章宋皇后孝章宋皇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北宋至道元年(995)四月),宋太祖皇后,号为“开宝皇后”。 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926989年)之长女,生母为后汉永宁公主(后汉太祖刘知远之女)。宋偓是后唐庄宗外孙,其生母为后唐义宁公主。宋家可谓三朝国戚,宋史宋偓传称其“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生平出生于显贵之家的宋氏自幼出入宫廷,因而见多识广,进退有度。幼时随母入见,即为后周太祖郭威所喜爱,赐以冠帔(以郭威殁年计算,其时宋氏当在三岁以下)。其时宋偓在华州节度使任上,宋氏随母归镇。后乾德五年(967),复随母来贺长春节,又蒙宋太祖垂青,再次赐以冠帔。孝明王皇后(942963年)死后,中宫虚位,至开宝元年(968)二月,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时年十七,成为宋太祖继孝惠贺皇后(929958年)、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皇后。 简介太祖比宋皇后大二十五岁,甚至其元配所生长子赵德昭(951979年)也比宋后要年长一岁,然而夫妻相处和洽。宋皇后性情柔顺好礼,史称她每当太祖退朝,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宋史后妃传),足见夫妻相敬如宾。宋后无出,她在太祖仅存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959981年)中,似乎更为偏爱幼子德芳。由于德昭年纪比名义上的母亲还要大,宋后或许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对他保持距离,而对于小自己七岁的德芳,就不存在这种顾忌当然这仅是一种猜测而已。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日夜,太祖暴崩,皇弟光义嗣位为太宗,号宋皇后为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宫。雍熙四年(987),又命她移居东宫。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后去世。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然而太宗却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于是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宾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宋史王禹偁传),竟坐讪谤遭贬,出知滁州。宋皇后梓宫迁于故燕国长公主(宋太祖妹)第,权殡普济佛舍,既不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至道三年(997)正月,乃祔葬太祖永昌陵之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享于别庙。至太宗的玄孙神宗时,方纔升祔太庙。后世史家如李贽等据此痛责太宗,认为太宗的薄情之举与宋后在烛影斧声当夜的行动有关(后述)。 宋后的父亲为宋朝立国有功,兄弟多富贵,幼妹则嫁与名相寇准为妻。宋后病重时,曾对晋国长公主(太祖元配贺皇后所生)说,我瞑目无他忧,惟虑族属不敦睦,贻笑于人(宋史宋偓传)。真宗景德中(9981003年),她的幼弟宋元翰果真来到开封,要求分家析财。由此可见宋后的先知。 史料记载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谨严的历史学家,除去时值太宗子孙当朝,司马光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对太宗或有辩护开脱(此段文字暗示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不在宫中,自不可能如僧文莹续湘山野录所言弑兄)外,其言当较可信。此说日后也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据司马光言,宋后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统,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出卖宋后,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而已。由此可见宋后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晋王(还有一疑团未释,即为何也不在德昭),这是否与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然而宋后身为一个青年寡妇,若果真如太宗继位后所称,兄终弟及是奉母亲杜太后之命,且有金匮之盟的誓书,那么宋后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弃成约,改立他人?王继恩以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既然如此,为何身为太祖的妻子,颇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后却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晓更深?人或可谓宋后是为了己私而违背太祖素志,然而观诸史书,宋后为人,柔顺识大体,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尸骨未寒时就拂逆他平生的意愿?而王继恩、程德玄两人的言语诸如事久,将为他人有便应直前,何待之有?等就更加不可思议;晋王既负有太后、太祖顾命,便是当仁不让的嗣君之选,何以意识到强敌的存在,唯恐落人后?更为要紧的是,当宋后见到晋王时,非但愕然失色,至于恐惧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这是否透露了一些内幕?如此种种,加上太祖的猝死,以及日后太宗对其兄长骨肉的猜忌迫害和对嫂嫂的凉薄,自然不能不使得后人怀疑太祖死因及太宗继位的合法性。除去着续湘山野录的文莹几近肯定太宗对太祖之死负有责任外,宋史太宗本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向太宗对待嫂侄的作为发出了质疑。 经历宋皇后在太祖崩后的举动,与金匮之盟、烛影斧声一起,成为大宋宫闱的迷案。自太祖而太宗,这畸形的皇位继承的真实内幕,就只有留给后人去想象了。历史留下来的,只是终北宋一朝,太宗的后代占据皇位,而开国太祖的后代却短命飘零,宋皇后死后连该当的丧仪礼遇也得不到的事实忽兰皇后忽兰(生卒年不详),成吉思汗妻妾之一,兀儿思蔑儿乞部长答亦儿兀孙之女。她是第二斡儿朵之首,地位仅次于大皇后孛儿帖。当初答亦儿兀孙曾经与同族的兀都亦惕蔑儿乞酋长脱黑脱阿、合阿台蔑儿乞酋长答儿马剌袭击成吉思汗,掳走孛儿帖。到了1204年时,他们又与乃蛮酋长太阳汗太亦不合一起在纳忽山对抗成吉思汗,战败,太亦不合战死。脱黑脱阿逃跑,答亦儿兀孙则投靠蒙古官人纳牙阿,献上自己女儿忽兰请降。 等到纳牙阿将忽兰送到成吉思汗跟前时,成吉思汗却怀疑纳牙阿在路上与忽兰有发生私情关系,于是想要将他入罪,便先审问忽兰。忽兰说:我们前往这里的路上,有不少乱兵。那个时候刚好遇到纳牙阿,他说他是可汗跟前的大官,可以带领吾父来将婢子献上。于是我们就先暂时在纳牙阿的营帐停留了三天,以躲避那些乱兵,否则事情就不可预测了。今天请您先暂时放过纳牙阿,如果可汗您临幸婢子,自然知道婢子尚保全着父母所给的身子,这是不能随便诬陷的啊!纳牙阿也以死发誓他与忽兰绝对没有私情。等到成吉思汗真的临幸忽兰,发现她果真还是处女之身,从此对她相当宠爱。 成吉思汗征战西域七年,在妻妾当中只让忽兰随行。忽兰生有一子阔列坚,因为母亲很得宠的关系,被视为嫡子一样看待。 忽兰发音在蒙古的意思是野马阑之意。张皇后孝哀悊皇后(17世纪?1644年?),姓张氏,名不详,明熹宗皇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选美入宫,四月册为皇后,祥符人,其父张国纪以女贵封太康伯。张后,名嫣,字祖娥,小字宝珠,河南祥符人。天启元年,选后时,被选入宫中。当时15岁。张氏体态丰盈,被天启的乳母客氏嫉妒。不愿选她做皇后,无奈天启帝一眼就看中了张氏,封为皇后,其父张国纪封为太康伯。张嫣个性严正,很有皇后风范,是位能母仪天下的女性,她非常不齿宦官魏忠贤和熹宗乳母奉圣夫人客氏两人联手为非作歹的行径,经常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两人的过失,更曾以身为皇后的地位处置客氏,因此造成魏忠贤和客氏对她恨之入骨,但因为张嫣是皇后,不同于其他嫔妃一般容易对付,因此两人在背地里造谣说,张嫣非张国纪之亲生女儿,以混淆熹宗的视听。 明熹宗天启三年。皇后怀有身孕,虽不知是男是女,却被客氏与魏忠贤暗中陷害而流产,此后张嫣一生未曾再生育。 除去痛恨客氏与魏忠贤两人的行径外,皇后张嫣还经常不动声色的劝谏明熹宗,期望熹宗能“远小人,近贤人”。明熹宗有次见皇后正手握书卷在读,便问是读何书,没想到张嫣回说:“赵高传”,明熹宗默然不应。 有一次,宫门上有人投书,信中写满了魏忠贤的罪状,魏忠贤怀疑是皇后张嫣之父张国纪和其朋党;邵辅忠、孙杰等人在幕后指挥,因而下令大杀东林党臣,希望借此动摇张嫣皇后的地位,同时她也希望能将张嫣赶下皇后的位子,好让自己的侄孙女魏良卿之女成为皇后。当魏忠贤在大杀东林党臣时,朝中开始有几位大臣察觉到魏忠贤的心意,因而纷纷上奏弹劾张国纪等人。之后明熹宗病危,遗命传位自己的五弟信王、日后的明思宗朱由检。而明思宗之所以能够登基为帝,其中张嫣出了很大的力,因此在思宗登基后,上尊号曰懿安皇后。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都城,眼见明朝亡国在即,明思宗命自己的周皇后和袁贵妃自尽殉国,又挥剑砍断了自己的长女十五岁的长平公主之左臂,同时也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么女昭仁公主,至于懿安皇后张嫣,则在自己的寝宫中上吊自杀身亡,殉国明节。 清世祖顺治元年,顺治帝命人将张嫣和明熹宗合葬德陵。 弘光元年三月甲申朔己亥十六日,明安宗上懿安皇后谥曰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 懿安皇后张嫣,字祖娥,小名宝珠,是明天启元年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选出的第一美女,被册立为皇后。史载张嫣“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孝圣宪皇后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九年孝敬宪皇后死后摄六宫事。雍正十三年儿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中文名:钮祜禄氏民族:满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693年1月1日逝世日期:1777年3月2日陵墓:泰东陵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熹贵妃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 孝圣宪皇后朝服像。原隶满洲镶白旗,乾隆元年抬入满洲镶黄族,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13岁入侍雍王府,名号为格格。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1722年(雍正元年二月),册封为熹妃,入居景仁宫;1730年(雍正八年),晋熹贵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封为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崩于慈宁宫,享年85岁。 二十四史籍记载裕陵神功圣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圣宪皇后四十二年,晨昏问侍,扶掖安辇,极尊养之,隆祝厘让,善至于终身。”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岁的太后驾薨,举国致哀,尊徽谥号定为“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孝圣宪皇后”,葬于泰东陵。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 列传一 后妃中有记载,全文如下: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 孝圣宪皇后画像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居慈宁宫。高宗事太后 孝,以天下养,惟亦兢兢守家法,重国体。太后偶言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上从之。即召宫监,谕:“汝等尝侍圣祖,几曾见昭圣太后当日令圣祖修盖庙宇?嗣后当奏止!”宫监引悟真庵尼入内,导太后弟入苍震门谢恩,上屡诫之。上每出巡幸,辄奉太后以行,南巡者三,东巡者三,幸五台山者三,幸中州者一。谒孝陵,狝木兰,岁必至焉。遇万寿,率王大臣奉觞称庆。 乾隆十六年,六十寿;二十六年,七十寿;三十六年,八十寿:庆典以次加隆。先期,日进寿礼九九。先以上亲制诗文、书画,次则如意、佛像、冠服、簪饰、金玉、犀象、玛瑙、水晶、玻璃、珐琅、彝鼎、赩器、书画、绮绣、币帛、花果,诸外国珍品,靡不具备。太后为天下母四十馀年,国家全盛,亲见曾玄。 四十二年正月庚寅,崩,年八十六。葬泰陵东北,曰泰东陵。初尊太后,上徽号。国有庆,屡加上,曰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既葬,上谥。嘉庆中,再加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子一,高宗。”1 以下为孝圣宪皇后上徽号简介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为巴图鲁、赠弘毅公额亦都曾孙女,四品典仪、追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十一月二十五日生,四十三年,年十三,赐侍世宗藩邸,为格格。五十年八月,生皇四子,是为高宗。世宗登极,雍正元年十二月,册封熹妃,后晋熹贵妃。十三年九月,高宗嗣位,尊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十二月,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乾隆元年七月,移居慈宁宫。二年十二月,因册立皇后,加上徽号慈宣二字。十一年九月,高宗奉之幸五台山。十三年二月,高宗奉之东巡。十四年四月,因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兼以平定金川,加上徽号康惠二字。十五年二月,高宗奉之幸五台山。八月,因册立皇贵妃为皇后,加上徽号敦和二字。旋,高宗奉之幸中州。十六年正月,高宗奉之南巡。十一月,六旬慈庆,加上徽号裕寿二字。二十年六月,因平定准噶尔,加上纯禧二字。二十二年正月,高宗奉之南巡。二十六年二月,高宗奉之幸五台山。十一月,七旬慈庆,加上徽号恭懿二字。二十七年正月及三十年正月,高宗均奉之南巡。三十六年二月,高宗奉之东巡。十一月,八旬慈庆,加上徽号安祺二字。四十一年二月,高宗奉之东巡。五月,因平定金川,加上徽号宁豫二字。至是,为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三日,崩于圆明园之长春仙馆,寿八十有六。三月,上尊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四月,葬泰陵东北曰泰东陵。五月,升祔太庙。嘉庆四年五月,加上尊谥诚徽二字。二十五年十二月,加上仁穆二字,即今谥。 皇太后中上徽号次数最多的,是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熹贵妃)钮祜禄氏,乾隆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她当皇太后42年,共上徽号九次。她也是皇太后中最高寿的一位,终年86岁 出身名门孝圣宪皇后的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钮钴禄凌柱。孝圣皇后家族为长白山地方钮钴禄氏。高祖父萨穆哈图。生两子长子额亦腾(孝圣宪皇后曾祖父)、次子吴讷赫。萨穆哈图为开国五大臣之一的弘毅公额亦都巴图鲁的伯父。曾祖父额亦腾是弘毅公额亦都堂兄弟。额亦腾与弘毅公额亦都是同一个祖父。曾祖父额亦腾生三子,长子佛荪、次子吴禄(孝圣宪皇后祖父)、三子察穆达。,吴禄生二子长子凌泰、次子凌柱(孝圣宪皇后父亲)。(资料来自乾隆时编修的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孝圣宪皇后而到了凌柱这里就没什么官位了,所以钮祜禄氏当时是被作为秀女指婚给当时的胤禛的,钮祜禄氏刚到藩府的时候地位不是很高,只是格格身份。但是钮祜禄氏为人贤惠勤劳,康熙对这个儿媳妇很是夸赞,到了后来她为康熙生了一个弘历这个皇孙之后更是专门召见了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投影硬件配置方案设计
- 工厂改造景观建筑方案设计
- 观光小火车路基施工方案
- 屋面垂直爬梯施工方案
- 出入境辅警考试题及答案
- 职务代理制度管理办法
- 教师思想汇报范文大全
- 美术丝巾拓印活动方案策划
- 企业并购章程及程序
- 信息技术外包行业市场分析
- 跨境电商第三方物流合作中的三方保密协议及责任划分
- 网信专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5重点更新解读
- 《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 挖煤专业毕业论文
- 山路车辆行车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北京京剧院招聘工作人员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转基因玉米培训课件
- 建筑设计公司结构设计师工作手册
- 2025年青海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护理学专业知识试题
- 宝宝呛奶科普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