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而是认为小提琴的性格,较为纤细、柔软,。越剧梁祝本是一首委婉动人的爱情奏鸣曲,适宜小提琴性格化的体现。剧作提供的音乐素材非常优美,又有浓郁、醇美的民族风格。还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理由是,何占豪在进音乐学院之前,在浙江的一个越剧团乐队任二胡演奏员,有一肚子的越剧音乐。只有让艺术家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好。鼓励何占豪为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音乐大胆探索,管弦系的初生牛犊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因为受到了系党支部书记的直接鼓励,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祝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用小提琴实验演奏。这首当时被称作小梁祝的乐曲,令一些到上海音乐学院参观访问的外国音乐家惊喜。应该说,何占豪进一步探索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乐,已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在这个关键时刻,丁善德教授当起实质上的艺术总监。1928年,上海国立音专建校时,丁善德与张曙、冼星海等同是首批学生。后来,他去了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曾创作多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交响乐作品。在接受指导创作梁祝的任务后,他对陈钢单个教练,逐一讲解各种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并一次次地审读两位学生喷吐出的每一个乐段,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其他老师、专家的意见,丁教授帮助两个学生进行综合、梳理,取其精华。 民乐系主任、著名国乐家卫仲乐教授,向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开设讲座,讲解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帮助学生们实现小提琴演奏的洋为中用。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演奏家赵志华,向何占豪介绍各种小提琴演奏技法,为他提供各种艺术示范。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演奏家陈又新教授,为小组同学边讲解边演奏各种小提琴协奏曲。 当两位作者决定将二胡的指法写进协奏曲时,有人以为:用两条弦演奏不能发挥小提琴功能,还有人以为:把二胡的滑指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坏小提琴的演奏法则。有些责难来自个别专家,两位尚幼稚的学生犹豫了。刘品以系党支部书记的名义,组织全系的专家展开论证,为两位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 在交响乐中被称为美丽的公主的小提琴,有4条歌唱的琴弦,倘然以为所有的演奏都必须用4条弦,实际上是忽略了小提琴性能的多样化。韦尔汉根据巴赫咏叹调改编的G弦上的咏叹调,以及帕格尼尼的罗西尼主题的摩西幻想曲,都是在G弦单根弦上唱出动人的歌。现在将二胡的技巧移到小提琴的两根弦上,完全可以。 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十三世纪小提琴刚发明时,琴是放在胸口演奏的,只能拉第一把位。后来出现的新技法如跳弓、揉音等,一开始时都曾被视为大逆不道。事实上,各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及演奏方法,为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因此,把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和演奏技巧用到小提琴上,非但不损害其传统,还能扩大其艺术表现力。 两位学生吮吸着丰富的艺术养料,吐露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只有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终于首次出现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还有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等,首次进入协奏曲,使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 在1959年5月27日下午首演时,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全体同学都参加了演出。18岁的俞丽拿荣任小提琴独奏;并由此获得终身荣誉。乐队指挥是指挥系学生樊承武。这是一个奇迹。这部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梁祝协奏曲,作者都是学生。而且,这两位学生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部经典之作从选材到创作,直至走上舞台的全过程。 梁祝协奏曲的最初一稿,写了相爱、抗婚、投坟这几个段落。尾声是投坟之后第一主题怀念的再现。孟波在审读了初稿之后,把何占豪与陈钢叫到办公室。他否定了这样的结束处理。怀念是必要的,但给人压抑的感觉。音乐要传神。孟波建议尾声增加一段化蝶:这是对封建势力最强烈的反抗。接着,他向两位学生讲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把两位学生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于是,梁祝有了现在富有浪漫色彩的化蝶,作品因此实现了ABA的曲式结构,作为交响乐的艺术形态,更显完整。要主要的意义,它使协奏曲的主题有了一个升华。评论家称化蝶为全曲点睛之笔 、灵魂所在。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编辑本段曲式分析(一)、呈示部 1 、 引子: 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2主部: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连接部与副部: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4结束部: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二)、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 1“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楼台会”: 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结语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曲者简介陈钢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陈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日本、台湾等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何占豪 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常简称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或梁祝,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占豪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基础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此版本后来被何占豪戏称为“小梁祝”)改编为小提琴独奏,加上同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陈钢编写的钢琴伴奏,于1958年创作完成。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进行首演,小提琴独奏为俞丽拿1。梁祝被广泛认识,很大程度因为盛中国和西崎崇子。盛中国被誉为海外演奏梁祝最多的人,从1980年在悉尼歌剧院演出开始,共演出达上万场23。西崎崇子及其丈夫(Naxos老板克劳斯海曼)对梁祝的商业推广不遗余力。“The Butterfly Lovers”之名即出自他们。西崎崇子版梁祝获得4次香港的金唱片奖,总共发行数百万张。编辑 乐曲段落1. 呈示部 1. 引子与主题 2. 同窗共读 3. 十八里长亭相送 2. 发展部 1. 抗婚 2. 楼台相会 3. 山伯临终 英台投坟 3. 再现部 1. 化蝶 尾声 编辑 主要版本 俞丽拿,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 西崎崇子,名古屋爱乐交响乐团 盛中国,中央乐团 吕思清,上海交响乐团 孔朝晖,中国中央交响乐团 薛伟,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 潘寅林,施雯(钢琴伴奏版) 交响双钢琴组(双钢琴版) 编辑 其他版本 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陈刚改编) 双钢琴(陈刚改编)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30首太空播放曲目之一4。编辑 参考文献1. 蝴蝶的传奇梁祝专辑,央视国际 2. 盛中国的梁祝情结 3. 盛中国:海外演梁祝之最,人民网 4. “嫦娥”将在太空唱30首经典歌,南方报业网 梁祝的作曲何占豪 何占豪乡土情结作曲交响音乐何占豪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北京胡同里和蔼可亲的老大爷,丝毫没有音乐大师的高傲和严肃。对于主持人这样的第一感觉何老先生并不介意,他把这样的气质归于自己的出身,“我是乡下人”。因为是“乡下人”,所以质朴亲切,老先生有这样的逻辑。并不仅仅是一种思维逻辑,其实在早年以致后来的音乐创作中,何占豪一直在身体力行,实践自己这样的思维逻辑。他把民间音乐带入高雅殿堂,用西洋乐器演奏民间音乐,梁祝是最为典型的代表,那是他的乡土情结凝结而成的交响音乐。那么,何先生是怎样来实践这样的乡土意识呢? 从越剧团到音乐学院 何占豪出生在越剧之乡浙江,从小听越剧长大,之后参加工作在浙江省越剧团,和越剧有着不解之缘,对于“梁祝”故事更是深深理解。当时,为了使小提琴更好地与越剧结合,何占豪向领导提出到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于是,他来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在这里接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另一种风格的音乐。现在的丁芷诺、俞丽拿都是何占豪当年的同学。 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实践 音乐学院主要教授的是西洋音乐,贝多芬、莫扎特等优美的音乐让何占豪感觉到了西方音乐的魅力,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我们拉贝多芬、巴哈,拉小夜曲,我们问他们(老百姓)好听不好听,他们说好听。我说懂不懂?他们说不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没有办法的,我们问你们要听什么呢?他们说我们要听沪剧、听越剧。可是沪剧、越剧我们这些同学是不会拉的,我们会拉的他们听不懂,实际上这个是矛盾起来的。”于是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年轻的何占豪在党委书记的鼓励下和几个同学创办了一个民族化实验小组,小组成员有六七个人,何占豪和丁芷诺搞创作,俞丽拿搞演奏。每每实验出一点成果奉献给农民朋友都能够获得他们的极大欢迎,比如改编后的二泉映月、四季歌等。 梁祝的诞生 实验小组在先,梁祝的诞生也便顺其自然了。恰好创作期间正值国庆十年,于是小组成员在先前创作的小梁祝上改编,便有了现在的梁祝。但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实验小组争取到了作曲系陈钢的加盟,同时他们集体去丁芷诺的父亲(当时的学院副院长丁善德)的班上补习作曲。何占豪说:“我们并没有想到在将来有什么了不起的作品,我们只不过是在进行一个探索,之后获得了成功,我们是很开心的。” 梁祝的首演 1959年5月27日,何占豪、陈钢以及俞丽拿来到南京大戏院进行演出。在此之前没有人听过梁祝的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的心情都充满了紧张感和期待性。俞丽拿独奏并且领奏,演出在一分一秒进行,结束的尾音很轻,场下的气氛如同尾音一样没有过多的动静,突然之间观众中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好多人都激动地留下了泪水,要求重新演奏。于是,第一次公演,梁祝演奏了两遍,产生了轰动。所有的创作者和演奏者也都激动不已。 梁祝的作曲陈钢 陈钢海派文化酿就浪漫情调梁祝的成功当然还要归功于后来加盟的作曲系学生梁祝的另一作曲陈钢先生。陈钢出生于浪漫都会上海,从小深受海派文化的熏陶,骨子里有一种浓烈的浪漫主义情调。他认为音乐是世界的,音乐是共通的,任何音乐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梁祝便也是几代人深厚文化积淀的一次迸发,是自然而然的。这样一种浪漫情调与何占豪的现实主义情怀恰恰是两种不同的诉求,融合在一起得到的却是不同一般的效果,这也便是梁祝的魅力所在。或许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的一个共性,陈钢和何占豪一样,生活中都充满了坎坷和荆棘。 黑色浪漫曲 陈钢的初恋由于时代的原因无疾而终,在最痛苦的失恋情绪中他创作了凄美的作品梁祝,其中显然有他悲伤的心情。在北京北海公园陈钢和初恋女友分手,耳边响起的正是自己的那首爱情悲剧梁祝,这首曲子成了他初恋的预言录和墓志铭。据说在梁山伯坟上盘旋飞舞的是黑蝴蝶,陈钢形容自己的初恋就是“一对掠过夜空的黑蝴蝶,是一支黑色的浪漫曲”。 父亲陈歌辛的浪漫史 有人说,陈钢的浪漫情调来自于他的父亲。的确,喜爱音乐的人可能更熟悉陈钢的父亲陈歌辛。他的作品夜上海、蔷薇处处开、花样的年华、永远的微笑、恭喜恭喜、梦中人、玫瑰玫瑰我爱你都为听众所熟悉和喜爱。当年他携富家小姐金姣丽冲破了世俗偏见,结为连理,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大鸣大放的年代,俩人的爱情没有因为任何外在的原因而改变,金姣丽为丈夫打抱不平,承担家庭的全部负担,父亲被迫至死,母亲几乎伤心欲绝。父亲和母亲的爱情给了陈钢关于爱情的最美好的期盼,只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浪漫已不再。 梁祝的首次演奏者俞丽拿女士俞丽拿梁祝第一位演奏者 俞丽拿是梁祝的第一位演奏者,她也是当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成员,现场谈话间与何占豪的默契依旧能够让人感受到他们当年创作的情绪。回忆第一次演出的场面,今天的俞丽拿依旧在品味当年的那分快感:“演完之后,下面鸦雀无声,可是担心了一会儿之后竟出现了暴风雨般的掌声,那一刹那,好像一辈子没听到掌声的感觉,格外的兴奋。”当年的实验小组不仅成就了梁祝,还成就了俞丽拿的爱情,何占豪是红娘,俞丽拿和他上铺的小伙子成了恋人,并最终结为连理。有了如此美丽的爱情,俞丽拿的演奏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份真情,现场她为我们带来了梁祝“化蝶”的片段,凄美动人,一时间我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蝴蝶双飞的情景。 演奏梁祝次数最多的人盛中国盛中国演奏梁祝次数最多的人 盛中国是目前演奏梁祝次数最多的演奏家,至今已经有上万场的演出。现场他为我们演奏了梁祝中的“爱情主题”和“惜别”的片段,娴熟的演奏技巧表达出了他对于这一传奇音乐的透彻解读。值得庆幸的是观众还可以目睹盛中国的小提琴和陈钢的钢琴的合奏片段“楼台会”,闭上眼睛,展现在您面前的就是梁祝互相倾慕又依依不舍的情景。 宋飞二胡演奏梁祝 宋飞1998年开始用二胡演奏梁祝,接触梁祝只有六年的时间,但是六年中她已经在很多重要场合演奏了这一曲目,包括克林顿访华、春节晚会等等。宋飞认为梁祝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关于爱情的符号,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都浓缩在这样一个曲子中。宋飞说用二胡演奏梁祝不占优势,但是依旧非常方便,二胡像在说话,可以把乐曲中人物的情感表达的更加生动。其实,最初宋飞一直在拒绝演奏梁祝,一场越剧梁祝改变了她的想法,她说那天在戏院她感动的浑身都起鸡皮疙瘩。如今,把梁祝作为自己演奏的经典曲目,宋飞认为在人生当中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获得了很多感悟。 化蝶-梁祝是怎么产生的过程1999年5月28日21:55南方周末一昨天,1999年5月27日,已成为经典之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公演40周年。在1959年那样喧嚣的年头,这个创作群体本来出产的会是大炼钢铁或全民皆兵的音乐作品,结果怎么成了一部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梁祝40年前创作过程揭秘世界上最长寿的“蝴蝶”在中国。被西方称作“TheRomancedButrate”即蝴蝶的爱情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今年整整40周岁了。1959年5月27日,下午3时,上海市音乐舞蹈汇演在兰心大戏院开始。一个刚出襁褓的艺术新生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走上舞台,奏响了中国民族化交响音乐具有创世纪意义的礼赞。在长时间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这部长达26分钟的协奏曲,光荣地重奏了一遍。中华民族的乐坛上,“彩蝶”就此起飞。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梁祝协奏曲的唱片发行量已突破百万大关。国人称它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交响乐”。德雷斯顿乐团团长惊呼:“喔!好一部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这样的音乐太美了!”一位外国音乐评论家认为梁祝:“在音乐中贯穿了自己民族的风格,并吸取了西方音乐的特点,这是真正伟大的艺术。”九十年代初,在首都北京,“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金牌,被庄严地献给了梁祝协奏曲。这部受之无愧的经典之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增添无限荣耀。人类的文明实践表明,一部经典之作,有时可以支撑一座城市或一个民族的庞大文化仪表,其效能远远超过百部平庸之作。于是,探测一下世界最长寿的“蝴蝶”的诞生过程,取经典之“经”,变成一件颇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了。先请看一个十分令人惊讶的事实:梁祝协奏曲的两位作者,何占豪与陈钢,在完成这部成名作时,年龄分别为26岁与24岁。那年,他们还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他对我说,一个好的音乐家,就像一只蝴蝶。当你没有咬破那个茧的时候,只是一只不漂亮的蛹。而当你咬破那个茧的时候,便不是蛹了,就有了翅膀,有了色彩,就能飞舞。很多人学音乐,老在茧上面做文章,却总也咬不破它。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咬破这个茧,变成蝴蝶。盛老师的话,震颤了我的心弦。这不仅仅是对于音乐的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渴望飞翔,但却没有改变逆境,重树生命信念的勇气。也许对蛹来说,它面对的是死亡。但对蝴蝶而言,却又意味着新生。要创新,就得学会在创造中“破坏”。当我们有一天能够学会如何让我们的双翅在挣扎中强壮起来,能够有勇气打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思路的时候,就一定会破蛹而出,让生命升华。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另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复协奏曲(或和双重协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控化的大协奏曲等。控化的协奏曲多用三乐章的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古典乐派及浪漫乐派的部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多采用双重呈示部,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之后独奏乐器加入演奏,随后由独奏乐器为主演奏另一个内容不完全一样的第二个呈示部。除此外,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再现部结束、结尾开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转位和弦后安插由独奏乐器演奏的华彩乐段,并用属和弦上长时值的颤音过渡至管弦乐合奏的结尾。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的协奏曲,现今仍居同类型作品的“鳌头”地位。 关于与“协奏曲”同名的其他主题,详见“协奏曲 (消歧义)”。协奏曲(concerto),指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用一件乐器者又称“独奏协奏曲”,用几件乐器者又称“大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但也有仅一个乐章的协奏曲,舒曼将自己这样的作品称为“小协奏曲”,以及乐章更多的协奏曲。编辑 词源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直到18世纪早期,巴赫在创作其早期之康塔塔(如创作于魏玛时期的BWV.4)的时候,仍然按照意大利的习惯称之为concerto。编辑 历史 编辑 乐章配置以及曲式特征no.1, op.107)。编辑 独奏乐器协奏曲的独奏乐器可以是任何常见的不常见的乐器,常见的如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像中提琴协奏曲,管风琴协奏曲,各种管乐器协奏曲就相对少见了,更少见的还有低音提琴协奏曲,打击乐器的协奏曲等等。除了一件独奏乐器的协奏曲,还有一些协奏曲为两件,三件甚至四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创作,且不像大协奏曲那样整体地处理这些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这样就有二重,三重协奏曲等(如勃拉姆斯的Duo Concerto, op.102,贝多芬的Triple Concerto, op.56)。此外,有些为独奏乐器和乐队而写的作品,例如弗兰克的交响变奏曲(Symphonic Variations for solo piano and orchestra, M.46),李斯特的死之舞(Totentanz(Dance of Death), piano with or without orchestra,op.40),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等,虽然不叫做协奏曲,却近似协奏曲这一体裁。相反,有的叫做协奏曲的作品却只有一件独奏乐器而没有乐队(如巴赫的Italian Concerto, BWV.971)。协奏曲在音乐史中,一直是交响音乐中相对大众化的体裁,很少成为新的作曲观念的发端之地,但是往往更受到普通听众的欢迎。因为协奏曲当中既有乐队的强大力量和丰富色彩,又有独奏声部辉煌炫目的技巧表演以及细腻的感情抒发,协奏曲结合了交响性和乐器技巧,作曲家在这种结合中平衡着交响性和技巧性,而不同的听众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协奏曲中得到满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协奏曲这一体裁一直受到许多人喜爱的原因。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版本 1俞丽那演奏版-俞丽拿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最权威的演绎者之一。她不仅在梁祝创作期间多次向曲作者何占豪、陈纲先生提出宝贵意见,而且还顺理成章的在1959年作品首演时担纲独奏,其时年仅18。数十年来她演奏了无数次梁祝,技艺炉火纯青,感情细腻丰富。其间俞丽拿曾和不同的指挥家、乐团合作,数度将这部作品灌录成唱片,均是非常优秀的版本。而1996年由世界著名唱片公司BMG所灌录的版本,无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担任协奏的是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指挥则是俞丽拿的爱子李坚。在这个版本中,俞丽拿的琴音宏大、坚实有力,刻划了一个爱憎分明、落落大方、充满自信的“祝英台”形象,艺术风格较之从前更加成熟。其子李坚平日虽以钢琴家身份示人,但拿起指挥棒同样有板有眼,麾下乐队凝重、深沉和母亲的独奏声部你来我往,对答如流。唱片的录音效果也非常优秀,音色干净利落。2盛中国演奏版-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曾多次应邀到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并多次与世界著名指挥、音乐家一起同台演出。他在国内外录制发行过十多张唱片以及CD、录音带,曾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将他列入“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行列。1986年和1991年,他曾经两度应邀担任在日本和美国举行的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他的演奏风格既热情奔放,又甜美细腻,富于诗情画意、浪漫幻想。他的演奏很有个性,不仅技巧出类拔萃,而且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演奏曲目的范围非常之广泛,既有古典与现代的经典奏呜曲、协奏曲和各个时期的精致小品,也有中国的小提琴名曲。他将音乐和个人的生活积累融汇在一起,真情随音乐流露,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3薛伟演奏版-薛伟拉奏一把绝世名琴1699年制造的Stradivari “Kustendyke”,音色鲜艳无匹,透出一种迷人的光泽,而且音量宏伟,在薛伟一贯矫健有力的拉奏方式演绎下,梁祝协奏曲显现出更大的热情和感染力。碟中薛伟亦拉奏了孟德尔颂的小提琴协奏曲,与经典级录音比较,薛伟的演奏功力实不逊于外国任大大师。4吕思清演奏版-对于一首演奏了过百次的作品,一定有过人的心得,而且一定要有很深入了解这乐曲才不会生厌,且听听思清的自白:“从技术上来说,“梁祝”的技巧看似平凡,但实际上非常困难,首先是音准,柔美的旋律线条容不得一丝偏差,屈就五声音阶的写法及和弦指法非常别扭,再加上仿人声唱腔的滑音,仿筝的琶音等,高超的技术是拉好“梁祝”的首要条件,当然五声音阶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乐队部份困难也是很大,作品本身比较单薄,稍有失衡就会破坏乐曲的唯美,所以独奏与指挥最大限度的沟通及指挥对中式乐句的掌握力是至关重要。至于此曲的音乐表现,常有这么一种说法“即女性演奏家的“梁祝”比较能表现出祝英台这个女性的细腻及思想感情。对此我很同意。”思清再作进一步分析,认为表现女性的柔情并非这协奏曲的全部,若过份侧重这方面整体演出就流于轻音乐化。以宏观角度看“梁祝”音乐高潮更具壮烈感演绎的重点应“崇尚一种大气魄、大景观、大视野,以此大力揭示梁、祝这两位悲剧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悼歌,藉此反映万花筒似的现代生活,祝祷人们珍视在自由天地翱翔的爱情。”思清经过十年的生活体验,在重新演绎这作品时“绝不采取中庸之道,把大悲大喜推到极点。在速度上、力度上,段落的处理上我都加强了对比,以增强其歌颂忠贞爱情,控诉封建残暴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使我的演奏能达到深情处细腻、委婉;激愤处坚决、有力,我更于抗婚投坟的快板处加快了演奏速度,让音乐的高潮更具壮烈感。”这次他以交响音诗化的手法来处理“梁祝”的确能令人耳界一新,比传统的演绎手法更能引起激情。5雨果孔朝辉演奏版-呈示部【01】引子與主題(5:15;5:15)從福修那邊拿到後看了一下,曲子相當不錯(還有【黃河鋼琴協奏曲】石叔誠鋼琴),當然我是先聽梁祝囉,不過這次我是用耳機很專心地聽唷。前奏與一般板版本一樣優美,等到了小提琴主旋律出來時,覺得並沒有如呂思清版本熟練純熟,但是並不拖泥帶水地前進,所使用的小提琴音色也為漂亮,尤其到了低音弦旋律時,發現他弦聲音更迷人,不是非常後,但非常紮實,這是吸引我的第一個地方。在錄音上美中不足的是長笛,聽起來虛虛的,似有似無。本片有多處炒豆聲,但不影響聆聽的品質。在第小節(進入小快板前)的Cadenza ad lib. 小提琴刻意放慢速度,後面的八度清楚聽到每個音拉的蠻用力(每音斷開、加重),我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詮釋,並沒照原譜的圓滑線演奏。【02】同窗共讀(2:49;8:04)此段樂團表現稱職,獨奏表現算是平凡但整體音響算是不錯,惟獨奏者少許地方音準偏高。此段有多處頓音如雙音,這些地方是我覺得別的版本都沒跳的如此清亮有力的,此把琴的弦琴音的確非常迷人。【03】十八里長亭相送(2:55;10:59)這一段速度慢的足以讓小提琴好好發揮一下,小提琴極力表現惋惜的感覺,極具其意。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話01也表現出戀戀不捨樣,遵從原譜演奏表現傑出,聽的到強弱分明,表現度極佳。展開部【04】抗婚(3:57;14:56)此段有銅管樂的出現,所以是聽銅管發揮的好樂段。不過錄音並沒有把管樂錄的很漂亮、很清楚,有點可惜,不過至少並沒有破掉的感覺。小提琴加進來時,小提琴很深刻地表現出激昂地的感覺,每個和絃(雙音)都深刻加壓奏出,但在小節樂團比原譜慢一了一拍,聽起來尤為不習慣,或者是指揮的意思。小節亦是如此。在進入快板前,有段仿胡琴顫音、滑指,也很有味道。我不得不再次強?#123;此把琴低音弦極為漂亮。他的抖音也很小淒涼,如泣一般。然後進入快板堅決地,和絃極為清楚有力,十六分音符更是漂亮,每個音顆顆清楚,音色節奏絕佳。再進入最悲憤的樂段,第一聲聽到的燒鈸非常清亮,迴響不止,讓此段更添光彩,錄音動態表現搶眼。再進入樓台相會前,有點定音鼓從到的大弱奏,這個版本令我非常滿意,令我印象深刻的定音鼓大弱奏。讓我想到卡拉揚的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其中一段也是大弱奏。【05】樓台相會(2:36;17:32)此段為傾訴地,小提琴惹人眼淚地奏出,不過表現度還略顯不足。大提琴Solo加入後,就是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話02,亦是與前面敘述感覺差不多。三度上行、下行滑音表現穩定富有感情。【06】山伯臨終、英台投墳(4:20;21:52)這裡加入板鼓,有些地方與其他版本及總譜演奏有差異。小提琴進入和絃,與前段抗婚略同,在每個和絃音上加重音。發現獨奏部分有少許地方趕拍,樂團則有拖延奏出現像,不過我個人聽到許多版本亦有如此的。在小節的顫音中,小提琴並沒有拉出紮實樂音,反而有如泣不成聲、似有似無般,第一次聽到這種詮釋,我並不太了解此演奏是原意還是。一直到小節的雙音,孔朝輝的音相當清楚,比陳美、呂思清更甚清楚厚實,更不會如呂思清一直趕拍的感覺。在化蝶前由有一段悲憤的樂段,樂團表現的蠻令人滿意的。樂團部分表現度更甚呂思清版本(上海)。再現部【07】化蝶、尾聲(5:45;27:37)此段會聽到跟一開始聽到的一樣的前奏,所以都有那段優美長笛獨奏,不過我自己覺得與前段的感覺不同,前半段的聲音比較虛,後段在錄音上就比較清楚乾淨點。旋律進來後樂團一直表現穩定,樂團實力在此段可以更加肯定。最後ending的小提琴solo有如哭泣一般的令人動容。惟獨最後收尾前的長笛獨奏表現極差,氣音極重,有點可惜,最後一個音收得相當乾淨。6西崎崇子演奏版-到底是“梁祝”造就了西崎崇子,还是西崎崇子造就了“梁祝”?客观的说,梁祝固然为西崎女士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小提琴领域另辟奚径,获得了今天的盛誉;反过来,梁祝这部作品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也是有赖西崎崇子的录音在国际上所带来的影响,当然还有她的丈夫,精明的Naxos的老板克劳斯海曼先生不遗余力的成功商业推广。如果说,“梁祝”故事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可以是不朽的,那么西崎崇子的“梁祝”之声也应该成为流芳后世的不朽之声。7刘云志演奏版-蕴含着永恒主题的“梁祝协奏曲”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的演绎下,显得异常动听。他通过高超的演奏技巧,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充满了学友之情的欢乐到离情依依的惜别情景;从相爱之情被割裂开的凄怨到奋起抗争的那种悲壮场面,续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小提琴在大乐队的烘托下,表现得很精彩。特别是还动用了一面直径达1.2米的大锣,敲出的声音惊天动地、余音绵长,达到了大锣的极限低音。虽然,在整段音乐中只敲了区区几下,也感觉到潜音逼人、意犹未尽。在所有的梁祝录音里面,余丽拿最早在中唱的录音始终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余丽拿是当年首演的A角。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梁祝的首演的B角是上音的另外一位青年女小提琴家沈榕,她也曾在六十年代在中唱留下录音。这个可能是她唯一的录音,后来雨果再版过一次,也很快没有了。现在也很少有人提起这位当年的B角。余丽拿的演奏委婉抒情,和B角沈榕的明快流畅比,她更适合演奏这首作品。在西崎崇子的录音出来之前,梁祝的录音只有这两个录音,没有其他的选择,而且在“文革”期间,这首作品遭到过封杀,余丽拿的这个录音实际上是很多人认识梁祝欣赏梁祝的唯一途径。因此,很多乐迷对余丽拿的这个录音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余丽拿的演奏是非常认真投入。梁祝里面以女性为基调的情绪,表现得真挚感人。陈燮阳和上海乐团的协奏也是这样投入,虽然录音效果已经岁月留痕,当时乐器的音色不好,但那种气氛和感受,相信是以后的录音难以再有的。提起梁祝当然不能不提西崎崇子。梁祝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崎崇子的录音在国际上所带来的影响,还有她丈夫,当年“香港唱片”,今天Naxos的老板克劳斯海曼的精明的生意头脑。是海曼首先察觉到梁祝作为中国音乐的商业价值,邀请西崎崇子做了当年那个首个国际发行的梁祝的录音,还当了西崎崇子的演出经理人,成就了他俩的一段姻缘。这是题外话了。除了以上所选的两款录音,西崎崇子还有其他的四个录音版本的,但以上所选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她最早期的录音,一个是她稍后期的录音,这样比较方便分析。没有选她和甄健豪及香港管弦乐团合作的另-个版本是因为那个版本所用的谱是陈钢作过修改的,而那份修订谱不但不见得高明,反而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再者,其他的演奏版本都是用五九年的原装谱的。西崎崇子在七十年代末期的录音在当时曾引起一阵哄动,因为在那时,无论就演奏或是录音而言,梁祝都没有较好的版本,与现时花多眼乱的情况实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款录音可以说是梁祝录音史的一个里程碑。而这也是西崎崇子众多演奏版本中最好的一个(包括她无数次的音乐会演出)。很明显西崎崇子在这款录音中是花了很多功夫去琢磨乐句和捉摸乐曲中的民族风格,虽然奏来略兼过硬,但乜总算疏畅。而林克昌对乐队的控制也很好。可能当时的HKRecord想兼走发烧录音的路线,因而这款录音的强弱对此很夸张,夸张到有点不大自然,尤其是一些铜管声部奏旋律的乐段,破坏了原曲的纯朴风格。PHILIPS的版木是一个黄金搭配-监制是何占豪;乐团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中央交响乐团;窦君怡是八四年上海音乐学院粱祝小提琴比赛的冠军;指挥的是以理智严谨见称的老一辈指挥家韩中杰,加上PHILIPS一级的荷兰录音师,单是这个配搭,任何一个版本已无可比拟了。事实上这个版本确实奏得不错,音响效果也是我听过众多版本中最自然的。韩中杰的指挥对乐队控制得恰到好处,速度和强弱都很自然。可能是何占豪亲自督师这关系(何占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窦君怡是上音的学生),因此窦君怡的演绎细腻动人,音色很女性化,句法亦很好。最美中不足的是她的音准不大好,这可能是她太着重于演奏中国作品,缺乏西方基本功训练的缘故。八六年她到香港演奏,在红磡体育馆听她拉梁祝,她走音的程度令人不忍卒听!西崎崇子与甄健豪及捷克电台交响乐队合作的录音配合一个名为浪漫中华的音乐会推出的。在未听录音之前,我先听了西崎崇子与这队东欧乐团的顼场演奏,我只能慨叹西畸崇子的演奏版本-个比一个差,音色越来越硬,乐曲的处理没有了七十年代末期的精雕细啄,这可能是因为那时的指挥林克昌引作品的理解和要求较深刻,任后,她与其他人合作的梁祝或是其他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没有一个能与林克昌合作的版木相比。捷克电台交响乐团的表现也着实令人失望,音色不好,而且亦欠整齐。录音固然较顼场的来得好,但也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同样是中央交响乐团,但雨果的版本与PHILIPS的却是两个模样,独奏者孔朝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年青教师,对于乐曲的处理颇为冷静,慢板自然流丽,快板从容不迫;而他也没有窦君怡的音准问题。至于指挥胡炳旭对于乐队的控制则大致上可以,只是一些连接部份与原谱的要求有出入(这个往后再谈)。整个录音最大的问题是乐器的音色不好,这与中国的乐器质秦有关,其实PHILIPS的版木亦有这个问题,不过是给录音的“演奏厅效果”掩盖了一些罢了,而雨果的录音则没有这种大HALL效果,但却较真实乐曲的细致要求自然。薛伟、汤沐海及柏林电台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是台湾唱片公司的制作,论组合实不应差於以上任何一款录音。薜伟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此赛的亚军,汤沐海是卡拉扬的门生,而德国乐团是出名的严谨整齐的。但不知怎的,整个录音给人一种很粗糙的感觉,乐队的表现虽然较捷克电台交响乐团来得好,但乐曲奏来顿松散,音色亦很模糊。最令人费解的是这款录音竟将乐曲中第十九至二十小段的几十个小节删除了,使熟悉此曲的人听来觉得很突兀。薛伟的音色很飘,弓子常常触弦不紧,音色总是一震一震的。而他对乐句的处理也欠细致。后来薛伟在雨果公司的录音,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薛伟演奏时候的处理还是那么“洋气”,使人马上想起他演奏的西洋协奏曲作品,细节的也是不够精致。这个录音最大的问题是在指挥身上。来自印尼的指挥家黄胤灵在录音里面,听起来水平之差,使人瞠目结舌。乐句的处理马虎了事,作品结构的呈现含糊不清,乐队声部的平衡明显失调,最明显的是,他为了突出音乐的主声部,内声部的处理一带而过,或者根本没有照顾到。当中那种地道的,细腻敏感的中国风味荡然无存。如果从录音上听,他简直不像一个职业指挥。协奏的俄罗斯爱乐乐团是一支乐队技巧和作品适应性很强的乐团,他们本来可以做到外国乐团演奏梁祝最好的效果,可惜指挥把乐队给搅了。作曲家陈钢本人曾说过,在众多梁祝的演奏家里面,他最喜欢的三位之一,是吕思清。吕思清这位来自青岛的“小提琴神童”,自小同时接受西洋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泸州市龙马潭区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5-2026学年大厂回族自治县三上数学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马山县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件
-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试题及答案解析
- 行政法学科目试题及答案分类
- 2025年行政管理自考重点内容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自考行政管理必考考点试题与答案
- 2025年主管护师考试资源共享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卫生资格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
- 《零售促销策略》课件
- 美甲店工作分工合同协议
-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下)高三第二次四省联考★物理+答案
- 2025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玉盘二部合唱简谱
- 【MOOC】救护与救援-福建农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 授权委托书电子版下载
- 学生社区实习评语
- 中国汉字演变-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