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教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doc_第1页
远教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doc_第2页
远教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doc_第3页
远教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doc_第4页
远教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教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学科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横渠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组编者:孙艳丽一、教学建议1、教学内容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2、远程教育资源的种类、内容、形式:(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网上资源)3、重点难点突破建议: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立场态度。这首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段灵活多样,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可以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通过对一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是如何将众多的形象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安排结构上的匠心。4、需要注意的:这首抒情诗,诗人是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并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所以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其次,学习这首诗之前,必须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这样才可以深刻的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案例、教学背景分析:(1)、内容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优秀的诗作,不仅仅是它传递出的情感,也在于它丰富的意象,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所以,学习这首诗,要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节奏、旋律等。(2)、设备、资源分析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直观形象的展示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蕴含的寓意,使学生充分的获得诗歌所具有的美感体验,可以拓展了课堂容量,扩展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3)、学情分析对初中学生而言,要很好的理解并把握这首诗歌,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歌意象和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整合思路: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以PowerPoint为制作平台,运用图片、动画、音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教学情景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b、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c、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d、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e、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a、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b、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2、教学重点:a、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b、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c、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教学难点:a、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b、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从各种信息渠道搜集、筛选有关资源制成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提前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5、课时安排:1课时6、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导入: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雨巷,撑着油纸伞,“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伞”,而在监狱中“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2、板书课题3、幻灯片显示戴望舒照片4、幻灯片显示戴望舒代表作品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具代表性的诗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5、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1、跟随教师引导,进入情境2、根据幻灯片展示的内容整理、圈点本课文学常识分析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展示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相关知识的图片、文字介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美文美读,整体感悟1、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诵,要求学生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2、幻灯片显示全部诗歌(有停顿和重音的标注)3、请学生自由吟诵两遍:你认为朗诵中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大声读两遍;读后请你告诉我们,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师穿插介绍:“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三个“那里”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4、手掌为什么“残损”的?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介绍并欣赏作者的另一首诗歌等待,以便更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1、学生在音乐声中倾听诗歌范读音频2、在课本上标注朗读的重音和停顿3、自由朗诵诗歌两遍4、谈自己朗读诗歌的最大感受5、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所提的问题分析此环节利用多媒体,以音乐引人入境,在音乐中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也可以更好的把握诗歌朗诵的节奏。三、品读鉴赏,合作探究1、幻灯片出示所要探究的问题2、告诉学生:独立思考不出问题的答案可以进小组讨论问题:(1)、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2)、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得芜杂,这是为什么?(教师口述问题)3、幻灯片出示诗歌结构分析,为学生对上一问题的探究提供思考方向(如学生可以解决上一问题,可以在问题解决后出示,进行补充总结。)(4)、诗歌两部分在描写手法上和感情色彩上明显不同,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教师口述问题)4、教师小结并板书:(附表后)1、思考并回答教师所提问题一2、思考教师所提问题二,可进行合作探究3、根据教师出示的诗歌结构分析解决问题三4、小组交流问题四根据教师板书系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及思想情感分析此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更好的解决诗歌的重难点,更加直观、清楚,便于学生长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结构的直观分析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众多意象,从而从整体上体会作者的情感线索。四、对比阅读,拓展体验1、幻灯片展示刘湛秋的诗歌中国的土地2、提问:我用残损的手掌与中国的土地这两首诗歌在意象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何异同?3、多媒体展示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根据时间选择,不必全部展示)雨巷(文本与音频)偶成(文本),烦忧(文本),我思想(文本)1、欣赏中国的土地2、谈谈本课与中国的土地这两首诗歌在意象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何异同3、欣赏戴望舒的其他诗歌分析此环节通过中国的土地文本资料的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比阅读,体会是个深层情感。通过对戴望舒的其他诗歌的音频欣赏,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作者,感受不同时期作者作品风格的不同,从而更好的把握诗歌内涵。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小结: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诗人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心。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正是这关不住的爱国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副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是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也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是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的写照。布置作业:1、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