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2015.12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收卷时只交答题卷。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不同,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一样,都是为科举。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 在宋代,书院中讲学的内容只是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呼!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倚叠:堆积 b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逦迤:委婉曲折 c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磷磷:多而突出的样子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独夫:指秦始皇5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 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6 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有一老父,衣褐(h,粗布短衣) b孺子(rz,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ng,勉强) d长跪履之(l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7.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8.翻译下列句子(7分)。(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4分)(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9.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5分)(2)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阿房宫赋)(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遗璞贾平凹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叮叮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的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他现在怕忙了呢!”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6分)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谢希德的诚与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l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l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吹瓶机来说,虽然近年来国产吹瓶机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并不代表在生产水平上已经达到_的水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只有靠制度和机制才能使腐败分子_,才能长期稳定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网络反腐“正规军”的到来,彰显了党中央反腐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米叔所有开车的动作戏与车配合的简直是_,完全到了人车合一的地步,而且在动作戏上,他还融合了马戏、魔术、武术甚至舞蹈等元素。 a. 无懈可击无隙可乘天衣无缝 b. 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无隙可乘 c. 无隙可乘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d. 无懈可击天衣无缝无隙可乘14.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的重要工作,就是给国外的众多汉语学习者提供更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搭建更广阔的汉语学习平台。 b.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c.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要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d.我们对荒诞派戏剧是个陌生的概念,读一读外国文学史,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15.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像一位活泼的姑娘 ,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时隐时现,游向远方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abcd16.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5分)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温、“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 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情谊就想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一期中语文测试答案给边边:选择题11、12题5分,得分见答案。其余10个选择每个3分,选择题共35分。1.c 文中说的是“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2.b文中说的是“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并未说“在山长的组织下。”3.c文中只说“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4选b。逦迤:连绵不断。5. 解析:选d。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都表转折。6.c (qing) 7.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错)8.(1)老人走了一里左右,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2) 张良看那册书,认为它很奇特,于是经常诵读它。 译文: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老人走了一里左右,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将应验。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看那册书,认为它很奇特,于是经常诵读它。9.(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1点1分,4点满分。(2) 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1分),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2分);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1分),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2分)。10.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1.(25分)(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或d不给分。解析:a项,原文中说“时常有人前来观赏”,并非“旅游胜地”;c项,村民骄傲是因为省城老贾“是个当官的人物”,并非是给他们救济粮、救济款;d项“意识到”“贸然插嘴是不妥的”与原文不符。(2)(6分)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3)(6分)纯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意思对即可。每答对一点给2分。(4)(8分)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