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考历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考历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考历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历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 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2.近代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是a.上海 b.天津 c.广州 d.北京3.19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的有吃西餐喝西洋饮料喝咖啡建造花园式洋房a. b. c. d.4.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识之士的推动西方文化的影响a. b. c. d.5.在近代,首先突破中国人传统服饰、穿上西装的是a.政府派遣的第一批留美幼童 b.部分买办 c.孙中山 d.康有为6.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服饰的变化发式的变化礼仪的变化是否缠足的变化a. b.c. d.7.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危机的影响b.外国传教会的宣传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8.晚清时期,有人把“断发易服”提高到强国的高度,上书皇帝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该人最有可能属于a.地主阶级洋务派 b.地主阶级顽固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9.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10.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的迅速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c.苏联的援助 d.人们对美的追求11.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是在什么时候a.一五计划完成时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c.20世纪6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末12.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d.制定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13.我国人民的服装由单调走向时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国际形势的影响 b.服装产业的发展c.纺织业的发展 d.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1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中低收入的职工以成本价买到了合适的住房,这主要得益于a.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b.政府改善职工的工资待遇c.政府启动的“安居工程” d.赈济弱势群体成为新风尚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曰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陈作霖在炳烛里谈材料二 图一 穿西装的男子 图二 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在为百姓剪辫子 图三 西式糕点开始出现在街头摊柜里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怎样?如何看待这种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认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8年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彻底抛弃了“胡乱吃饱”的传统做法,开始从“粗放型”向“营养型”转化,有意识地注意食品的营养结构。就粮食消费来看,仅占食品全部支出的9.18%,其中副食品支出到1991年占全部食品支出的57.17%。1978年平均每人每天消费1斤还要多,而到1991年平均每人每天消费粮食不足半斤。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根据我国人民的体质、膳食习惯,提出一个规范化的营养标准:每个成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热量2400千卡,蛋白质72克,脂肪73克。即使由国际标准来看,“1984年北京城市居民每天每人摄入的热量为2680大卡,蛋白质80克,两项都超过了国际标准。”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但是这一时期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1991年平均每人消费鲜瓜果58.80公斤,其中西瓜就将近40公斤。摘自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开始由吃好向膳食合理化转变,居民在食品支出方面,更趋向营养、新鲜、方便、快捷。越来越讲究,比如北京人喜欢吃米,而米的种类却在不断变化,1978年以前,北京人吃的米以籼米为主,20世纪80年代粳米受到普遍欢迎,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选择泰国香米可是,有人觉得香米虽香,却没有国产好大米有嚼头。有一种中泰“混血儿”的配方金福米出现在北京的粮食市场上,很快就被许多北京家庭接受了。“没过几年,北京人吃的米又变化了,北京人认盘锦大米、唐山大米这种米晶莹透明,所含矿物物质极丰富,吃着有清香味。”这几年,北京人每年人均购买的鲜菜超过190公斤鲜菜、肉、蛋、禽、水产品、鲜瓜果等副食品的比重已超过80%,鲜瓜果人均消费量1991年达67.19公斤。19781998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从163.95元增加到2053.82元,平均每年递增13.5%。摘自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材料三:“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贫穷。”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116页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19781991和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