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基础积累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恣睢(wi) 牡蛎(l) 栈桥(jin) 鞭笞(ch)b缟素(go) 崩殂(c) 社稷(j) 拮据(j)c煞白(sh) 愕然() 嗤笑(c) 谀辞(y)d扶掖(y) 襁褓( qing) 舴艋(z) 霹雳(|)2(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行相顾 断章取义 强聒不舍 心无旁骛b神情恍忽 荡然无存 花团锦簇 棱角分明c铬尽职守 自之知明 恼羞成怒 重蹈覆辙d一抔黄土 涕泗横流 怒不可遏 歇斯底理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浒英泽本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西方通行本为猴,红楼梦的俄译本为红色楼阁里的梦,中国读者对此简直不可理喻。b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与众不同i的鲜味才好。c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却别有用心地一再修改中小学历史课本,掩盖战争罪行。d乐乐才七岁,一有不明白的事儿总要问个水落石出才满意。4(4分)根据提示,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_(崇敬 崇尚 崇拜)“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1)(1分)请从第句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写在前面的横线上。(2)(1分)第句有一处缺少标点,请将补上标点的句子写在下面的空白处。_(3)(2分)第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空白处。_5(7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俱往矣,_,还看今朝。(沁园春雪毛泽东)(2)足蒸暑土气,_。(观刈麦白居易)(3)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5)渔家傲秋思中作者借酒来排解对家乡思念的句子是:_,_。6.(4分)品读下面名言,用简明连贯的一句话概括这三则名言的用意。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位益友。臧克家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这三句话的用意是:_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2分)青春席慕容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起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7(3分)在作者看来,“青春”是一种怎样的情态?_8(3分)诗人为什么反复咏叹逝去的青春?_9(3分)诗中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进行倾诉,有什么好处?_10(3分)你怎样理解“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_(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13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出师表)乙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日:“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日:“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节选自吕氏春秋下贤)注释 骜:同“傲”。霸王:霸王的事业。11(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_ (2)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_12.(3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告之于帝 b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入则无法家拂士c先帝不以臣卑鄙以中看足乐者 d遂见之公将鼓之13.(2分)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每句限一处)(1)咨臣以当世之事 (2)一日三至弗得见14.(3分)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甲文中最能体现诸葛亮“两朝”“老臣心”的句子是_。齐桓公一日之内,数见布衣之士,亦可谓“三顾频烦”。乙文中最能表现他这样做的理由的句子是_。15.(3分)甲文中的刘备与乙文中的齐桓公有何共同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16.(2分)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17.(3分)请根据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选文第段先针对_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_为例,论证了_的观点。18.(3分)选文第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_19.(4分)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_(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9分)年轻的国旗这是由陈九先生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小镇只有一所大学,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副其实五朵金花。珍妮是她们的头儿。五朵金花同吃住同进出,像一家子出来的。其实本来就是一家子。学校每年春天搞一次隆重的国际街坊节。在小镇主要街道、广场上,让各国来的师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当街展示自己国家的食品和工艺品。到那天,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在此欢歌笑语,尽情玩乐。五朵金花耐不住好奇,头天就跑上街看街坊节的准备情况。她们要挑选有利地形,来个穿旗袍炸春卷,外加毛笔字,够中国的吧?几个姑娘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嘻嘻哈哈,踌躇满志。突然,一个姑娘说,我好像没看到中国国旗。广场上空飘满各色国旗,赤橙黄绿青蓝紫,她们一面面数过,就没中国的,咋回事?姑娘们一下懵了,她们此刻感到国旗对自己竞如此重要。珍妮的脸涨得通红,跟国旗那么红。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找校长当面问清楚。找校长?对。珍妮拔腿要走,等等,咱们一块儿去。姑娘们捆成一捆儿,碧草蓝天,斜阳映着她们匆匆的背影。白发苍苍的校长先生面对为何别国的国旗都有,却偏没中国国旗的提问,很显窘迫。是吗?让我了解一下,保证尽快答复你们。好,珍妮说,明天是街坊节,我们就在这儿等。五朵金花走出办公室,在门前的草坪上坐下来。天边渐渐泛红。春日黄昏那么短暂,像脸盆里的水,洒洒就没了。当校长走出办公室,夕阳已在天边闪烁。校长对姑娘们说,校董们大都同意悬挂中国国旗,并为这个疏忽向中国同学道歉。明天一早,你们会在广场上看到中国国旗的。真的吗?真的。那本该是个安详的夜晚,人在心愿满足后睡得最甜。万万没想到,珍妮她们突然接到校长秘书的电话。秘书说,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面中国国旗我只是说,我找不到中国国旗。如果我借你一面你会挂吗?珍妮问。你有?对,我有。当然,当然挂。好,一言为定,明天一早广场上等我。你有国旗?姑娘们把珍妮围起来。咋不早说?害我们紧张半天,死多少细胞!珍妮红着脸低下头,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可我不信就找不到一面国旗!姑娘们立刻打电话到北京,到纽约,到所有可能有国旗的地方,最后终于联系上位于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中国同学会。怎么给你们?电话里的人问珍妮。麻烦你把国旗放在你家门前的信箱里,我这就去取。珍妮,你疯了?珍妮笑笑,开车单程五小时,争取九小时赶回来。你们明儿一早直接在广场上等我,别忘帮我带好旗袍和化妆盒儿,咱广场见。不知那一夜姑娘们是如何度过的。特别是珍妮,迷过路吗,吃没吃罚单,饿不饿,打盹儿了没有?可以确定的是,太阳升起时,广场上的中国姑娘是五名,一个也不少。珍妮把鲜红的中国国旗交到校长手里。就在校长秘书升旗的瞬间,姑娘们一字排开,请校长为她们在国旗下合影。一,二,校长喊着。等等!珍妮挽起身旁两位姑娘的手臂,接着,她们每个人都相互挽起手臂。现在可以了,校长先生。清晨很美,像一支奏鸣曲,随风飘荡。注释 陈九:华裔作家,现为纽约市政府资深雇员。20(4分)请具体说明第段在文中的作用。(1)_(2)_21(3分)第段的画线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_。22.(4分)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第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_;第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_。23.(3分)从全文看,对标题“年轻的国旗”理解最贴切的两项是 ( )a年轻的姑娘们让国旗在异国的小镇上第一次升起b年轻姑娘们的行动表明她们就像那面飘扬的国旗c国旗在小镇的清晨升起,为小镇增添了勃勃生机d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寓示着伟大祖国的勃勃生机24.(5分)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80字左右)_三、写作训练25.(40分)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中央电视台有则公益广告:孝顺的媳妇忙了一天后,还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这一举动,也打好了洗脚水,一颠一颠地端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洗脚。”参考答案1b 2a 3a4(1)崇尚(2)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3)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5(1)数风流人物(2)背灼炎天光(3)会挽雕弓如满月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6读书很重要:要读书,读好书,常读书。7“青春”是“你”的如云影飞速掠过的矫健身姿,是一份极浅极淡的微笑,尽管匆促、模糊,似有似无,却又使人觉得印象清晰,难以忘却。8.这是诗人于现实的忧伤中追思往昔以抚慰现在,构筑了一种淡淡的忧伤。9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倾诉,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诗中,认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10略点拨:扣住青春易逝即可。11(1)低微鄙陋。(2)轻视。12c点拨:c项中的“以”都相当于“因为”,其他项各不相同。13(1)咨臣以当世之事(2)-日三至弗得见1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15共同点:他们都非常重视人才(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认识:当今世界,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谁赢得了人才就能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我们应该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16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