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一个人的村庄》.doc_第1页
批评《一个人的村庄》.doc_第2页
批评《一个人的村庄》.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一个人和村庄的评价 张维洲 汉语言文学一班 2011221102110052摘要:载于大家2013年第6期头条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和村庄,描述的工是业化、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社会的巨大冲击。作者将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置于近乎绝境的境地下,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回乡者、闯入者之间的冲突和交流,以同情的笔调,以近乎撕裂式的方式展现了农村人进城谋生的艰辛,强调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尝试从社会历史批评、文化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角度,对其进行文学评价。关键词:社会历史内容;文化观念;女性人物;道德作用 一、故事介绍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丫口村的村民都进了城,村子里只剩下了包伍明一个人和他的两百多只羊。年青时候的他,因为在“文革”中受不了父亲的无辜受辱自杀,而纵火烧了村干部的房子,逃亡半个中国。中年回村,却生活在父亲自杀的记忆中,对当年漠视父亲受辱的村民心有抵触,交往甚少。可晚年时候,村民陆陆续续搬离了村庄,只剩下他孤家寡人一个。一天他胃病发作,疼痛难忍,于是买了敌敌畏,想一死了之。可是就在他想死的时候,一个个不同身份的回乡者,有苦读大学最终落户城市的“凤凰男”、有在城市“享清福”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的“凤凰男”的父亲、有进城打工经过几度煎熬终成老板的打工仔、有在城市中出卖肉体的妓女,这些经历迥然不同的人,让他转变了观念,看到了生机,逐渐变成了丫口村的守护者,要守护丫口村归来的亡灵,守护丫口村的一草一木。并为此番信念和丫口村不同身份的闯入者产生了冲突、搏斗。这些闯入者有蛮横无理、强挖古树的蟊贼、有不近人情的收电费者、有基层权力的代表者。主人公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了农村人的淳朴、宽厚和农村的凋敝。小说的时间线索较为复杂。现在与过去交叉,以现在引出过去,以过去对照现在,一方面写主人公的现在,同时以倒叙的方式在追述他的经历、遭遇和历史,叙事上以现在为主。作者潘灵,云南布依族人,曾在地方担任宣传部长两年。二、创作背景我们知道,2000年前后,“三农”问题逐渐引起社会重视。在如今城市化的进程中,村庄受到冲击,正处于趋于消失的境地,大量农民逐渐搬迁到城市中,村庄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儿童、病残的人。对于这个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阵痛,越来越多的作家予以了关注。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以“三农”问题为背景、为题材的小说故事。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空村”现象,很多作家都曾加以描述,比如作家迟子建写的花牤子的春天,她通过描写花牤子,写了留守妇女的生活状态,还有贵州青年作家肖江虹写的当大事,写村庄面临死亡“大事”的时候,行动能力极为弱小,因为年富力强能当“大事”的人都已经进城了。这篇一个人和村庄,也是以这个社会问题为题材创作的。三、作品内容的理解、评析作者写下这个故事,塑造“包伍明”这个人物,是在向我们展示农村人的倔强、执着、淳朴和善良,在他身上,作者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正面感情,作者也对正在受到冲击而逐渐瓦解的乡村世界报以了由衷的同情。通过描述一个个回乡者的经历,展示了农村人进城奋斗打拼的艰难。在小说中,作者既没有拔高乡村的美德,也没有刻意渲染乡村的苦难,他用平静地叙述还原了一个乡村,还原了一个“文革”时期的乡村、一个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的乡村,从而使这篇作品具有了现实主义的味道,极具真实性,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的变化都给人以一股强烈的张力。作者将丫口村设置在一个近乎“绝境”之中,在他的笔下,城市仿佛具有吸血鬼一样的魔力,它不仅吸走了村庄的人和物,而且还吸走了乡村的魂。城市不仅掠夺了乡村里最美好的东西,而且还将村庄里最美的东西撕裂了毁灭给人看,让乡村人的肉体和灵魂都受到摧残(比如阿莲在城市沦为妓女、陈老汉患老年痴呆症并惨死在城里),村子里进城的人,一个个都变化得令包伍明吃惊咂舌,他们要么成为城市里的游魂,要么成为金钱的奴隶。作者曾在地方挂职两年,先后走访了五区县的50多个乡村,应该来说,他对于乡村还是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的。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是喜爱乡村的。或许,可以借用现今的一个提法来概括作者对乡村的态度倾向,“中国城镇化的最终结果,不是使乡村消失”。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很成功的,语言平易直白,作者以平静的口吻、平实的话语塑造了一个个淳朴善良的农村人,也表现了他们在面对冲击时的性格变化、心路历程,讲到“文革”时期,我仿佛就看到了一个个剑拔弩张仿佛如凶神一般的民兵队长和生产队长,还有只知道跟着喊没力气去思考、去反抗的弱势农民,仿佛看到了包伍明面对老实巴交的父亲受辱自杀的尸体时的无助和绝望;仿佛看到了尹小贵经历商海起伏后的饱经沧桑作者在写这些人物对话时,都选择了非常符合人物身份的语句和词语,例如“日哄”“弄逑”等粗口俚语,使小说的可信性很强,很具有“真”实感。四、作品的文化内涵作者在地方任职两年多的经历,在小说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方面得到了运用。通过描写包伍明面对各种优厚政策死活不肯搬迁,宁愿守着几百只家羊、荒山野岭、野兽在黑灯瞎火中过日子,表现了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包伍明宁愿跋山涉水去镇办公室“请愿”一人耕种全村荒地,传达出了以他为代表的广大农民的勤劳和朴实。而阿莲做妓导致老父亲含恨自杀则展现了农村人极重名声和门风的道德自尊。尤其让人感受到浓郁乡土气息的是包伍明给全村的坟上坟,上香、点蜡、烧纸、用猪头祭祖供香案,这些描写,都极力展现了农村这方天地中的地区性文化特征。而一个个的回乡者、闯入者与包伍明交流的障碍和困难,则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回乡者和闯入者代表的是强势的城市文明,而包伍明甚至是进城后患老年痴呆已死的陈老汉代表的则是日益衰微的乡村文明。五、重点女性人物评析小说中有一个浓妆重彩出场的女性人物小莲,起初是进城谋生,后来受金钱侵蚀而沦为妓女,任人蹂躏,欺负和践踏。她虽是不洁之身,可是心中仍然还有一份对故土家园的牵挂和依靠之心,不过是因为家乡给不了她什么,丫口村毕竟太穷了!她才下定决心远走进城。作者对小莲是充满同情的,如果我们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个为生计、为出路的弱女子,我们不仅会对其报以同情之心,更会对其充满敬佩。从小说中的描写看得出来,小莲是美丽的,而小莲的家境是很差的,因为稍微富有一点的父亲都不会把积蓄塞在墙缝里。小说中并未提到她的母亲,可猜测母亲早已死了,只留下她和好喝酒的父亲。她为了反抗贫穷,偷钱离家出进城当保姆,说明她的个性是好强而又果敢的,她敢于在败坏门风、羞死父亲后回家寻坟,说明她还是很有孝心和勇气的。只不过上天没有给她一个很好地出身,她是为了反抗而堕落的,并且在堕落之后依然保持着一份鲜明的做人的自尊,例如在包伍明神智不清之时抱住她后,她滴着泪说:“五叔,他们欺负我,你也想欺负我呀?”关于小莲是否是自身心甘情愿为钱出卖自己还是为他人所迫、所诱惑,小说并没有交代,可是,我们可以猜想这种可能性,一个全身上下只有100块钱、相貌清秀、无依无靠,社会经验基本为负值的农村姑娘,在乌烟瘴气、龙蛇混杂的城市里,她会遭遇到什么?乡下姑娘小莲,我们换个角度看待,就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充满人情味儿的勇敢女性,而不简简单单的是一具不洁的肉体。六、作品的道德作用作者以近乎残忍的态度撕开了城市化带给村庄人的伤疤,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的作家,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凋敝没落的村庄丫口村,展现了一个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寓言。当然,这个寓言让我感到恐怖。小说中的丫口村在当前城镇化背景下颇具代表性和发展倾向性,因为它日渐没落凋敝的背后,既有乡村儿女自己的无情抛弃,更有市场化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选择。作者不是在谴责城市化进程,不是在对抛弃村庄的无情儿女进行道德上的批判,他是在直视中国社会血淋淋的伤口。这篇小说无疑会起到一个道德批判的作用,批判现今的社会风气,它会引起人们对于道德重建的注意,还会引起掌握村庄命运的有关部门的注意和深思。七、阅读感受阅读这部小说时,我联想到了余华的活着,相同的是,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最后都是孤家寡人,都在探讨一个问题:该怎样活着。包伍明一生都是美好的化身,没有恶劣痕迹,美德昭彰,而福贵是前半生作恶、后半生还债的典型。无论是美好还是恶俗,二者的身上都闪耀着一种光芒:人性的美好。都在抵达人生终极目标的时候回到人性最本真的状态:至善至纯。小说的高潮是最后包伍明给自己办丫口村春节晚会,让他的羊当听众,认认真真地过儿一回年,场面虽很荒诞,但读起来让人有种撕心裂肺的感觉,他以村民名字命名羊群,各让人感受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