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治政理念的变迁 中国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繁荣,还应表现为政治上的治政理念的先进,中国当前社会的转型是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科学发展,这些治政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治政理念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我国最早的人类主要有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距今80万年的蓝田猿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猿人和18万年的“山顶洞人”。大约在两千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有历史记载的文明时期,我们伟大的民族曾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当时中国思想繁荣的写照。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和春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春秋时代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进化观,其代表作为道德经。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韩非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主张改革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可以说今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凝聚着这些传统思想的精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这种体制着重中央集权,能使境内人民保持一种集体性格,称之为“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并不为过。秦朝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为典型的表现。公元前213年秦皇下令焚毁若干书籍。有一位文学之臣建议仍须尊重传统的政治,始皇将建议交臣下商讨时,法家丞相李斯提出反驳,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有陷国家于不利。他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上,以杜绝“诽谤”。由于这次的检讨才下焚书令,同时也诏令凡在日常语言之中引证古典,或是以古代成例评议刻下的时事,都判死刑。所焚毁的书籍包括秦以外之历史、古典作品和诸子百家的哲学,只有秦廷所载和医药、占卜、农桑等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翌年又有所谓“坑儒”之事。秦始皇在一般文学之臣以外,也收养了许多占星学家和炼丹的术士,在当日眼光看来,这类人物也算是半吊子的科学家。他刚一去世,丞相宦官和皇子以阴谋和政变彼此残害。一年之内,全国各郡里揭竿而起的叛变不知凡几。又3年后秦亡,始皇帝的亲人和重要的随从也全部丧生。秦朝短暂的历史留下的教训在于:秦朝表面上以法家思想为治政理念,但并没有把法治思想的精髓作为治国之原则,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言,而是把法律当作权术的工具。秦亡后,谁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最有资格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他们都从农民起义领袖转化为拥兵自重的诸侯王。刘邦生性狡猾, 据说,一次秦始皇帝稳坐在銮舆中显得威风八面,臣民们伫立在道旁个个毕恭毕敬。刘邦不禁叹道:“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有野心,也有语言的技巧;而项羽见到同样的情景,则说:“彼可取而代之。”足显勇夫的强悍,二者的高下之别是比较明显的。刘、项两个诸侯王集团围绕争夺政权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刘邦手下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原先都是项羽的人,后来都投奔了刘邦。刘邦曾公开承认:“论运筹帷幄之中,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的粮饷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刘邦打败了项羽,又平定了异姓诸侯王的叛乱,建立大汉帝国已成定局。刘邦鉴于秦朝以严刑峻法治国,过于苛暴,当然不会继续采用法家理论,刘邦废除了秦朝的苛法,约法三章,司法与行政都简单化。刘邦当了皇帝后,陆贾经常在他面前称赞儒家的诗、书,刘邦以为陆贾不了解形势,对他说,我的天下是在马上打下来的,那里用得着诗、书!陆贾申辩说,在马上打天下,难道还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刘邦以为他说得有理,就叫他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陆贾写成新语十二篇,说秦朝专任刑法是它迅速灭亡的主因,因而主张,以“教化”劝善,以“法令”诛恶,实行“无为”政治:稳定得像没有什么事那样,安静得像没有喧闹声那样,有官府而不扰民像没有官吏那样,各村各户过着恬静的生活像没有什么人那样。刘邦对此十分欣赏。刘邦实行的八大措施,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开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从而使汉帝国走向了繁荣昌盛。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汉武帝刘彻是秦始皇以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帝国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使大汉帝国尽显其威仪,并且走向了顶峰。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以来,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累积的国家资源,对内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使大汉声威远播,国势达于顶峰。而在一片繁华景象中,财政短绌、外戚干政的乱源却悄然伏下。汉成帝就是这样的政治废物,自己昏庸无能,又“湛于酒色”,便靠母舅来支撑家业,外戚的势力岂能不借机恶性膨胀起来?所以,在西汉晚期的政治舞台上,王氏家族能够粉墨登场,也就不足为怪了。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即以新宠的骄姿,挟赫赫威势向许皇后、班婕妤二人发动进攻,一场新旧之争遂在后宫展开。汉成帝始终没有儿子。刘婴被初立时只是两岁的孩子,在位3年,始终没有正式即位,从没戴过皇帝的冠冕,但毕竟在位三年,西汉王朝是在他手上灭亡的,所以刘婴为西汉的末代皇帝。以后的继承人每况愈下,相继即位的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一代不如一代。终于导致外戚在宫廷政治中的作用逐渐扩大,王莽篡夺政权就是这种形势的产物。刘秀在刀光剑影中拚杀了15年!在这15年中,他拚出了一个东汉帝国,杀出了一个统一局面。他死后,文武百官根据他一生的作为,给他定的谥号是“光武”。“光”是光复汉室、光大汉业,“武”是克定祸乱、安定天下。他已经坚定了信念,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尽快改变社会面貌。力倡教化光武帝刘秀是个儒者皇帝。汉献帝刘协是汉代的末世皇帝,他的一生是在被挟持和被利用中度过的,汉献帝的遭遇就是“傀儡”的遭遇。可是纵观东汉末年的历史和他本人的身世经历,或许还不能据此就叛定献帝无能昏聩。东汉的覆亡一是由于朝政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皇帝的昏愦,只知贪图享乐,不念百姓死活。朝政的腐败导致了184年的黄巾大起义。二是由于制度的弊端,东汉时期,特别是从和帝起,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攫取权力与财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三是东汉后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时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时10岁,安帝即位时13岁,顺帝即位时11岁。顺帝死后冲帝即位时只2岁,到3岁时死了,继位的质帝只8岁,到9岁死了,继位的桓帝也只15岁。桓帝之后的灵帝,即位时12岁,仍是个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外戚掌权,作威作福。皇帝长大后,反过来要摆脱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过宦官势力来消灭外戚势力;下一届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势,反过来又要消灭宦官势力。这样循环往复,把整个东汉王朝搅得天无宁日。最终宦官、外戚两大势力在灵帝死后的火拚中同归于尽,东汉王朝实际也灭亡了。汉朝的强大和衰弱都源于其用人制度上的任人为亲,这对于今天的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制度都具有强烈的借鉴作用。魏晋时期进入较为政权的混乱。曹操之义祖父曾腾乃是宦官,曹操之父曹嵩乃是曹腾养子。可是曹操自己也举孝廉,在朝廷政变之初,他与官僚集团之名士站在一起,以具有才能称著。他的军队大部以黄巾降人编成,给养则得自军屯。曹操在官渡得胜,但是汉代终究缺乏起死回生之术。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当中魏长于骑兵,似占优势。迄至公元263年,距曹操首先伐吴及蜀已半个世纪,魏将司马昭终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万山之中,人迹不到之处行军,以奇袭方式突出蜀汉之后门。只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马炎乃抄袭曹家办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转移到司马家,他在公元265年成立晋朝,让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札,全部有如以前之曹魏逼着刘家的汉朝禅让。这种象征着天命转移的仪式,也在分裂的期间为以后四个短命朝代(宋、齐、梁、陈)所模仿。短暂的统一。可是魏去晋来,两方都没有达到重建中央集权体系的目的,魏晋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于当时出现了“竹林七贤 ”以及陶渊明这样人格独立却又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正是这些知识分子让魏晋风骨成为知识分子精神的写照。美国当代思想家萨义德说,知识分子就是“对于权力说真话”,这无论对于魏晋还是对于此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是适用的。混乱的魏晋南北朝终于在隋朝重新统一。公元589年,隋军共近百名大将、兵卒五十二万人,在晋王杨广统领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建康。南朝最后一位文人帝王陈叔宝与二妃仓皇入井,成为隋军的俘虏,中国重新进入了大一统时代。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隋朝时开凿了古代世界最长的大运河。隋朝末年,群雄逐鹿,李渊在长安立代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大唐帝国,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李渊作为唐帝国的开国之君,历史上称之为唐高祖。应当说,他的儿子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直接统率大军,冲锋陷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功绩卓著。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毫无疑问是秦始皇、汉武帝以来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唐帝国的声望是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唐太宗即位后,果断地采取与民休息、不得罪民众的明智政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他深知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却并不可以为所欲为,道理就在于:“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虚心听取臣下的反对意见,也就是所谓善于纳谏。他的谋士魏征是一个敢于不看皇帝脸色而讲真话的大臣,提反对意见无所顾忌。唐太宗和魏征之间,“一个虚怀博纳,从谏如流;一个直言极谏,面折廷诤。”形成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君臣关系和政治风气。这大概就是被史家所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吧。唐太宗选择优柔寡断的唐高宗作为皇位继承人,为武则天这位“铁娘子”临朝称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她从幕后走向前台,行使皇帝的权力。这在当时政坛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武则天以皇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第二年就废掉中宗,另立她所生的四子李旦为唐睿宗。武则天以“革命”、“维新”为旗号,借助佛教宣扬她受命于天,唆使一批人上表“劝进”。690年,武则天正式宣布废掉唐睿宗,改唐朝为周朝,自称圣神皇帝,终于使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女皇。问题不在于女人做皇帝,而在于她为此采用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由于大唐帝国在西北实行进攻的态势,在东北实行防守,如何有效抵御“两蕃”的肆扰是玄宗对范阳、平卢节度使寄予的无限期望。安禄山驻守边防的“杰出功绩”被玄宗视为可以保障北方边疆安全的“万里长城”。相传安禄山个子很高,貌白体肥,体重曾经达到350斤,不能自己穿衣服,乘马需要专门测试马的负重。玄宗见他这个样子,就好奇地问:“你腹中何物之有,怎么会这么大呢?”安禄山答:“没有什么,只有对陛下的一颗赤心!”一句话,赢得了玄宗的欢心,对于臣下尤其是这样一个胡将向他表达赤胆忠心,玄宗是很满足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起兵谋反了。安史之乱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开元、天宝时期腐败政治导致的后果。唐肃宗、唐代宗都积极鼓励叛军自动投降,准许他们继续为唐朝效力,在原地任官。因此,与其说是中央政府平定叛乱,还不如说是以妥协方式结束叛乱。这种妥协的代价是高昂的,它使全国处于混乱多事和分裂割据的状态之中。唐代之覆亡不由于道德之败坏,也不是纪律的全部废弛,而是立国之初的组织结构未能因时变化,官僚以形式为主的管制无法作适当的调整,以致朝代末年彻底的地方分权只引起军阀割据。最高统治者对权力(尤其是军事权力)的失控是导致唐王朝衰弱以至灭亡的根本原因。宋太祖赵匡胤(),基本上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在赵匡胤和他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最终实现了从流浪汉到皇帝的梦想。太祖又是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制定者,其实行的许多政策对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些都无损于赵匡胤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赵匡胤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以和平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太祖遣走左右,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太祖答道:“其中原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怀有异心。不料,太祖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的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便磕头请太祖指点明路。太祖见时机成熟,便直截了当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君臣间毫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人跟随太祖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便一齐叩头谢恩。第二日,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太祖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请求,赐予大量金银财宝,授予他们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官衔。太祖吸取唐末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削夺武将兵权,巩固了帝位。但他并没有采用历史上屠杀功臣的做法,这对于皇帝和武将来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充分显示出太祖在政治上杰出的御人之术。然而,过分削夺武将兵权,是导致宋朝武事不振、形成积弱局面的重要原因。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神宗进行变法并非一时冲动,早在少年时代,神宗就已经心怀壮志,希望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在成长的过程中,神宗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直接决定了他当政之后务实、创新的治国理念。王安石将多年来的想法,写成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份言事书指出,宋王朝内部潜伏着诸多矛盾与危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办法,希望能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这篇万言书不仅是王安石本人政治立场和见解的高度概括,而且成为此后指导变法的总路线,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马等诸项新法相继出台。这些新法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场变法使得宋王朝又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新法的实行,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7亿亩,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多种矿产品产量为汉代、唐中叶的数倍至数十倍,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也有明显提高。然而,变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神宗和王安石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朝中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进行的变法,每一项新法颁布之后,朝廷中都会出现近乎白热化的争论。在现代许多人的心目中,司马光是个因循守旧、顽固不化的守旧分子,其实不然。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司马光也主张改革现状,并提出自己一整套治国主张。司马光不止一次向神宗进言,要从用人、理财等方面缓解已经出现的各种弊端。但随着变法的深入,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之间分歧越来越大。总体上,二人就其竭诚为国来说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与侧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去解释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间的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争论。南宋时期,高宗这个“中兴之主”实在是有名无实,父兄被掳的奇耻大辱都无法激起他对金人的仇恨,他的“恐金症”不可救药。高宗在位期间,无论抗金战场上的胜负如何,他都是一味地投降求和,岳飞收复的失地,实际是从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权伪齐手中夺取的。岳飞出兵前,高宗明白他与其他将领只守不攻的作风不同,特地下手诏,告诫他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可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就算立下战功,也定要严惩。这一纸诏书,牢牢地束缚了岳飞的手脚,加上岳家军只有不到三万人的兵力,也无力进行北伐,因此岳飞只好在收复襄汉后,率主力退守鄂州。岳家军的接连胜利当然不利于高宗和秦桧与金朝重开和议,他们连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飞立即班师。此时,数万岳家军由于收复失地很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而且,其他各路军队也已接到撤军的命令,张俊、韩世忠、刘锜等部陆续班师,岳飞要想在没有后方支援、缺乏友军配合的情况下,孤军深入,收复故土,实是难上加难。在形势和君命的逼迫下,岳飞违心地拒绝了两河百姓要他继续北伐的恳求,奉诏班师。退兵之日,他不禁深深痛惜自己的“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就这样被高宗和秦桧葬送了。岳飞、岳云父子被投入大理寺狱中,御史中丞何铸与大理卿周三畏奉诏审讯。何铸反复讯问,实在得不到任何岳飞谋反的证据,在审讯时,又看到岳飞背部刺的“尽忠报国”四字,深知岳飞的忠心与清白,便向秦桧力辩其冤。秦桧抬出高宗来,明确告诉他:“此上意也。”也就是高宗要置岳飞于死地。 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蒙古遣王檝()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靖康之仇,只有赵范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训。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理宗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让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留下了巨大的后患。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了联合协议,也派使者前来争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陈述唇齿相依的道理,宋蒙联手灭金时,并未就灭金后河南的归属作出明确规定。太宗四年(1232)十二月,窝阔台派王楫出使南宋,商谈联兵灭金之事,双方约定:灭金后以河南地归宋。宋蒙两军联合对蔡州发动了猛烈进攻。太宗六年(1234)正月初,蒙宋联军涌入城内,金哀宗在幽兰阁自缢而死,金朝灭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生于12世纪60年代初期(1162)。当时,中国北方处在女真族的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还各自独立,1162年成吉思汗诞生.1206年,铁木真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难河源头举行库里台选汗大会,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宣告成立,这在蒙古史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蒙古汗国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北方草原长期的部落纷争,成吉思汗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使蒙古草原的统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如果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西征中建立的大蒙古汗国还是不稳固的军事行政联盟的话,那么应该肯定的是,蒙古族成为一个有共同经济基础、共同风俗习惯、共同文化语言的真正统一的民族,与成吉思汗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蒙古族是个马上民族,成吉思汗是个马上皇帝,他跨马挥刀统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将马蹄所到之处视为自己的领土。掠夺奴隶和财物,为自己的子孙经营一片理想的领地,这确实是成吉思汗西征的真正目的。忽必烈了解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的平生志向。要想平治天下,就离不开有真才实学的大儒;要想治理好中原,必须实行孔孟的圣人之道。从此,不仅忽必烈本人对儒学深信不疑,还选择了10名蒙古子弟跟随赵璧学习儒家经典,并亲自检查他们的功课。忽必烈继续网罗人才,忽必烈欣然接受了“儒教大宗师”尊号,这等于公开宣布他将以儒学安天下、治天下。忽必烈经常与元好问等人探讨金朝由盛变衰的原因,以及历朝人才以及历朝人才得失的情况。郝经对忽必烈说: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可以为中国之主。士于此时而不自用,则吾民将成为斧钺之质,土野之粪,将会无遗类矣。忽必烈上台前,刘秉忠、徐世隆曾向他建议说:“典章、礼乐、法制、三纲五常之教”乃“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只有推行中国原有的治国之道,才能做中国的皇帝。他们想使忽必烈认识中原文化的实质和内涵,治理汉地便必须采行汉法,因此必须创建制度,才能恢复秩序重建中原。他们不愿意把游牧制度移植于中原,但也不敢奢望征服者能全盘汉化,他们所期求的是糅合蒙古制度和中国治道,参照辽金遗制,制定一代之法。忽必烈一生的事业,正是从金莲川幕府广招贤士起家的,一批有识之士很快云集到金莲川幕府来了。其中不仅有满腹经纶、名闻天下的学者,而且有精通兵法战策、治国之道的谋士;不仅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而且有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初步完成了蒙古贵族革新派与汉人儒士以及汉人军阀之间的政治联盟,实际上金莲川幕府已经变成了忽必烈研究帝王之道的讲习所,从而为元朝的建立、中国的统一准备了指导性理论和一批名臣和名将。纵观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指导性理论和治国方略,我同意一些研究者的观点:其一是积极寻找适合当时需要的治国之道,即寻找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结合点:“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用武力夺取天下,用儒学和汉法治理天下;其二是战略重点由对外战争转向对内战争、统一战争,故而此后战略进攻的重点为大理、吐蕃和南宋;其三是依靠力量。由主要依靠蒙古千户军变为依靠多种力量,包括汉族儒生、汉军万户、蒙古改革派和西域人士,由主要依靠草原经济变为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和商业支持;其四是学习榜样。以成吉思汗、周公、唐太宗、金世宗为学习榜样,目的是统一中华,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五是用人政策。广延四方之士,不拘一格选人才。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元朝残暴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 无情压榨,使得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官逼民反,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形成了历史上著 名的元末红巾军起义。之所以称为红巾军,是因为起义者头裹红巾。投奔了红巾军的郭子兴部,成了郭子兴的亲兵。他胆大机敏,作战勇敢,在红巾军中很快 就崭露头角,逐渐升迁。郭子兴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使他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朱元璋更为关心的是中央机构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他借口胡惟庸谋反,趁机宣 布撤销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特意在祖训中明文规定不许变乱旧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 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进行上述变革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君权,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权 ,他对地方行省、中书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变革莫不如是。专制主义皇权到了朱元璋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他也成为历史 上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为了加强监视,特别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成为他实行特务 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为明代后来的皇帝做了一个恶劣的开端。明朝社会的另一现象是权奸当道。严嵩在明代历史中被视为一个奸臣。在嘉靖朝的后半期,他与陶仲文成为皇帝迷信道教 上的左膀右臂。后来,年老的严嵩渐渐失宠。首先,他再也写不出很精妙的青词来。他的青词多是请别的人 代写,所以皇帝总是不满意;其次,他最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儿子严世蕃因为要为母亲欧阳 氏守孝,不能跟着严嵩办事,所以严嵩拟的旨也往往不称皇帝之心;再次,万寿宫火灾之后 ,严嵩竟敢糊里糊涂地劝皇帝暂且住到南宫去。要知道,南宫是当初景帝幽禁英宗的地方! 这让世宗恼火不已。最后,严嵩之败的关键,是因为在皇帝的身边,出现了另外一个精明厉 害的人物徐阶,渐渐把严嵩整治。辅弼小皇帝的张居正倒确实是全心地为朝廷办事。对于小皇帝,张居正表面是无比忠心,有时忠心得有点 肉麻。例如,张居正有一次在奏疏中对皇帝说:“今伏荷皇上天语谆谆,恩若父子。”40岁 的张居正将10岁的皇帝比作父亲,倒也有趣。但是,实际上张居正对于小皇帝的辅导关怀,是别有用心的。神宗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算已死的张居正。张居正具有智谋,精力充沛,也会使用手段,而且手段隐蔽而残忍。万历皇帝成年后,他接受了反对派的指摘,认为张居正确实蒙蔽了御前的视听,而下令褫除张居正生前的各种荣衔并开棺辱尸。明朝覆亡的表面是万历的懒惰与奢侈,实际上是由于高度集权又失去监督而带来的整个官僚体制的腐败。甚至连起义的李自成都未能从这种腐败的阴影中走出,也就错失一次汉人改良的机会。当吴三贵引清兵入关后,满族人轻而易举的掌握了政权。努尔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猎组织形式,创建八旗制度。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康熙一生在位的六十一年,削平三藩,巩固统一,奠定了清朝的盛世,无怪乎有的历史学家把他与俄国的彼得大帝相比拟。康熙驾崩后,45岁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年号雍正。“雍正”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雍正登上皇位之后,对骨肉同胞心狠手辣、刻薄寡恩,对待近臣也毫不容情。年羹尧和隆科多是突出的例子。顺治选了康熙继位,雍正选了乾隆继位。这两位大清皇帝,都君临天下60年,开创出中国皇朝史上的所谓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乾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但盛世下的危机重重,比如纵容大贪和珅等。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先生曾举了一个例子说:前几年,海外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主任、著名清史教授计划同笔者合作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的课题,如果批准,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课题费,但要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通过。后来这位教授告诉我:课题没有被通过。因为基金会成员主要是西方学者,他们认为中国的康熙乾隆时代,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光绪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维新政治,富国强兵。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激光焊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高级厨师用工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户外运动场地坪分包工程承包合同
- 二零二五版白糖行业市场调研与分析合同
- 2025版智慧社区建设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租赁与车辆租赁售后服务升级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专业理发店技师岗位录用合同范本
- 2025版酒店场地租赁合同婚礼宴会场地租赁服务
- 二零二五年室内装饰发光字设计合同
- 2025版煤炭运输与购销合同专项定制模板
- 2025年度泸州老窖白酒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代理协议
- 教职工开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公路交通水运三类人员试题及答案
- JJF1033-202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 护理题库-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试题
- Cpk 计算标准模板
- GB/T 2820.12-2002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12部分:对安全装置的应急供电
- 设备基础知识-动设备课件
- GB/T 12599-2002金属覆盖层锡电镀层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
- 2023年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放射源辐射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