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2.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2.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2.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2.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 d.法家学说2.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3.(2012安阳模拟)通典食货载:“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此段材料表明商鞅“诱”三晋之人的直接目的是( )a.完成统一目标 b.增强军事实力 c.鼓励商业活动 d.发展农业生产4.(2012池州模拟)商君书农战第三载:“主好其辩,不求其实。说者得意则民舍农从事于谈说此贫国弱兵之教也。”此话论述的根本目的是( )a.重农抑商 b.力行耕战 c.思想统一 d.控制文化 5.二十等爵制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社会转型。下列叙述与之不符的是( )a.秦国出现了一批军功地主,在地主序列中排在第一位b.促使秦国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c.加强了秦军战斗力d.标志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6.(2012合肥高二检测)商鞅变法规定: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禁止商业的发展7.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削弱了宗室地主的势力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a. b.c. d.8.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 )a.制定秦律 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 d.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军功 9.(2012海口高二检测)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10.商鞅在变法法令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固定化,主要是为了( )a.顺应时代发展潮流b.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c.稳定农村社会秩序d.显示政府的变法决心二、非选择题11.(2012江西六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蔡国公元前447年,楚灭蔡莒国公元前431年,楚灭莒巴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越国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宋国公元前286年齐灭宋薛国约公元前278年齐、魏共灭薛鲁国公元前249年楚灭鲁陈登元国朝旧闻记:战国时期共发生战争 191次,如果加入内乱,几乎年年战争。材料二 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材料三 赵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所获取的巨大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1)结合材料一、二、三概述赵武灵王的改革。(2)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说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是不能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赵武灵王改革不能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请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全国划为十个地区,其重新划分选区的目的在于抽掉一些贵族势力的基础,“以便让多数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按照爵位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立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还规定轻罪重刑,禁止儒家学说传播。(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雅典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2)结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实行不同政策的原因。答案解析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理应是法家学说。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迁移能力。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以农为本,工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可看出,商鞅为解决秦地“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的问题而“诱”三晋之人,使其“务本于内”,即发展农业生产,故选d。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可看出,商鞅是从反面阐述了耕战的重要性和目的,即改变“贫国弱兵”,达到富国强兵;基本策略就是避免“民舍农从事于谈说”,主张重农抑商,所以a是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力行耕战符合题意。c、d是从思想文化方面阐述的,与材料阐述经济、政治内容不符,所以排除。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二十等爵制影响的理解。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社会转型”。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改变了秦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构成,也反映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a、b、d三项均与题目信息相符,而c项与题目信息不符。6.【解析】选c。由材料中信息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故理解准确的是c项,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对材料理解片面,故排除a、b、d三项。7.【解析】选b。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使军功地主升官受爵的机会增多,也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在地主等级中,军功地主排在了第一位,而宗室地主则排在了第二位,同时该政策也刺激了军民立战功的心理,增强了秦军战斗力。军功爵制是从政治、上层建筑角度的改革,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新兴经济基础发展后的应对措施。所以的说法颠倒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不正确。答案为b。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本题的关键词是“最根本”“最直接”。商鞅变法是顺应经济基础变化后的进步的变革,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改革能否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关键是看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否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相适应。所以说,商鞅变法的最根本措施体现在“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要求推翻奴隶主专制,主张建立地主阶级专制。为达到这一目的,商鞅变法势必对旧贵族进行打击,他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所以选d。【规律方法】巧用优选法,做好最佳选择题(1)题型特点: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2)解题思路: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材料描述的是“薄恩礼,好生分”,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友好现象。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d项措施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答案为d。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迁移能力。人头税是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制固定化,是为了保证小农经济的稳定。从国家发展角度考虑这项措施,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是其主要目的。所以答案为b。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分析战国的社会形势,赵国所处的战略地位;第(2)题分析商鞅变法的全面性和彻底性,有利于实现社会转型,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赵武灵王改革仅在军事方面。答案:(1)战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弱肉强食。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边境存在严重的危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成为军事强国。(2)商鞅变法注重对社会全面的变革,承认土地私有制,消除贵族的固有特权,重用贤能,鼓励耕战,从根本上使秦国走上强盛,是标本兼治,造就秦国最终横扫六国的必然之势。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仅局限于军事,它没有政治、经济措施与之配套进行,只是治标,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充其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12.【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中“小过不生乱不生也”可知韩非子持赞扬态度。第(2)题特点由材料二中“与什伍制度相结合”来回答。直接目的应从商鞅欲强化统治与管理民众方面考虑。第(3)题由材料三中“于国有害的寄生虫”可知“六虱”与商鞅变法的主观目的相悖,实质从其加强思想统治方面考虑。第(4)题从秦国以后的阶级矛盾激化及秦朝短命而亡方面回答其消极影响。答案:(1)赞扬态度。(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别能力,考查两次改革的内容。第(1)题对比材料一、二内容,找出异同点。要注意雅典改革扩大民主的基础,而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第(2)题从两次改革背景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