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生物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生物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生物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生物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训练(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森林中的一棵死亡倒下的树及在其上生活的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和鼠等,它们共同组成了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食物链 d生态系统2农田生态系统属于 ( )a草原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c生产者和分解者 d阳光、生产者和分解者4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群落中化学能的是 ( )a蚯蚓 b小麦 c硝化细菌 d酵母菌5能加快物质循环、并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空气6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们能够 ( )a吸收代谢废物并释放氧气 b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c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d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8完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 无机环境9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很多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 )a蝗虫 b蚯蚓 c蜘蛛 d蛇10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 d生产者1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280024002000160012008004000有机物总量(g)甲 乙 丙 丁1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13右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请回答:(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 。(3)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a水鸟 b水绵 c水藻 d腐生细菌、真菌(4)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 ,水藻数目 ,淡水虾数目 。能力提升14在阳光明媚的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 b c d1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 b生产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费者 d消费者、分解者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17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dhefgb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 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 会发生明显变化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郊游的机会,对当地某一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水稻田中有稗草等杂草和蝗虫等动物。蝗虫、田鼠以水稻、稗草为食,蛙以蝗虫为食,蛇既吃田鼠也吃蛙。分析回答:(1)请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补充完整。(2)蛇在此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3能利用数学方法对他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发展要求尝试进行分析和处理数据。基础训练(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 )a进入这个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c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d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全部太阳能2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c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d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3下表为一个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含能量种群甲乙丙丁能量(kj)2.81091.31089.11072.9106下面符合这四个种群所构成的营养结构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乙 乙c甲 丙d甲 丁 丁 丙(二)能量流动的特点4以下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5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的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的和最少的生物依次是 ( )a猫头鹰和食虫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6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a约 ( ) a100kg b44.5kg c25kg d15kgabc7右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食物链中,与金字塔相符合的是 ( ) 草 大树 昆虫 兔 鸟 狼a b c d8下列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能量从一个营养级输入下一个营养级是伴随着有机物的转移进行的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可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a b c d9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解者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b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为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10某个沼泽以网茅属植物和藻类为其主要的自养生物,下图是这个沼泽每年每平方米能量流动的数据(单位:kj)。如下的数据支持下面说法中的 ( )阳光2514000网茅属植物144898呼吸损失117299藻类7542呼吸损失754a 网茅属植物大约固定了入射到那里的太阳能的2%b 网茅属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为每年每平方米144898 kjc 藻类在将光合作用的产物转化为自身物质方面比网茅属植物效率更高d 大约40%的太阳入射能量被反射了11科学家对某水库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出下图所示的数据单位:j/(cm2a)。请据图回答:(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j/(cm2a)。(2)由上图分析可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3)草食鱼类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同化能量的 。三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2农民拔除稻田中的稗草;清除食肉的“黑鱼”,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 )a保持生态平衡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d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13若使农业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发展,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人类决定种养生物的种类 b由人类进行播种、施肥c经常进行锄草、松土、治虫等田间管理 d延长食物链,提高能量传递效率14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作物家畜食用菌蚯蚓太阳辐射排泄物、杂屑(肥料)产品输出产品输出产品输出籽实秸杆(饲料)粪屑杂屑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b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能力提升15澳洲草原广阔,天然牧草十分丰富, 1925年从印度和马来西亚引入当地没有的牛等家畜,几年后,千万头牛的粪便覆盖了草场,牧草大量枯死,后来从亚洲引进专以牛粪为食的蜣螂,又使澳洲草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据测定若牛吃100kg牧草,就能使体重增加10kg,若按这种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则从牛体内流入蜣螂体内的能量传递效率,以及牛的同化量转变为蜣螂的同化量分别为 ( )a0kg,1kgb10%,1kgc10%,2kgd0kg,0kg16如果一只老虎的食物有1/2来自初级消费者,1/2来自次级消费者,假如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老虎每增加2kg的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500kg b1100kgc1750kg d1250kg17如下图所示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和结果。ae表示生物成分按营养功能的归类群体。pg表示总同化量,pn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请分析回答:(表中gp换成pg,np换成pn,单位换成kj/((m2)(1)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2)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有_未被消费者同化。(3)该生态系统中没有更高营养级的原因是_(填字母)的pn不足以维持更高营养级的存在。人直接以植物为食,供养的人口更多,从能量流动的特点看,是因为:_。18下左图是某农场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图示可否称为生态农业_,判断的依据是_ _。(2)若要充分利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就要改进该系统,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_ _ _。(3)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 _,该系统的_ _稳定性较低。(4)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 _。(5)若人也是该系统的一员,请在上右图中用箭头标出能量流动的过程。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概述完全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能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能针对问题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并重视实验中各阶段的反思和总结,初步具备独立或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3. 体验物质循环的存在。发展要求1.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基础训练(一)碳循环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 ( ) a单向的 b逐级递减的 c往复循环的 d快速运动的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a碳酸 b碳酸盐 c二氧化碳 d碳水化合物3在局部地区的暴雨会使提供特定生态系统的氮、磷、钙的量受到限制,而提供给该系统的碳量很少出现这一问题,其原因是 ( )a生物体不需要多少碳 b植物用阳光和水分就能制造自身的碳c植物能很好地吸收土壤中的碳 d氮、磷、钙来自土壤,碳主要来自空气4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 ( )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c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d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6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 ( )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 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 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 7.解决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co2的植物 b进行人工降雨c控制co2的排放 d减少氟里昂制品的使用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图中 (填图中字母)所表示的 作用来实现的。(2)图中a、b、c过程都是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到大气中的过程,实质上都是表示生物的 作用。(3)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进行a过程的生物属于 。(4)“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图中字母)过程加剧所导致的。(5)1997联合国签署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 的特点。(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 ( )无机环境 生产者 无机环境 生产者a b 消费者 分解者 分解者 消费者 无机环境 生产者 无机环境 生产者c d 分解者 消费者 消费者 分解者10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1)碳元素除了以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外,还能以什么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2)在该生态系统中,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是用做沼气发酵或培养食用菌,而不是采用焚烧的方法。请你谈谈这样做有哪些意义? 。能力提升1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 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是自养生物 c代表光合作用,代表呼吸作用 d4中包含了大气中的co2库12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的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的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剌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大气土壤中的生物植物动物bagdcef13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右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夏季,ab+c+e b秋季,e+fc+f14完成下面有关能量流动与碳循环关系的概念图。(图中3处呼吸后面加上作用) 15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6)(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 的重要作用是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kj(cm2a)。(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 的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 和 。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 散失,同时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 ,因此能量流动具 有 的特点。(4)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 和co2等物质的流动过程。图中d是 ,通过它们的 和 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动中的重要作用是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要求基础训练(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利用的信息是(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c生物信息d行为信息2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这种信息属于 ( )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3.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4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 ()a雌蛾分泌性激素 b工蜂跳“8”字舞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5下列几项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是 (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c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6孔雀开屏主要是 ()a雄鸟向雌鸟展示美丽的羽毛,引诱雌鸟 b雌鸟向雄鸟展示美丽的羽毛,引诱雄鸟c孔雀发怒的时候 d孔雀发现敌害的时候7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适当时期(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 b适当提高温度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d适当多浇水8下列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仍可正常生存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9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10.下列不属于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措施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b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害虫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d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能力提升11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萤火虫发荧光c雄鸟的“求偶炫耀” d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12.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13下表是交替地暴露在红光和远红光下莴苣种子的萌发率(26下,连续1min的红光和4min的远红光照射,r红光,fr远红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光处理萌发率%光 处 理萌发率%r70rfrrfr6rfr6rfrrfrr76rfrr74rfrrfrrfr6a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b相同方式的光照处理时间越长,莴苣种子的萌发率越高c莴苣种子萌发率的高低以最后一次曝光的光波长为准d光是莴苣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远红光下萌发率高,红光下萌发率低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把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d有些金丝桃属植物,能分泌一种引起光敏性和刺激皮肤的化合物海棠素,使误食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这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5昆虫之间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公里外面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某昆虫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实验2: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实验3: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掉,再将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实验4: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这是由于昆虫具有 性。(2)实验1与实验2比较说明 。(3)实验2实验3比较说明 。(4)实验4汽油的作用是 ,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 。(5)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做法: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2.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发展要求基础训练(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下述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 )a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b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温室效应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2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a昆虫的繁殖能力较小 b食物的限制c天敌的捕食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 d抗干扰能力4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阔叶林 d北极苔原5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 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 d人造马尾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d生态系统的成分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较高(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下列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c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对群落演替进行限制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长期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如果长期输出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你认为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因素是 ( )a长期低温 b连续阴雨 c植被破坏 d品种退化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 b c d能力提升10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 )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营养结构越复杂 营养结构越简单 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恢复力稳定性越强abcd11在一片动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下列各项中与之不符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基本不变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12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政府部门针对水土保持提出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生态学依据是 ( )a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 b森林能维持碳氧平衡,涵养水源c草原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 d湖泊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13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有两种生物之间具有竞争关系,下列关于这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而遭到淘汰b两种生物和平相处,都得到保存c两种生物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d两种生物各自的种群数量相等并且相对稳定14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以下问题:(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 ,原因是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 ,原因是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