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doc_第1页
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doc_第2页
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doc_第3页
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doc_第4页
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扬中市第二中学 徐亚鸣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被历代所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不仅对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意义重大,而且对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结合所教学科特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制定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是感知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寓传统美德于语文教学中,既不能象政治课通过理论的讲解直接向学生灌输;也不同于历史课通过社会演变的描述向学生展示。它必须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学的讲解和文学形象的再现、剖析,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联想,在独特的艺术享受中微熏渐染,使学生受到教育。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统筹安排,有侧重地选择德育内容和手段,找出德育内容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思想的最佳结合点,内化提炼,谙熟于心,对整册书乃至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要点进行总体设计,制定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实施计划,力求连点成线,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思想教育体系。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注意恰当,因为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实际制定高深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二、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李岚清同志说过:“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语文是人文学科,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荟萃了古今文章的精华,中华民族几千年孕育的传统美德几乎都在中学教材中得到了清晰、集中的体现。著名教育家于漪先生说得好:人文学科舍弃了人文,就舍弃了语文的灵魂。人文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用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去哺育我们的后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德素材,寓传统美德教育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教材中的传统美德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思想被誉为最崇高的美德,千古流芳;爱国英雄的人格魅力总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辉”。这一美德的具体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信条,其深刻的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教材中这类素材不胜枚举。如:爱国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左光斗忠心报国不屈于奸佞;史可法身先士卒,以身殉国,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鉴湖女侠”秋瑾“粉身碎国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黄花冈七十二烈士“惊天地、泣鬼神”;刘和珍“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他们的凛然正气来源于他们炽热的爱国之心。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构成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最直观的材料,对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自强不息,拼搏进取中华民族素有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传统意识,它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艰难困苦,玉汝以成”,是我国人民的经验之谈。教材中不乏前人自强不息之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著史记;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之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这些无一不展示了我们民族脊梁的铮铮铁骨,正是凭着这种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的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3、克已奉公,无私奉献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已奉公”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价值坐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国而忘家,兴修水利;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谭嗣同以死醒天下;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纳天地于胸怀之间。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者数不胜数,光耀千秋。他们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4、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中华民族向来以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有创造力而著称于世,以“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作为座右铭。教材中这方面的箴言和事例很多,如“礼与其奢,宁俭”(论语),“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司马光身居高位不忘告诫子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剑难”、要“以俭之名”等等。我们的祖辈依靠这种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华夏文明,发明家、科学家祖冲之、张衡、黄道婆等人身上所折射出的正是我们民族吃苦耐劳、不断求索的智慧之光。语文教材里的寓含的传统美德还有许多,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奋读书,立志成才;修身养性,注重慎独;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极好资料。三、以情感人,微熏渐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情以入文”(刘勰文心雕龙),课文是情动辞发的产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发掘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运用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的巨大感染力,辅之以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与课文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造成强烈的情感效应,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传统美德的渗透性,而且增强了感染力。如:蔺相如的怒发冲冠,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谭嗣同的率直迂阔,林觉民的儿女情长、刘和珍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柔石的台州式的“硬气”和“迂”所有这些,都能通过老师生动活泼的语言的描绘再现其境,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从而超越时空产生一种鲜活感、亲切感,唤起审美的愉悦,从中悟出真谛,进而受到他们高尚情操的陶冶。有的课文抒情性极强的也可以通过表情朗读来感染学生,如风景谈一文,茅盾在描绘了“风景”之后,有些抒情兼议论的画龙点睛的语句,这些语句必须通过富有表情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悟出作者所颂扬的具有民族精神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那种崇高的心灵美。这些语句是有意境、有氛围的,饱含深情能朗读出语言的色彩美来,也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愉悦与激昂,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投入、情感的撞击,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情贵于真,而真挚的道德感情来源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充沛、真挚的情感,就得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通过“自我塑造”,方能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应该注意延伸到课外去,使学生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付之于行动,在自己的听、说、读、写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平时的语文活动中自觉进行传统美德的自我教育。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作文和语文课外活动,使传统美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和延伸。例如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布置学生围绕蔺相如的克已奉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与廉颇的知错就改等美德,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使学生思想产生质的飞跃。其它如举行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举行专题讲座,以及辩论等等课外活动,无不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形式,这样既有“面”上的渗透,又有“点”上的深化,学生徜徉于良好的思想教育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逐步完成培养良好道德意识,促进良好道德行动,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自我完善的良好机制。五、正确认识和区别精华与糟粕课文中的传统美德素材,所表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在社会洪流波涛中展现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和高尚行为,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总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带有历史的局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析其精华与糟粕。例如,梅花岭记、荆轲刺秦王、屈原列传等课文,以及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的爱国诗篇中所反映的忠君爱国思想,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似带有一些“愚忠”成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在封建社会“忠君”与“爱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明白我们不能以今人的思维方式去苛求古人,虽然这些人的言行以及诗文中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本质是健康向上的,他们把忠君与爱国看作一体,并以此作为自己义不容 辞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言行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这正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 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是传统美德,是带有民族性的有生命力的对民族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美好的伦理道德,至于旧道德中的一些如“三从四德”“逆来顺受”“上尊下卑”“万事莫为先”等明显带有封建性质的道德观念早已为时代的洪流所荡涤,而成为糟粕,对此我们应教育学生坚决予以摒弃和批判,不能给它们以任何滋生的土壤,以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中华民族经千年风雨, 仍青春不衰,雄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