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1)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是( ) A阶级斗争理论 B社会主义学说 C辩证法理论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实物 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的心理 C劳动 D语言 5、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 D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6、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A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 D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 7、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 A 具有反映特点 B 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C具有各种感觉 D具有心理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社会实践 B认识世界 C 发挥主观能动性 D 尊重客观规律 10、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 )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片面性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1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D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12、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是( ) A 世界是否变化发展的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E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要缺陷是( ) A直观性 B机械性 C形而上学性 D不彻底性 E绝对性 3、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 A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B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4、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力对事物的否定 C事物发展的环节 D事物联系的环节 E既肯定又否定 5、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人脑的机能 D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E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反映特性 6、在下列各项中,哪些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A实事求是 B提纲挈领 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D牵牛要牵牛鼻子 E眉毛胡子一把抓 7、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A量变就是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E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8、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A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三、判断分析题 1、世界观就是哲学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3、否定就是彻底消灭旧事物 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2)一、单项选择题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是() A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这种观点是( ) A形而上学 B不可知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B真理发展中的高低阶段 C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D 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的真理 4、唯物史观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 ) A无产阶级 B体力劳动者 C居民中的先进分子 D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 5、国家属于(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阶级和国家的关系问题 7、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阶级斗争 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A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9、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政党 B国家政权 C法律 D哲学 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1、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上层建筑 C阶级斗争 D 国家政权 E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 A 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他们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他们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D他们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 3、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艺术 D宗教和哲学 E自然科学 4、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5、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性质和地位问题属于() A国体问题 B政体问题 C行政问题 D法律问题三、判断分析题 产品的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简答题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五、论述题 1、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一 简答 1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下定义2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 劳动力价值包括哪些内容4 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 5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那两方面6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哪些内容(同3) 8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9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和理论意义10为什么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它们的关键。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11简述价值形成的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区别 1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和区别 13对立统一(同10) 14唯心史观的缺陷 它仅仅参考了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用思想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形成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它只看到少数人的活动,即英雄人物,帝王将相活动的历史作用,而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作用。 15简述产业资本运动必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16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的设想 17简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18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同2) 19垄断产生的原因 20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同4) 21简述真理价值的辨证关系(同17) 2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6)23产业资本运动必备的两个基本前提(同15)24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与区别(同197) 二辨析 1.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量变 错。要正确把握部分质变就应当把它同单纯的量变和根本质变区别开来。一方面,发生于总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就某些属性或部分来说,它毕竟是质的变化,不能等同于量变,但是部分质变也必须以量的积累作为准备,而不是凭空的偶然的发生的。另一方面,部分质变也不等于根本质变,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角度上为部分质变的东西,在另一场和另一角度上则成为根本质变的东西。它们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当然,就某一确定的根本的全局的性质来看,它们的量变过程和质变过程,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毕竟是有确定界限的。 2. 马克思说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在内,因此科学是生产力的实体性和独立要素 错误。科学是生产力,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本身不是直接实现的生产力,而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的潜在生产力。当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各个要素中的时候,它才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其途径是:通过技术发明,物化为劳动资料;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劳动者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水平。科学本身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因而不是生产力的独立,实体要素,只是生产力的非独立,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 3. 价值具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 错。命题混淆了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概念的不同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它反映的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说,直接对人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都不构成社会的物质财富,只有经过人的劳动才能构成社会物质财富。由此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战友关系,就人与人的关系来说,就是对劳动的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是对价值的关系。因此只要承认一切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就必须承认体现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商品价值,其唯一源泉是人的劳动。 4.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而然走向垄断 正确。生产集中是指社会各部门的生产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里,他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日益扩大。因为1企业规模大,数目少,容易达成协议;2势均力敌的大企业激烈竞争,为避免遭受重大损失或两败俱伤也会趋向妥协和联合,形成对这个部门生产和市场的控制。所以命题正确。 5.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正确。物质是运动的担当着,是一切运动变化得以进行的基础。一方面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所谓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最终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存在的方式;另一方面,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否则是唯心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6. 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经济决定论 错误。唯物史观既反对历史唯心论,又反对经济决定论,它对人类历史起点。基础和动因的解释,即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经季度额定论是一种机械军定论,认为经济因素是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唯一因素,全部历史不过是经济自发发挥作用的经济史,因而陷入宿命论的泥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一部整体性实践史,生产法实施全部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力量,制约着整个社会活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是人们的政治,文化等实践活动所造成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都是下一代人实践活动所赖以进行的具有客观性质的既得前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实践或思想文化活动,都有可能成为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7.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错。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产品的能力或效率,指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高尚品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反向运动。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多,但劳动生产率无论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总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以上关系是对生产同种商品的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而言。若就同一部门不同生产者而言,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其单位商品所含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然劳动时间,由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而在同样时间内,其创造的价值更多,反之则相反。 8. 垄断资本能够规定垄断价格,因此价值规律不起作用 错。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一种市场价格。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垄断价格有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前者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商品价值或者低于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后者是垄断组织在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低于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价格通常有一个部门中最大的垄断企业率先定价,其他企业随之定价,以规定商品价格。垄断价格得出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1垄断价格的规定不能完全脱离商品价值,垄断价格的基础仍然是价值。2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不能增加或减少商品价值总额。3 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9. 因果关系具有客观与普遍性 正确。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指它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头脑中的因果观念无非是对客观因果联系的反应。2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它们也都会引起一定的结果。3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因果规律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坚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是科学认识世界和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前提。 10. 全部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正确。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生活本质的科学论断。因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低,实践创造了社会和自然的全部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是人类全部生活建立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生活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说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借死了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11. 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正确。1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延迟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2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的所有者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两者之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所以此观点正确。 12. 资本有机构成就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错。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和价值两方面来看,从价值形式看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比率叫做价值构成;从物质内容看,则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对比关系,这种对比关系由技术水平决定,叫做技术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叫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1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唯物主义反映论 片面。虽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但没有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时间为基础,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消极的,一次完成的,是直接被动的反映论。 14. 社会意识形式就是该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错。社会意识形式是以相对稳定性是自觉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特点的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根据其对经济基础关系的布头可以分为两类:1属于意识形态范围,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有一定的阶级性。2属非意识形态范围,不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反映,自身又没有阶级性。只有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且又在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才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而该社会内未被消灭的旧残余意识形态,与反映该社会内孕育的新生产关系萌芽的意识形态,均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5. 商品的二因素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错。应该是商品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重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物品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并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商品价值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因而可以互相比较。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中包含劳动二重性的反映。有特定形式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并不意味着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16. 加快资本周转可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表明流通过程也可产生剩余价值 措。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生于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为资本周转加快意味着资本周转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因而能产生和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并不表示流通中可以产生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周转的过程本身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再生产过程中产生,在流通过程中实现,所以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的生产离不开流通。 17. 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 错。两点论是指在考察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也要研究次要矛盾,在考察同一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主要方面,也要研究矛盾次要方面。它要求全面性。重点论是指在考察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两点论和重点论在考察事物是角度不懂,要求不一,是对立统一的。因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过程。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主要矛盾及茅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影响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过程。因此两点论不是均衡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种内在的包含重点论。辩证法的重点论也不是一点论,而是同时承认非重点的存在,重点论中内在的包含两点论。 18.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性 错误。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主要缺陷是指看到人类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只看到少数人活动的历史作用,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不懂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19.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违背了价值规律 错。支配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起最主要作用的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价值规律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当商品价格与静止不一致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因为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价格波动幅度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总体看,同一商品价格的上涨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所以一定时期内在总体上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在此,价格波动会反作用于供求,从而使供求趋向平衡,价格和价值趋向一致。价格水平变动与商品供求关系紧密相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正是通过这个形势才使商品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进行交换成为现实。20.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正确。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再生产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销售出去,使预付不变资产和可变资产价值得到补偿并获得剩余价值,否则下个生产过程无从谈起。2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即上个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相应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补充。如果实物上得不到替换,再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 21. 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理论就是绝对的 片面。首先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理论,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内容,因而具有对队形,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理论并非终极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有一定适用范围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检验真理的事件本身在其广度和深度上也有局限性,有待于扩展和深化,因此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理论同样具有相对性。 22.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虽然历史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思想本身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使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 23. 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则是个别企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差额。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又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错在颠倒了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 2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正确。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不是说生产的社会财富已经超过了社会的实际需求,而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来说,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了;相对于资本按一定比例增值的需要来说,生产资料和其他商品生产过剩了。而这些过剩商品就无法实现其价值和剩余价值,最终导致社会资本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于是爆发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纷繁复杂的众多现象中,最近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三.论述 1. 试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党为什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 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运动是绝对的,因为整个物质的世界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它有两种基本状态,第一是机械运动意义上的静止性;第二是事物的质态所具有的暂时的稳定性。两者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承认相对静止对于认识事物,发展事物,度量事物的运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就是要把改革和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硬道理,是绝对的,我们应当大胆改革,去除社会弊端,否则就没有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发展又离不开稳定的局势,只有保持稳定的局势,才能巩固改革成果,稳定是为了推进改革,没有稳定就搞不清改革是什么,怎样改革。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保持社会稳定,尤其是党的方针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是极其重要的,不能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当然在执行政策时,又要注意变化,使之符合新形势的要求 2. 试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概念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会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新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增殖。其区分的依据是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业。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使马克思的重要贡献,具有重要意义。1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这种区分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成都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矛盾体系中占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用的矛盾,其他则属于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大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为解决其它各种社会矛盾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在集中精力装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4. 试述产业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原理对我国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1产业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势,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出发点的整个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进行的条件是:产本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实践上的继起。产业资本只有处在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中才能源源不断带来剩余价值2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周转速度即资本运动速度要受到生产实践和流通时间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比重的制约。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要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总额加以平均。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周转加快有利于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可以更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3意义:1指导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行的规律性。资本循环的核心问题是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和在时间上连续继起。这一点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是完全适用的。社会主义企业也必须将全部资金按比例的分为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个部分,并保证其并存性和继起性。这样才能使产供销三者相互衔接,保持平很,使资金循环顺利进行。这是社会主义资金运行的规律。2指导我们认识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和途径。资本周转的核心问题是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能够节约预付资本量,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企业也只有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才能节约预付资金,并带来更多的盈利,同样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必须努力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必须使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保持适当比例。 5.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的唯一本原就是物质,物质是把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统一起来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这一原理必然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式。 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时,必须立足于客观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与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从本本和主观想象出发。 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跟随客观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脱离客观实际,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错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它,这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去研究寻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6. 为什么说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仍是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 无论自动化生产体系或机器人如何先进,他们终究是生产资料,如果没人去操纵或控制它仍是一堆死物,不能实现任何生产目的。其价值不仅不会增殖,还会因自然损耗而逐渐丧失。只有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劳动使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才能得到保存。但只能按原价转移,不会产生新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厂中,直接从事产品加工的工人人数在下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程序设计,产品设计等劳动的人数在增加,脑力劳动越来越多的替代了体力劳动,复杂劳动代替了简单劳动。而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简单劳动的若干倍。所以自动化条件下工人人数虽然减少了,剩余价值量反而增加的来源是复杂劳动的增加。 个别企业采用自动化生产体系时,该企业工人的劳动效率更高,可以为企业家创造超额剩余价值。如果自动化体系在该部门普及导致社会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所以得题。 7. 如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 劳动是建立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纽带。因为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人类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过程,它本身就是自然史的一部分。 2人作为高等动物,与整个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生态系统之中,人类社会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强有力因素。人类通过劳动作了很多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事,另一方面也作了许多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谐发展已日益突出。 要处理好这一问题,需要1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态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要片面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2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和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与道德性,协调好改造自然的行动和方向。3积极治理环境,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治理。4要反对两种错误观念,一种是盲目乐观的观点,只顾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贪婪的向大自然索取和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掷废物。另一种是非历史主义的消极悲观的观点,扼杀科技进步,停止发展生产,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势必导致历史大倒退。 8. 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他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价值量是无差别的一半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量的大小,而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劳动的复杂程度等不同,在同一时间所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每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则是需要专门训练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和知识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因此,在交换时,要把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表现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还与劳动生产率直接相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通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 试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说明我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促进社会进步;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发展的过程。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样具有两重性。因此,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1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发展,由此必然要求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由历史经验看,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进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80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漾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2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来看,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愚昧颓废低级庸俗的落后文化腐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当必须在文化领域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加强教育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文化,积极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3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党要代表先进文化就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 10. 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和本质 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资本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各个部门的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会获得不等量利润。于是资本家为争夺有力的投资场所或更高的利润率,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按各自资本量大小和平均利润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