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二数学精选题详析(六).doc_第1页
历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二数学精选题详析(六).doc_第2页
历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二数学精选题详析(六).doc_第3页
历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二数学精选题详析(六).doc_第4页
历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二数学精选题详析(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二数学精选题详析(六)题61 设直线都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椭圆+=的切线,且,、交于点P,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第十二届高二培训题第47题) 解 设直线=与椭圆+=相切,则二次方程+,即有两个相等实根,其判别式,解得 因此斜率为的椭圆的切线有两条:,与其中每条垂直的切线也各有两条:;另有与轴垂直的切线两条:,与其中每条垂直的切线又各有两条: 由、得=,式即+得即又点都适合方程故点P的轨迹方程为 评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用交轨法求轨迹方程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有两个:如何设两条动切线方程与如何消去参数当切线的斜率存在时,我们可设其方程为,此时出现两个参数与,由于此切线方程与椭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且只有一解,故由二次方程有等根的条件得(这与事实一致:斜率为的椭圆的切线应当有两条),从而切线方程为,那么与其垂直的椭圆的切线方程就是将此切线方程中的换成所得方程,即此时突破了第一关下面是否通过解方程组得交点轨迹的参数方程,然后再消参得所求轨迹方程呢?想象中就是非常繁琐的上面题解中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消参的灵活性,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然而,事情到此并未结束,以上所设切线方程是以切线有斜率为前提的,是否有不存在斜率的椭圆的切线呢?于是引来了分类讨论,当然,此时只要将几个点的坐标代入所求的方程,看是否适合即可 拓展 如果留心,我们会发现所求轨迹方程中的10正好是已知椭圆方程+=中的7与3的和那么,是否将椭圆方程改为,则所求轨迹方程就是了呢?经研究,果真如此于是我们得到 定理1 设直线、都是椭圆的切线,且,、交于点P,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证明设为椭圆的切线,由,得,由,得,所以,所以两垂直切线为, 另有四对:,式变为,式变为+得特殊四对垂线的交点坐标也都适合,故P点的轨迹方程为若将定理1中的椭圆改为双曲线,是否也有相类似的什么结论呢?为了证明定理2,先引进两个引理P(x0,y0)P1(x0,y1)yOx引理1 若双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存在,则|证明 对于两边取的导数知双曲线上任意一点P()处切线的斜率有|=|= ,又,代入得| 引理2 如果双曲线有,则不存在垂直切线证明 假设双曲线存在两条垂直切线,则这两条切线必然都存在斜率,斜率分别记为,由引理1知|,|,即11,矛盾,所以不存在垂直切线定理2 设直线都是双曲线的切线,且,交于点P,则点P的轨迹方程为证明 当一条切线的斜率不存在时,该切线必然经过双曲线实轴上的顶点,这时另一条垂直切线不存在已知是垂直切线,所以斜率必然都存在 ,设为双曲线的切线,则由 得,由引理1知|,所以,所以且由中,得,两条垂直切线为 ,变形为 +得,即为点P的轨迹方程将定理1、2中的椭圆、双曲线改为抛物线,我们又可以得到定理3 抛物线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切线的交点M的轨迹方程为证明 当其中一条切线过抛物线顶点时,另一条垂直的切线不存在,已知是垂直切线,所以斜率必然都存在,设是的切线,则,由 得,令得,故两条垂直的切线为 消去参数,得为点M的轨迹方程 将前面定理中的二次曲线改为圆,又得Oyx定理4 圆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切线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是.证明 如图,易知四边形APBO1为正方形,所以|PO1|=,所以点P的轨迹是以O1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其方程是比较定理1和定理4,我们不难知道圆是椭圆的特殊情形,当椭圆的长轴与短轴长相等时,椭圆变成了圆请运用上述定理完成下面的练习:1、设都是圆的切线,且,交于点P,求点P的轨迹与坐标轴在第一象限围成的面积2、设直线都是椭圆的切线,且,交于点P,求动点P到该椭圆的最近距离3、已知双曲线的一条切线,(1) 求的最小值;(2) 过点(1,1)是否有两条垂直的切线?(3) 当=1,时,求与垂直的双曲线的切线答案:1. 2. 3.(1)1 (2)不存在 (3)和题62 已知曲线C上任意一点到定点A(1,0)与定直线的距离之和等于5.对于给定的点,在曲线上恰有三对不同的点关于点对称,求的取值范围. (第十二届高二第二试第23题)解法1 令为曲线C上任意一点,由题意得.故曲线C的方程为,即曲线C由两段抛物线和拼接而成.设关于点的对称点为,则有,由于和都是关于轴对称的,所以,当时,点与同在上或同在上,只有唯一的情形:与.当点与分别在,(或,)上时,不妨设在上,在上,则 ,即 ,解得 .因为,, 所以.但当时,得,则,这时只有一对对称点分别在与上,故应当排除,因此当时,关于点对称的点对只有与,与是分别在,上的两点,于是为所求.yxNPQOSRTBM54解法2 设,由题意得,化简得为C的方程,其图象由两段抛物线拼接而成(如图).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时总有一对点位于同一段抛物线上且关于点B对称.若另有两对点关于点B对称,则每一对的两个点必分别位于两段抛物线上,故必存在曲线C的内接矩形PQRS,点B随着矩形形状的改变而在x轴上移动.设曲线C与x轴的右交点为M,则当Q、R趋近于M时,点B的横坐标趋近于.如图,设C的两抛物线交于点N、T,则当Q、R分别趋近于N、T时,点B的横坐标趋近于4.故为所求.评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有两步:一是求出曲线C的方程,二是求的取值范围.解法1分两类情形,用代数方法求出了的范围,较抽象、繁琐;而解法2则从图象出发,直观地分析出问题的结果,显得简单易懂.解题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常规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更要注意抓住具体问题的特点,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不断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题63 已知kR,关于x,y的方程y4+4y3+(2x+2kx-kx2)y2+8xy+(4kx2-2kx3)=0表示一组曲线,其中有一条是固定的抛物线,试讨论k值与曲线形状的关系.(第三届高二第二试第21题)解 因为当kR时,原方程表示的曲线组中有一条固定的抛物线,所以,不妨令k=0,先求出这条抛物线的方程:当k=0时,原方程化为y4+4y3+2xy2+8xy=0 ,即,得y=0,y=-4,. 所以固定的抛物线的方程即.以去除原方程的左边,得,于是原方程化为=0,即.当时,得.讨论k,可知:当k=-1时,表示一个圆;当k=4时,表示两条直线;当k0但时,表示双曲线;综上,可得下表:k值0或4-1大于0但不等于4小于0但不等于-1原方程对应的图形两条直线及抛物线圆和抛物线双曲线和抛物线椭圆和抛物线评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固定抛物线的方程.既然已知方程对任意实数k所表示的一组曲线中都有一固定抛物线,故可用赋值法求得,但赋值并不是盲目的,若取k=1(够特殊的了),则原方程就是,以此求抛物线的方程,还是很困难的.可见赋值也是很有讲究的.显然k=0时,原方程最为简单.因而也最易求出固定抛物线的方程.题64 已知点和直线,动点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之和为4.(1)求点的轨迹;(2)过A作倾斜角为的直线与交于,两点,设,求的解析式.(第十二届高二培训题第78题)解法1 (1)设动点,则,显然,解得.当时,;当时,.故是由两条抛物线相交围成的封闭曲线.(如图1)xyOABCDE图1(2)两条抛物线交于点,的斜率为,故当或时,直线与两条抛物线相交;当时,直线只与相交.前者可由交点坐标得,后者可由弦长公式得 .xyOABCDM图2PQN解法2 (1)设点的坐标为,则,化简后得的轨迹方程为及,故点的轨迹是两条抛物线相交围成的封闭曲线. (2)画出点的轨迹,不难知道它是两条抛物线组(如图2),两条抛物线交于点,的斜率为. 当时,直线只与抛物线相交,利用弦长公式求得; 当时,分别过点、作轴、轴的平行线交于点,过作的垂线,垂足为,由题设条件知,而,所以,因为,所以.当时,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只须把代入上式,得.综上所述, .解法3 (1)与解法2相同.(2)当时,同解法2.xyOABCDMPQN当时,点是这两条抛物线的公共焦点,分别是这两条抛物线的准线方程,过点,作它们各自抛物线准线的垂线,垂足为、.由抛物线的定义知,而,所以,,同理可得,故.当时,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只须把代入上式,得.综上所述,.评析 第(1)小题求动点的轨迹,这是解析几何中研究的两大主要问题之一,不过,本题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于第(2)小题求,解法1运用了方程思想;解法2把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解决,大大减少了运算量;而解法 3则意识到点是两抛物线的公共焦点,运用抛物线的定义解题,更加直截了当.解法2、3都很巧妙.拓展 由本赛题答案可知轨迹为抛物线,为焦点,为焦点弦长.焦点弦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几何量,将其推广,可得定理 PQ是过圆锥曲线焦点F的弦,若PQ的倾斜角为,则.证明 由极径的几何意义及题设,可知,即 . 式用处较广,请看两例:例1 是经过双曲线右焦点的弦,若,则这样的可作多少条?(97年高中联赛)解 因为,所以,由已知及式,得,解得.因为,所以有三个不同值,所以这样的弦可作3条.例2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过作倾斜角为的弦,求的面积.(98年河北重庆高中竞赛).解 因为,所以,.将它们代入式,解得.又知直线AB的方程为,它到点的距离,所以.题65 已知定点M(-3,0),P和Q分别是y轴及x轴上的动点,且使MPPQ,点N在直线PQ上,分有向线段的比为.(1) 求动点N的轨迹C的方程;(2) 过点T(-1,0)作直线与轨迹C交于两点A,B,问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ABD为等边三角形;若存在,求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十五届高二培训题第80题)解 (1)设点N的坐标为(x,y)及点P(0,y), 点Q(x,0)(x0).由已知,得x=3x,y=-2y,即,由MPPQ,得,故即为所求点N的轨迹C.xyOABNDPQMT(2)设:y=k(x+1)(k0),代入,得k2x2+2(k2-2)x+k2=0,由=2(k2-2)2-4k2k2=-16k2+160,得|k|0,即|k|1.因为求得的(-1,1),故满足题设的点D存在,否则,是不存在的.题66 已知异面直线a与b所成角为,P为空间一点,过点P作直线l使l和a,b所成角相等,此等角记为,则直线l的条数构成的集合为 .(第十五届高二培训题第38题)解 当时,若,则l只有1条;当时,若,则l有2条;当时,若,则l有3条;当时,若,则l有4条;故所求的集合为.评析 异面直线a,b所成角为,则,和a,b成等角,这里的、都不确定,因而有无数种情形,比如等等.显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情形一一加以讨论因此,如何选择一些特殊情形来代表一般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直线l的条数只能是自然数故我们只需看l的条数有无可能是并且当我们确定时有3条后就不必再考虑l有3条的其他情形了是异面直线,在上任取一点,过作,因为l与成等角,所以l与也成等角当l不过点时,过点作ll,因为l与成等角,所以l与也成等角至此,问题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角为,过的交点且与成等角的直线l有几条?此时,问题已变得简单多了拓展将题中异面直线改为任意两直线,将的范围扩大为,我们有下面的结论已知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为,过空间任意一点P且与成等角的直线为l1. 若,则(1) 当时, l只有一条(2) 当时,l有无数条2.若,则(1)当时, l不存在(2)当或时, l只有1条(3)当或时, l只有2条(4)当时, l有3条(5)当时, l有4条如果将直线改为平面与平面,我们又有下面的结论2 已知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为,过空间任意一点P且与平面成等角的直线为l1.若,则(1)当时, l只有一条(2)当时,l有无数条2.若,则(1)当时, l不存在(2)当或且时, l只有1条(3)当且,或时, l有2条(4)当且时, l有3条(5)当时, l有4条练习1 已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P为空间一点,则过点P且与所成角为下列各角的直线l分别有多少条?(1) ;(2) ;(3) ;(4) ;(5) ;(6) .2 已知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为,P为空间任意一点,则过点P且与所成角为下列各角的直线l分别有多少条? (1) ;(2) ;(3) ;(4) ;(5) ;(6) ;(7) . 答案 1.(1) 不存在,(2) 1条,(3) 2条,(4) 3条,(5) 4条,(6) 1条;2.(1)1条 ;(2) 4条;(3) 3条;(4) 2条;(5) 1条;(6)不存在;(7)不存在.题67 空间给定不共面的四个点,其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都不相同,考虑具有如下性质的平面:中有三个点到的距离相同,另一个点到的距离是前三个点到的距离的2倍,这样的平面的个数是 ( )A、15 B、23 C、26 D、32(第三届高一第二试第6题)解 分三种情形:四点在的同侧,平面可与图1ABEDCFK中的任一个平面平行,譬如当面时,与面的距离等于与面的距离.这种情况下有4个平面.中有3个点在的一侧,第4个点在的另一侧.这时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与面平行,且与的距离是与面距离的2倍.这时有4个平面;另一种情形如图1所示,图中分别是的中点,是的三等分点中靠近的分点,在图1的情形中,到平面(即平面)的距离是到平面距离的一半.因为可以是的中点连线,又可以是的中点连线,所以这种情形下的平面有个.四点中,两侧各有两点(如图2),图中的分别是的中点,分别是的三等分点中靠近的分点.容易看出:点到平面(平面)的距离是到该平面距离的2倍.就与分别位于两侧的情形来看,就有离远,离远,离远,离远这四种情况.又因异面,这样的异面直线共有3对,因此平面有个.图2DABECFMN综上分析,平面有4+4+12+12=32个.故选.评析 此题源于一道常见题:“与四面体四个顶点距离相等的平面有 个”.不过比常见问题要复杂得多.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把所有的情形适当分类,既不能遗漏,又不能重复.解题时稍不注意就会将图1所示的第类情形中的第二种情形遗漏掉.对于第类情形,往往又容易疏忽,而导致不乘以3,误以为平面只有4个.用排列组合知识解此题:第类情形,有个;第类情形中的第一种情形,有个,第二种情形,有个;第类情形,有个.故所求平面有=4+4+12+12=32个.题68 O为空间一点,射线OA、OB、OC交于点O,AOB=BOC=,COA=,则二面角A-OB-C的平面角的余弦函数值是_. (第五届高一第一试第15题)OACBDEF解 如图,在射线OB上取点D,过D作DEOB交OA于E,作DFOB交OC于F,连结EF,则EDF就是二面角A-OB-C的平面角.设OD=,DOC=DOE=,DE=DF=,OE=OF=.EOF=EF=在DEF中,由余弦定理得= = 为所求.评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如何作出二面角A-OB-C的平面角;二是如何求平面角的余弦值.上述解法运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作出了二面角A-OB-C的平面角后通过解三角形求出了平面角的余弦值.这是求二面角的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求二面角的大小通常要经历作、证、算三个阶段.拓展 将此题条件一般化,可得下面的OACBDEF推广 O为空间一点,射线OA、OB、OC交于点O,若AOB=,BOC=,AOC=,二面角A-OB-C的大小为,则证明 如图,在OB上取点D,使OD=,以点D为垂足作交OA于点E,交OC于F,连结EF,则就是二面角A-OB-C的平面角,即=.在中,DE=,OE=.在中, DF=, OF=.在中,由余弦定理,得=.令推广中的,得就是本赛题的答案.再看一个应用该推广解题的例子.例 在正方形ABCD中,M、N分别是AD、BC的中点,沿MN把这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以MN为棱的二面角A-MN-C,使折后的锐角的正弦值是0.6,这时二面角A-MN-C的平面角是 ( )A、 B、 C、 D、 (第五届高一第二试第3题)ABCDNM解 设二面角A-MN-C的大小为,正方形的边长为,在与中,由推广得 ,.故选A.题69 在四面体ABCD中,面BAC、CAD、DAB都是以A为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腰长为.过D作截面DEF交面ABC于EF,若EFBC,且将四面体的体积二等分,则面DEF与面BCD的夹角等于.(第十三届高二第二试第19题)FACBQDEPl解 如图,取EF,BC的中点P,Q,连结AQ,则P在AQ上.连结DP,DQ.在面BCD内过D作直线BC,因为EFBC,所以EF,所以为面DEF与面BCD的交线,由已知,易得DQBC,DPEF,所以DQ,DP,所以就是面DEF与面BCD的夹角.由,可知.于是,又易求得,所以.易证DAAQ,所以在中,在中,.所以,所以为所求.评析 这实际是一道求“无棱”二面角的大小问题,关键是找到或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要作出,就必须知道棱,因此,一般应通过分析,先确定并作出二面角的棱,然后再找出或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由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两边都与棱垂直,而DQBC,在面BCD内过D作直线BC,然后证明就是两平面的交线.进而证明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这就突破了难点.关于求的大小 ,也可在中先求出三边后再由余弦定理求得,不过,没有上述解法简单.下面介绍二面角的另一简单求法:定理 如图,在平面内的射线是,平面ABC与平面所成锐二面角为,则.ACBDC证明 作于,连结,因为是在平面内的射影,所以由三垂线定理得,所以就是平面与平面所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