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精选10篇及点评.doc_第1页
论说文精选10篇及点评.doc_第2页
论说文精选10篇及点评.doc_第3页
论说文精选10篇及点评.doc_第4页
论说文精选10篇及点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5论说文精选10篇及点评(一) hzmba (编辑:admin) 论说文写作大纲 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语言规范、连贯、得体; 字体端正,文面整洁; 鼓励发挥创造性。论说文点评 例1 融“危难”以铸“新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不期而至的天灾往往也是一种考验,一次锻造。“生于忧患”两千年前的先贤这样告诉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次危难也是一次切除痼疾正本清源的机遇。如果没有这场天灾,我们不知道我们城市的危机处理第系统何其脆弱,不知道我们一些官员对于民生麻木到何等程度,不知道百姓对于“公开与透明”有着怎样的渴望,更不知道多年“安乐”之后,很多人对于危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孱弱至此。同样,没有这场危难,我们也难以测度潜埋于民族深处的向心力原来竟如此巨大,难以切身感受我们拥有一个怎样可敬可佩的领导集权,难以体会白衣战士经年的无私奉献,更难以知晓那些普通劳动者坚守危险岗位时的责任感和勇气-病毒无情,在人们尚未彻底认识“非典”传播救治规律之前,这样的危难可能还会持续,如何化“危”为“机”,融“危难”以铸“新生”,不仅是对政府的考验,对实践“三个代表”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全体国民勇气、信心与智慧的考验。温家宝总理与北大学生共进午餐时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多灾多难,但始终是压不垮的,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我相信经历这场灾难之后,我们的人民会更加团结一心,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坚强。”中国将因非典而更具奋进的勇气,我们不会再恐慌。生于忧患,天佑华夏! (沧桑看云,北京青年报2003-05-22)点评这篇短文的亮点在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开头指出,天灾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考验,一次锻造,观点既明确又深刻。中间第二、第三段,从反面提出问题,“如果没有这场灾难”,用四句“不知道”,列举出种种反面现象;又用四句“难以”,列举出种种正面现象。巧用排比句的好处,一是增强气势,二是概括全面。结尾以温总理的话代替论证,既深刻又巧妙。 例2谁是张国荣数学家苏步青病逝,有人会问:谁是苏步青?物理学家袁家骝辞世,也有人会问:袁家骝是谁?可是,影星张国荣驾鹤西去,如果还有人问:谁是张国荣?大家一定怀疑他是不是外星人。的确,可以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已很难找到一个一点儿也没听说过张国荣的人,这就叫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如果“行功论赏”,传媒无疑居功至伟。 你只要上因特网,任何一个带有搜索功能的网站,都能轻而易举地查到数万条张国荣的新闻,或者看报,就会成百上千次地看到张国荣的名字;你说俺没文化,不识字,那你总要看电视、听广播吧,那更是声情并茂,到处都是“哥哥”的消息。真可谓铺天盖地,无缝不入,直扑你的耳朵、眼睛、想躲都没地方躲。要是仅限于对张国荣之死知道了,议论了,叹息过,也就算了,照样过日子,那倒也无所谓,毕竟“人固有一死”,“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从24楼往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论是大名鼎鼎的演艺明星,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而如果像某些星迷那样,因此而茶饭不思,五内俱焚,终日以泪洗面,甚至痛不欲生,那就有点不值当了,尽管这是他的自由。要是星迷们那一阵子难受过去了,泪也流了,神也伤了,该纪念也纪念了,该祭奠也祭奠了,然后擦干眼泪,振奋精神,再追新星,也是情理所在,合乎逻辑的选择。怕就怕有些超星级星迷沉湎于此,不可自拔,终日心神不安,思绪恍惚。看报,报上是“哥哥”的报道;上网,网上是“哥哥”的信息;看电视,屏幕上是“哥哥”的旧新闻,白日梦鬼,只见“哥哥”招手,于是便“我也来了”,走上张国荣的路。我这还真不是随意杜撰,自张国荣跳楼后的三天里,香港就有六人自杀,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近日也发生多起自杀未遂事件,其中就不乏狂热的追星族,被心理专家称为“张国荣现象”(4 月8日北京青年报)。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人只一次。所以,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教育提醒人们关爱生命,而不能给自杀提供任何美丽的理由,包括明星的自杀。可是,不知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还是表明自己的独到见解,某些传媒和名人却在有意无意地渲染美化张国荣的自杀,或曰“诗意的逝去”,“飘然而去”,或曰用死亡“完成了一个传奇”,或曰“为了让青春永驻”,“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等等。这对于饱经风霜的人来说,当然不会有啥影响,就当是发高烧说胡话;可对那些涉世未深天真幼稚的追星族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诱惑,如果他们也想像心中的偶像那样“让青春永驻”,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悲剧就可能发生。鉴于此,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娱记,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写手,那么,对张国荣之死那亢奋的渲染,那“诗意”的炒作,就请到此为止吧,各位也该歇歇了。 (陈鲁民,中国青年报2003-04-11)点评这是一篇杂文,杂文是议论文的一种。面对张国荣之死,媒体进行了大量不负责任的炒作和误导。作者抓住这一现象,运用反语、夸张等方法,予以揭露和批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严肃地指出:“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教育、提醒人们关爱生命,”,不能给自杀提供任何“美丽的理由”,以免给那些天真幼稚的追星族们带来“致命的诱惑”。口气诙谐而诚恳,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沉重。 例3百姓下跪 尔心何安多次从电视、报纸上看到百姓为感谢民警行职责惩恶除害或救助受害者,而感激涕零下跪拜谢的情景,每每看到,都觉得不安甚至心痛。首先,笔者感叹咱们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念圣德、拜皇恩、感天赐、谢地怜,本分厚道,任劳任怨,知足守诚,且坚信政府能始终惟民为本、勤勉高效。他们真是世界上的一品百姓!不然,河南邓州夏集乡百姓何以为感谢公安机关将为害四年、打骂奸淫村民一百六十多人的村霸王长江缉拿归案,而流泪下跪,山呼“公安万岁”呢?!其次,笔者想知道面对百姓的信赖、感恩,特别是看到百姓下跪,那些当事的官员和执法者是否诚惶诚恐、如芒在背?就在你们的眼皮底下,一个赤裸裸的流氓恶棍,竟然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百姓们呼天抢地,苦告无门。这漫长的四年,有关部门都忙啥去了?“为民请命”的公仆们都应酬什么去了?今日百姓的跪拜与山呼,该是怎样的难以承受之重?第三,真诚地希望百姓腰不再弯,膝不再软。一桩罪案的发生,是典型的小患积成大患,小祸酿成大祸,即使公仆们最终为民清除了祸患,百姓们也应拿出法律赋予的权利选出代表,在适当场合提出质询,追究某些执法人员不作为或办案效率低下的责任。 (令狐言,法制日报2002-06-17)点评 标题是作者满怀悲愤喊出的一句话,响亮醒目,掷地有声。 论证时作者运用逆向思维,眼光敏锐,观点新颖。 在结构上,作者运用总 分式,分三点进行论证。首先,作者感喟中国百姓老实淳厚;其次,作者质问官员和执法者,面对百姓下跪该做何感想;第三,作者真诚地希望百姓腰不再弯、膝不再软。 从语言上看,四个自然段中,经第二、第三两段最为精彩,感情色彩最为浓厚。 例4高薪岂能养廉 近来许多人呼吁高薪养廉,断言只有给政府公务员以优厚的物质福利,使其不仅能够养家糊口,还能保持较高的消费标准,才能实现廉洁政治。这种观点极富人情味,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赞成。但实际上,高薪与养廉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联系。“廉”的实现有许多条件,并不是只要有了高薪就能实现的。 低薪导致败的观点,在国内外都有所见,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毫无道理。但从已经揭露出来的大量事实看,还没有发现哪个腐败分子是因为生活困难而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所追求的,并不是革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无止境的财富聚积。他们的犯罪,是贪得无厌的私欲使然。许多腐败分子犯罪金额之大充分说明,用高薪养廉论者设定的工资水平,根本不可能填满他们的欲壑。作何天真的想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人必须首先吃穿住行,然后才谈得到理想和信息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但人们的物质需求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且,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首先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一种主观认定。在同一种物质消费水平上,有的人可能已经很满足,有的人则可能很不满足。一个人的物质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得到了多少物质条件,而且取决于他们如何认识处自己所得到的物质条件。更何况,人不光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作为社会精华的公务人员更是这样,不能只追求物质消费,还要追求荣誉,追求成就,讲究操守。一个人如果操守高尚,不管物质生活多么贫乏,也绝不会去侵占公共利益。片面地追求物质消费和财富聚积,是一种不健全的非理性的病态价值取向。一个人如果被这种病态价值观所左右,只要遇到足够的物质诱惑,就可能不惜去冒杀头的危险。这是一种精神现象,服从精神活动的规律,仅仅用经济学的观点,用犯罪成本之类的概念,很难完全解释清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既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公务人员可不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个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做出毫不含糊的回答。的确,富民政策是由我们党自己提出来的。但这一决策的主旨并不是让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先富起来,而是让一部分老百姓先富起来。公务人员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当官即不许发财。既当官又发财,人民群众是不会佣护,不会允许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公务人员来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必备的思想素质。无论什么时候,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一看到别人富起来了就心躁眼热手痒,觉得自己能力比别人强,水平比别人高,贡献比别人大,就应当比别人先富快富;更不能与大款们攀比物质消费、攀比财富占有。毫无疑问,在当前,公务人员的富裕只能是指物质生活的适度改善,而不能是物质财富的急剧膨胀。因此,笔者认为,笼统地说高薪养廉,很容易诱导人们错误地理解公务人员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的地位,不但不利于廉政建设,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 (齐世洋,福州日报2000-09-18)点评标题是总论点,醒目、简洁。作者针对社会上高薪养廉的呼吁,指出高薪与养廉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论证风格务实,做到以理服人。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党的富民政策是让一部分老百姓先富起来,公务人员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当害即不许发财。并引用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画龙点睛,深化主题。05论说文精选10篇及点评(二) hzmba (编辑:admin) 例5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分钟外交演讲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多少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从来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广场上,言词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了质问:我们国家的第一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第二元首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它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它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它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完了。他转身就走,广场上的外交官个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点评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分钟演讲,从内容到结构都很有特色。从内容上看,秘书长运用对比的手法,用“金银财宝多”与“没一分钱存款”比,用“十亿人口”与“没一个孩子”比,造成巨大反差;正是这种巨大反差,表达出秘书长对周总理的无比钦佩之情。从结构上看,运用总分总式结构。 例6成功一定是有道理的“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笑容吗?”平平常常的词,平平常常的曲,竟能让千千万万的听众产生共鸣。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状态的动荡和新旧观念的冲撞,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焦虑、恍惚、多疑等心理亚健康症状。在大学,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经常发生,刚刚离开父母独自来到学校就读的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心理很难一下子成熟起来。同学之间的一场舌战、几次考试的失败、感情生活的挫折,都会令她们的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并产生轻生的心理。心理问题可以说是女大学生的人生旅途中一个致命的杀手。在公司,一位拿着高薪的白领对我说:“你知道吗,我现在坐的这个位置,在社会上至少有500人在盯着,危机感像影子一样形影相随,为了保住这得之不易的位置,每天谨小慎微地说话做事,无怨无悔地加班,还经历了两次堕胎。”她说她现在的生活就像被悬在空中,够不着天,也落不了地,整天恍恍惚惚的。在学校,一位成绩不错的中学生向我倾诉,我现在其实很烦,老师天天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上“今天离中考还有多少天”,爸爸妈妈每天跟我谈理想,同学见面的就问今天考试考了几分,真是没意思透了。在家庭,一些富裕了的夫妇也是危机四伏,深更半夜为什么总接到莫名其妙的电话,丈夫为什么总不回家。21世纪的物质生活比上个世纪高出了许多,可人们的心理世界却像玻璃一样变得脆弱易碎,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富裕的代价,是我们每个有识之士都应该给予关注的。再坚强的外表下也会有一颗十分脆弱的心,不论你杰出如领袖,还是平凡如小草,悲剧常常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而成功也一定是需要有一颗坚强健康的心的。关爱我们的心理和健康,和关爱我们的身体同样的重要。 朱慧君,中国社会报2003-03-20)点评 这篇短文用大家熟悉的歌词开头,显得亲切自然。从这里引入,自然地点到正题: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论证部分采用分说的办法,从四个方面引用具体事例(材料),说明现代社会不同环境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压力。所举材料典型,符合各自身份,很有代表性。 结尾部分,运用一个比喻,指出:“21世纪的物质生活比上个世纪高出了许多,可人们的心理世界却像玻璃一样变提脆弱易碎。”这个比喻用得生动,很自然地引出结论:“成功也一定是需要有一颗坚强健康的心的。”这个结论同样具有扣题的效用。 例7你可以相信更多的人这是一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听到的感慨:“你再也不能够相信任何人了!”那些警察,那些医生,那些商人,那些推销员,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地算计你,敲诈你,是吧?其实,情况并非像你所认为的那样糟糕,一位名叫史蒂文布利尔的男子就证实了这一点。他专门在纽约通过和各式各样的出租车司机打交道,以此来进行实验。布利尔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英语水平极其有限的富裕的外国人的模样。他在纽约坐了几十辆出租车,想要看看究竟会有多少司机来欺骗他。他的朋友预先己经警告过他,绝大多数司机都会因为他的模样而或多或少地占他的便宜。最后的结果是,在37个司机中有一个司机骗了他。其他所有的人直接把他载到目的地并正确地计费。有好几次,因为他要去的地方只隔了一个街区或者两个街区,司机都善意地拒绝载他,有的甚至专门钻出车子,用手指点给他看距离目的地已经有多么近。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有几位司机在车上警告他纽约到处都是骗子,因而他这个不太会说英语的外国人应该多加小心。无可否认,在以后的日子里你还会继续读到那些有关欺诈和腐败的报道诸如警察勾结黑道,医生不劳而获,政治家欺骗人民等等。但是,千万不要被这些消息误导了,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新闻,只是因为它们是少数的例外,最近由盖洛普公司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有70%的人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在绝大多数时候是可以被信任的。 (读书,解放日2002-01-11)点评“不要相信别人”,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标题运用逆向思维,新颖别致,有吸引力。中间引用的材料典型、有趣,说明世上好人总比坏人多。结论令人信服。 例8孔繁森订诗刊一个英雄或典型出现以后,人们往往把他们的所有言行都回忆起来,恨不得在他们的每句话中找出微言大义,可孔繁森在山东工作时曾经订过诗刊,这样真正有很多意味的事情,却绝少有人提起。孔繁森能两次前往西藏,收养藏族的孤儿,把藏族大娘冰冷的脚焐在大衣里,这固然是由于他的觉悟,可我总觉得,这和他对诗的热爱有点曲折的关系。诗歌犹如细雨,滋润了孔繁森的心灵,使他始终保存着人的良知和温暖的人情味,使他无法在人们的苦难面前闭上眼睛。一个人的业余生活,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等级。业余时间的支配犹如温度计上的水银柱。正当高雅的爱好,会使人的品位上升,使人的精神等级提高。相反,低俗的爱好,也使人的精神等级降低。不能设想,一个业余时间一心跑官的人,会留心百姓的疾苦;一个八小时之外只在酒场上穿梭的人,会有科学上的发明和创造;一个人除了吃饭、睡觉,就到麻将桌上大显威风,会有多大事业上的建树;更不能设想,一个以搞了多少个女人为荣的人,会把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上。一个人的业余生活,有时更能反映出他的本来面目。我们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往往只去关注他们工作时间表现如何,而不大关心他们的业余生活。其实,考察一个人业余时间的支配和爱好,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刘兴雨,文汇报2003-03-27)点评这篇短文从孔繁森订诗刊谈起,以小见大,把一个人的爱好与品位与精神自然联系起来,窥视孔繁森的内心世界,指出“诗歌犹如细雨,滋润了孔繁森的心灵,使他始终保存着人的良知和温暖的人情味,使他无法在人们的苦难面前闭上眼睛”。作者由此生发开去,由此及彼,由孔繁森联想到其他人四种人,两相比较,黑白分明。这篇短文最大的特点是以小见大,角度小而开掘深。 例9先救救人类自己吧很多年以前,就从媒体上看到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天鹅”,时隔不久又听到“救救藏羚羊”,稍后又闻“救救娃娃鱼”,日前又惊闻“救救青海湖”。类似“救救这,救救那”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无论是天鹅、藏羚羊、娃娃鱼还是山河湖泊,它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自己救自己。因为,既不是它们自伤其身,也不是它们互相残杀,而是贪婪的人类,对它们不择手段地谋其皮、食其肉、吮其血、掠其精、摧其命,愚昧野蛮地将“万物皆备于我”。所以,最该拯救的应该是人类自己。笔者提出的当前首先应该拯救的是人类自己的观点,并非什么远见卓识。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不存,人将焉附!可惜的是,人类的贪心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如果有朝一日,哪个学者研究发现,太阳、月亮、星星可以切片抽丝熬成三鲜汤,喝了它能够长生不老、返老还童,也一定会有人上九天揽月、去银河摘星,贪婪地窃取和掠夺,哪怕明天暗无天日。由此可见,不首先拯救人类自己,何来拯救世界万物。穷者要脱贫挖地三尺,富者想长寿掘天一角。时至今日,遏止贪心尚无妙方,大概依法治国还须以德治心。故无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教育和熏陶都是不可或缺的终生课题。 (岩泉,大众科技报2003-01-16点评这篇短文用作者的一句呐喊作为标题,如雷炸响,震撼心灵。作者运用逆向思维,由社会上的种种“救救”呼声,自然联想到万恶之源是人类自己,最该拯救的应该是人类自己。论证中,作者运用五个排比句“谋其皮、吮其血、掠其精、摧其命”,揭露人类的种种野蛮行径,读来令人十分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