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南北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江西省吉安市南北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江西省吉安市南北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江西省吉安市南北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江西省吉安市南北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南北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填空题1“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琴声是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减弱噪声2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声波获得信息3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2km的隧洞,火车完全在洞中的时间是s,火车上乘客看见洞中的路灯在后退,乘客是以为参照物4小明用刻度尺测得教室长度为7.645m,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其中,准确值是m,估计值是mm5“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cm/s6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为m/s,当t1=50s时,甲、乙两车相距m7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8冬天,用手握着温度计底部测量气温,可能会使测量结果偏 (选填“高”、“低”或“不影响”)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在南极六月的温度,可选择 (选填“酒精”或“水银”“水”)温度计 温度物质熔点/沸点/水银38.8357酒精11778.5水01009李明同学放学回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以18km/h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此时他发现了奇怪的现象,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请你确定,这时刮的是风,风速是m/s10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二、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11对下列物理量的认识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a中学生的正常体温是41b考试专用的中性笔长约10 dmc成年人的步行速度为4m/sd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12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下列图中的哪一幅()abcd13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南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上的树木向北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车可能向南行驶b乙车必定向北行驶c丙车可能向北行驶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可能是相同的14甲乙两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路程上分别以40km/h和50km/h的速度行驶;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时间内分别以40km/h和50km/h的速度行驶,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段中的平均速度v甲和v乙的关系为()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无法判断15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蒸发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熔化吸热使水蒸气液化16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解答题17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18如图所示是小明乘坐出租车后获得的车费发票,车票上显示了一些数据,试根据其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由于受到雨淋,车票上金额一项已无法看清,小明在出租车的车门上看到如下消息:“起步价7元,限2km,按起步价加上超过的里程以¥2.60元/千米收费”根据这些消息,车票的金额应该为多少元?(保留到0.1元)19从宜昌开往广州的2288次列车是夕发朝至,列车时刻表如下:车次站名到站开车停靠里程km2288宜昌始发19:50始发0枝城20:3820:402分钟87常德23:2623:297分钟263长沙01:5002:0010分钟461郴州06:1306:196分钟794韶关08:2008:244分钟947广州终点站终点1168(1)请计算从宜昌到韶关的平均速度(2)如果从韶关到广州的平均速度与宜昌到韶关的平均速度相同,请计算2288次列车到达广州的时间为多少?四、解答题20学会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仪器你“会认”、“会读”吗?(1)如图1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用它测得物体a的长度是cm(2)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图2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如图3所示,秒表的读数为s(4)某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a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h;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假设:没有磨损);c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d用h/n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h;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应改为;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填字母序号)21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观察到图甲和图乙所示两种情况(1)你认为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选填甲或乙)(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此时的气压(“高于”、“低于”、“等于”)标准气压水沸腾时需要热,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3)小明发现水在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 后形成的小水珠(填物态变化名称)时间/min01234温度/9092949698时间/min5678温度/99999999(4)实验中,小明收集9组数据比收集6组数据的好处是(只填字母)a只有6组数据才能得到结论b减小实验误差c得到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5)另一小组的小冬同学在实验中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3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冬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五、解答题22如图1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一次性喝水用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 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如图2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即琴弦(选填符号a、b、c 或d)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选填符号a、b、c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2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17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m/s(5)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24热管青藏铁路早已实现了全线贯通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所以修筑青藏铁路必须解决千年冻土问题 如图甲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照片,照片中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热管,热管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热管有效地解决了“千年冻土问题”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乙),管内充有容易变成气体的液体,若管的上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管的下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下端由于受热里面的液体会变成蒸气,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端时又会由于放热而还原为液体,此后,液体又会回到受热的下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请回答下列问题:(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和(2)当热管开始“制冷”时,上端的温度(高于/低于)下端温度,当热管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继续/停止)制冷(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是的是a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这里面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主要是熔化b正是由于热管一年四季能不停地致冷从泥土中吸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千年冻土这一难题c说热管是个制冷机,其实只有热管的下端在致冷,上端不会致冷d热管实质上就是一个的热量运输机器,将热由高温搬到低温处2014-2015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南北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1“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声现象【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声源处【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2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专题】声现象【分析】(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地震前夕发出次声波,人感觉不到,动物能感觉到(2)超声波的频率很高,具有较大能量,也有很强的穿透性,在医学领域有很多应用【解答】解:(1)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播的很远(2)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医学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可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故答案为:次;超【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知道超声波具有频率高、能量大、穿透性强等特点、次声波的范围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强,体现了生活之中处处有物理3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2km的隧洞,火车完全在洞中的时间是90s,火车上乘客看见洞中的路灯在后退,乘客是以火车为参照物【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火车长度与隧洞长度之差是火车完全在洞中的路程,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火车火车的运动时间;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解答】解:火车完全在洞中的路程s=2000m200m=1800m,火车速度v=72km/h=20m/s,v=,火车的运动时间:t=90s;路灯相对于火车位置不断后退,以火车为参照物路灯在不停地往后退;故答案为:90;火车【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火车的运动时间、选择参照物,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知道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即可正确解题4小明用刻度尺测得教室长度为7.645m,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01m,其中,准确值是7.64m,估计值是5mm【考点】长度的测量【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倒数第二位与分度值对应;(2)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其余的为准确值【解答】解:(1)由教室长度为7.645m,可知数字4是倒数第二位,即厘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0.01m;(2)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其余的为准确值,所以准确值为7.64m,估读值0.005m=5mm故答案为:0.01;7.64;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测量数据的估读、记录方法,关键是由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找出刻度尺的分度值5“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3.84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19.2c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2)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1s,则可知从a至b的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v=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从a到c,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c间的距离为s=7.34cm3.50cm=3.84cm;(2)小球运动的时间t=20.1s=0.2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19.2cm/s故答案为:3.84;19.2【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速度公式的应用能力,在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6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为30m/s,当t1=50s时,甲、乙两车相距450m【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运动和力【分析】由题知,两辆汽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辆车同时、同向、异地出发,出发时相距300m;由图得出甲车在某一时间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车的速度;由图得出甲车追上乙车的时间(20s),再行驶30s两车行驶的路程,求出两车相距【解答】解: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55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650m,v甲=30m/s;由图得出行驶20s时甲车追上乙车,甲乙相遇后再经过30s,甲车行驶了1500m600m=900m,乙车行驶了1050m600m=450m,两车相距s=900m450m=450m故答案为:30;450【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会识图、能从st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7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后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在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在液化、凝固和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解答】解: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液态的,是蒸气放热后液化而形成的故答案为:放热;液化【点评】本题考查液化现象的特点,物态变化是中考的必考点之一8冬天,用手握着温度计底部测量气温,可能会使测量结果偏高 (选填“高”、“低”或“不影响”)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在南极六月的温度,可选择酒精 (选填“酒精”或“水银”“水”)温度计 温度物质熔点/沸点/水银38.8357酒精11778.5水0100【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专题】应用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1)用温度计测气温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室外空气充分接触,冬天人手的温度高于气温,手握温度计玻璃泡会影响测量准确性(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选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解答】解:(1)冬天人手的温度比气温高,手握温度计底部,受人手温度的影响,测量结果偏高(2)南极的最低温度为89.2,这个温度下,水银和水已经成固态的了,所以不能用水和水银制成的温度计;此时酒精还是液态的,所以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故答案为:高;酒精【点评】(1)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2)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判断在所测温度下温度计内的物质是否为液态9李明同学放学回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以18km/h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此时他发现了奇怪的现象,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请你确定,这时刮的是西风,风速是5m/s【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分析】本题考查了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相对静止的问题【解答】解:看到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说明他和风相对静止,方向相同速度大小相同,该同学由西向东跑,说明风也是由西向东的,所以这是西风,速度等于风速,为18km/h=5m/s故答案为:西,5【点评】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沿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两个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是:v1=v210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bc【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图像综合题【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解答】解:a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s不随t的变化而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b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v不随t的变化而变化,即速度不变,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c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表示s与t成正比,速度不变,即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d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表示v与t成正比,即物体处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由上分析可知: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bc故答案为:bc【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二、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11对下列物理量的认识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a中学生的正常体温是41b考试专用的中性笔长约10 dmc成年人的步行速度为4m/sd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考点】温度;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的拳头宽度在10cm左右,考试专用中性笔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0cm=1d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噪音影响人的工作和休息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故d符合实际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12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下列图中的哪一幅()abcd【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ab振动的频率相同,都比甲小,d振动频率小于甲声音波形,只有c振动频率大于甲声音波形,所以音调比甲高故选c【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13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南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上的树木向北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车可能向南行驶b乙车必定向北行驶c丙车可能向北行驶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可能是相同的【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专题】运动和力【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解答】解:(1)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上的树木向北运动,说明丙车向南运动;(2)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说明甲车也向南运动,并且甲车的速度比丙车大;(3)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南运动,此时有两种可能:一是乙车向南运动,但比甲车和丙车的速度都小;二是乙车向北运动综上,甲车、丙车必定向南运动,乙车可能向南运动,也可能向北运动故选d【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抓住以地面、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逐个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14甲乙两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路程上分别以40km/h和50km/h的速度行驶;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时间内分别以40km/h和50km/h的速度行驶,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段中的平均速度v甲和v乙的关系为()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无法判断【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甲车的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甲车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乙车的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乙车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较甲车与乙车的平均速度大小【解答】解:(1)设总路程是s,v=,甲车前半段路程的时间t1=,后半段路程的时间t2=,甲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甲=44.4km/h;(2)设乙车总的运动时间为t,v=,乙车前半段时间的路程s1=v1t1=40km/h=20tkm/h,乙车后半段时间的路程s2=v2t2=50m/s=25tkm/h,乙车总的平均速度v乙=45km/h;由(1)与(2)可知v甲v乙,故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甲乙两车的速度大小问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5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蒸发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熔化吸热使水蒸气液化【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选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解答】解: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故b正确,符合题意;c、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而水银的凝固点高,一般选酒精温度计,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物态的变化特点和凝固点,使用温度计之前要先对测量对象作出估计,然后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如果选择的温度计不合适,不但无法测量物体温度,还可能损坏温度计16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应用题;图析法【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观察图象,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各是什么,然后结合选项逐一去分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选项a正确;b、4s8s内,甲、乙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表明他们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b正确;c、0s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选项c正确;d、甲同学从4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4s;乙同学从0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8s,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因此它们的速度不相等;故选项d错误故选abc【点评】此题要求学生从路程与时间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再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的路程、速度等相关物理量;关键是明白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三、解答题17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已知次声波的速度和传播的距离,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次声波传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2)已知海浪的推进速度和传播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海浪到达陆地所用的时间;由两次时间可求出时间的差值【解答】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声=1500m/s,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s=300km=3105m,海浪的推进速度是v浪=200m/s求:(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t声=?;(2)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t=?解:(1)v=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t声=200s;(2)海浪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t浪=1500s,逃生的时间:t=t浪t声=1500s200s=1300s答:(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200s;(2)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1300s的时间逃生【点评】本题为速度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注意公式的变形应用18如图所示是小明乘坐出租车后获得的车费发票,车票上显示了一些数据,试根据其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由于受到雨淋,车票上金额一项已无法看清,小明在出租车的车门上看到如下消息:“起步价7元,限2km,按起步价加上超过的里程以¥2.60元/千米收费”根据这些消息,车票的金额应该为多少元?(保留到0.1元)【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知道出租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2)从里程里扣除2km,其余的按计费标准计算然后二者相加即可【解答】解:(1)小明13:41上车,13:56下车,出租车行驶时间:t=13:5613:41=15min=0.25hv=28.8km/h(2)根据计费标准可分段计费,02km,7.00元;2km7.2km共计5.2km,每超过1km收费按照2.60元/千米收费,故7.00元+5.2km2.60元/km=20.52元20.5元;答:(1)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28.8km/h(2)根据这些消息,车票的金额应该为20.5元【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出租车速度和车费的计算,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速度公式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不要受车门上看到信息信息的影响,还要注意单位的换算19从宜昌开往广州的2288次列车是夕发朝至,列车时刻表如下:车次站名到站开车停靠里程km2288宜昌始发19:50始发0枝城20:3820:402分钟87常德23:2623:297分钟263长沙01:5002:0010分钟461郴州06:1306:196分钟794韶关08:2008:244分钟947广州终点站终点1168(1)请计算从宜昌到韶关的平均速度(2)如果从韶关到广州的平均速度与宜昌到韶关的平均速度相同,请计算2288次列车到达广州的时间为多少?【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计算题;运动和力【分析】(1)由图读出从宜昌站到韶关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求出速度;(2)已知路程和速度,可算出从韶关到广州的时间【解答】解:(1)由2288次列车的时刻表可知,从宜昌道韶关,行驶路程s=947km,所需时间约为t=8:2019:50=13h30min=13.5h,则此过程的平均速度v=70.1km/h;(2)从韶关到广州的路程:s=1168km947km=221km;由v=得,从韶关到广州所需时间:t=3.15h=3h9min;到达广州的时间:t=8:24+3h9min=11:33答:(1)从宜昌到韶关的平均速度为70.1km/h;(2)如果从韶关到广州的平均速度与宜昌到韶关的平均速度相同,请计算2288次列车到达广州的时间是11:3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列车时刻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四、解答题20学会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仪器你“会认”、“会读”吗?(1)如图1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用它测得物体a的长度是1.50cm(2)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图2中温度计的示数为25(3)如图3所示,秒表的读数为228.7s(4)某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a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h;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假设:没有磨损);c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d用h/n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h;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d,应改为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h;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填字母序号)bacd【考点】刻度尺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并注意区分零上或零下;(3)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4)此题是利用累积法测物体的长度,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太小无法测量时,可以测量n个相同物体的长度后除以n得一个物体的长度;但要注意课本的页码数不是课本的张数,一张纸是两页【解答】解:由图知:(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6.5cm对齐,估读为6.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50cm5.00cm=1.50cm;(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20”在“30”的左侧,液柱最末端在两者之间,说明温度高于0,为25;(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8.7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8.7s,即秒表的读数为3.5min18.7s=228.7s(4)由题意可以看出在步骤d中把纸的张数和页数混淆了,应当是除以张数,不是除以页数n;所以此步骤应改为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h;改正后正确的测量顺序应为:bacd故答案为:(1)1mm;1.50;(2)热胀冷缩;25;(3)228.7;(4)d;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h;bacd【点评】(1)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2)注意一张等于两页,不要把张数当成是页数当被测物理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时,常用到累积法如测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测细铜丝的直径等21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观察到图甲和图乙所示两种情况(1)你认为图甲是水沸腾时的情景(选填甲或乙)(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99此时的气压低于(“高于”、“低于”、“等于”)标准气压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3)小明发现水在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 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填物态变化名称)时间/min01234温度/9092949698时间/min5678温度/99999999(4)实验中,小明收集9组数据比收集6组数据的好处是c(只填字母)a只有6组数据才能得到结论b减小实验误差c得到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5)另一小组的小冬同学在实验中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3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冬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等【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掌握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区别: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水的沸点的概念,知道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点的高低和气压有关,气压升高,沸点升高,气压降低,沸点降低(3)壶口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4)实验中需要多次实验,但是不同性质的实验多次的含义不同(5)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很多,可从提高水温和减少水的质量角度考虑【解答】解:(1)图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图乙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2)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所以水的沸点是99沸点的高低和气压有关,气压降低,沸点降低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时沸点99低于100,所以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3)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4)在此实验中,属于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定量探究,所以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两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5)记录时间到沸腾时间太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能是火力太小,所以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可以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等都是可以的 故答案为:(1)甲;(2)99;低于;吸;继续吸热,温度不变;(3)液化;(4)c;(5)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等【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没有多大的难度,只要知识够扎实,还是很容易做对的五、解答题22如图1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一次性喝水用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细棉线)可以传声(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 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细金属丝比细棉线传声效果好(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如图2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即琴弦a、d(选填符号a、b、c 或d)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与粗细(截面积)的关系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a、c(选填符号a、b、c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4)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实验中琴弦的松紧一定,要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解答】解:(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4)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选择a和d选择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选择a和c,长度和粗细相同,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故答案为:(1)固体(细棉线)可以传声;(2)细金属丝比细棉线传声效果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a、d;音调与粗细(截面积)的关系;a、c【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琴弦音调跟琴弦长度、粗细、材料、松紧的关系,该题中的小实验可以自己动手按题意完成,做了实验,你就会更好的理解本题包含的物理知识2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