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1).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1).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1).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1).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6课文相关资料1.闻一多关于香港的诗歌 香 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摘自闻一多七子之歌)2.香港回归谈判按照条约,到1997年6月30日,英国对香港新界的租期就要到了,但英国政府并不想归还,1979年3月派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到北京摸底。邓小平会见他时明确指出:香港主权属于中国,但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即使1997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1982年以后,邓小平又在会见美籍华人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设想,表明了收回香港的坚定态度。即使这样,英国人仍不死心。撒切尔夫人曾考虑过国际共管,考虑过通过全民公决搞香港独立,甚至考虑过武力对抗。她于1982年9月首次访华第一次跟邓小平会见时,一上来就要求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香港的管辖,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邓小平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不迟于一两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同时,邓小平还为解决香港问题定了“调子”: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第三,如谈不成,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第四,如出现动乱,就将采取非和平方式提前收回香港。这一下打下了撒切尔夫人的气焰,她走下人民大会堂台阶时都摔了一跤。1984年4月,会谈进入了第二个议程,即1997年之前的安排问题。其核心是保证过渡时期香港的稳定。小平同志怕英方在这个时期制造混乱,提出成立一个中英联合委员会进驻香港。但英方不同意,谈判陷于僵局。6月中旬,我方把联合委员会改为联合联络小组,英方仍不同意。7月再次会谈时,我方代表、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宣布了我方的意见:联合小组必须进驻香港;这个协议要在今年年底正式签署;进驻的时间可以从1988年1月1日开始。这是中国最后的方案,如果英方不接受,我方将撤回这个方案,撤回的后果由英方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撒切尔夫人被迫妥协,但想争取推迟我方至1993年才进驻香港。我方严词拒绝,但后来同意了英方推迟半年到1988年7月1日再进驻的提议。到1984年9月,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当时还在一个问题上谈得很难,就是在香港实行“高度自治”的同时,中央要保留必要的权力,国防、外交必须由中央掌握,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对此,英方又是百般抗拒。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十分坚决,曾在一份谈判请示上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又在一次接见香港代表团时讲道:“驻军是主权的体现嘛。为什么中国不能在香港驻军?英国可以驻军,我们恢复了主权反而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驻军,天下有这个道理吗?”(摘自香港回归的谈判经过,载2007年6月26日的羊城晚报,有删改)3.新闻标题的意境在标题中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从而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这里的“实”,是指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实境,“虚”则是指与已描绘出来的实境有某种必然联系的想象,从而寓虚于实,以实显虚。这种虚实隐显的变化和灵活运用,是将标题创造出意境的主要表现方式。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是获得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则消息的标题。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摘自赵健新闻标题意境谈,载新闻大地2001年第1期)4.学会用“眼睛采访”新闻报道除了要真实、准确,具有时效性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在新闻写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有的新闻事实少,空话多;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有的大话、套话连篇,读来味同嚼蜡。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端的良方。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稿,就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品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其次是具有生动的可听性。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听性。如文中写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这些描述,仿佛清风徐来,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第三是清新而又富于动感。全文没有令人生厌的套话或可有可无的废话,那些实在、具体的新闻事实,都是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作者并没有出面说什么,而是运用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达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资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如文中写的:“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沧桑巨变的自豪感,十分耐人寻味。第四是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五星红旗”等等,这些多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实录性新闻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希望这束带有露珠的花朵,在报纸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百花苑中,越来越争芳竞艳。 (摘自刘保全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载楚天新闻人2001年第2期,有删改)5.印象性报道“印象性报道”,顾名思义,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的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记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写这类报道时,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所报道的事实与人物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借所谓“合理想象”来添油加醋。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是一篇熔报道与抒情于一炉的佳作。不过,这篇报道记者更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通过描写别人的动作和表情间接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记者写道,参观者在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时就“浑身发抖”,在看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这些都是记者当时的亲身感受。记者避免了铺张的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高妙。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摘自黎信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情感,载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版,有删改)6.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构成奥斯维辛一号:最初的集中营,是整个奥斯维辛地区集中营的管理中心。在这里杀害了大约70000名波兰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同性恋者和苏联战俘。为德军服务的军用经济企业都集中于此。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有大约96万犹太人,75000名波兰人和19000名吉卜赛人在此遇害。此外,它还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医学、化学实验室。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这是一个由一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构成的劳动营。该集中营的拥有者是德国最大的化学公司ig法本公司。约11000名犯人在莫诺维茨工作。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的医生会按时到访这里,将不能工作的人送往毒气室。7.奥斯维辛集中营: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前世今生当年纳粹后代集中营原址忏悔前辈罪行“奥斯维辛博物馆是迄今为止最详细记录下纳粹所犯罪恶的地方,也是当今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纳粹德国灭绝营。” 原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目前已经成为波兰国家博物馆,博物馆内基本保留着原来集中营中的原貌。本报记者今晨连线专访了博物馆历史学家特瑞莎华恩托希切(音译)。 特瑞莎华恩托说,2004年约有50多万人参观了博物馆,其中包括1670名来自中国的游客。她说:“参观者中有不少是当年参加集中营的纳粹德军和他们的后代,他们来到这块当年犯下罪行的国际墓地,悼念在集中营中遇难的受害者,以及深深地忏悔自己或自己的前辈所犯下的不可弥补的罪行。” 特瑞莎华恩托介绍,博物馆目前尽可能地保存着里面的历史物品,维护焚化炉和毒气室,保护遇难者遗留下的物品,以及对各种设施和建筑进行修复,使集中营最大程度地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特瑞莎华恩托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汇集在这里,参加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的周年庆典。不少当年被关押在此的幸存者也带着家人来到这里,当年的幸存者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 特瑞莎华恩托说,不少幸存者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仔细观看博物馆里的每一件物品和每一个角落,仿佛历史在这些物品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当年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景象再次重现在眼前,许多人不禁悲痛失色。 集中营那段痛苦的记忆给很多人留下了终身的后遗症,一些人看到狗就恐怖不已,因为想起了纳粹德军手中牵着的猎犬;有些人一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就浑身直哆嗦,当年在集中营中经常是一大堆囚犯挤在一个小地方接受苦役。 特瑞莎华恩托说,在这座种族灭绝的纪念碑面前,无论是那段惨痛历史的受害者,还是当年犯下罪行的施暴者,此刻都变成了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目的和希望只有一个,那就是,“铭记历史,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悲戚回眸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里面还有7000多人,个个表情呆滞,瘦弱不堪。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期间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希特勒纳粹把从欧洲各国抓来的人用闷罐子货车运到集中营,从中挑出极少数身强力壮者去做苦役,其他的,包括儿童甚至初生婴儿都被送进毒气室杀死,然后送入焚尸炉焚化。19401945年,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多万人死于该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苏联红军解放集中营时,这里堆放着7000公斤头发,近1.4万条人发毛毯,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1947年,波兰政府宣布这里成为国家博物馆。史海钩沉纳粹集中营五名同胞遇难 除了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纳粹在二战期间还建立了其他几个“著名”的“杀人工厂”,在奥地利的毛特豪森集中营,有五名中国人遇难。 (1)德国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位于德国首都柏林附近,先后关押过22万名囚犯,其中有10万人惨遭杀害或死于劳累与疾病。 (2)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坐落在德国魏玛附近,大约100万人死于饥饿和其他原因。1945年4月,美国军队解放了那里的大约2万名幸存者。 (3)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 1938年修建,囚禁过20万人,其中10万多人被枪杀、毒死或折磨致死。美国军队1945年5月夺取这座死亡营。二战结束后,该集中营被改建为纪念馆。在该集中营的遇害者中有五名中国人。 (4)德国达豪集中营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南部小城达豪市建立。19331945年间共关押了大约20万人,其中至少有34000人死亡。现在的达豪集中营故址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5)波兰马伊达内克集中营 继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当时欧洲第二大纳粹集中营。当年共有23万人死在这个集中营里。目前该旧址已建成博物馆。 (6)伯根贝尔森集中营 该集中营位于德国,曾关押了著名的安妮日记的主人安尼弗兰克。“这里是地球上最令人伤感的地方。人们抱着种种期望,甚至深深的忏悔,来到此地。”奥斯维辛博物馆副馆长奥勒斯基这样说。奥斯维辛原本是波兰南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镇。二战期间,纳粹在这里设立了最大的集中营,杀害了400多万人。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 60年后的这个日子,让我们重新翻开这无比悲惨的一页,祈祷世界远离战争、饥饿与贫穷。掠夺人皮做灯罩 脂肪做肥皂 所有被关押到这里的犹太人以及其他无辜平民百姓和战俘的最终命运除了惨遭屠杀之外,他们的随身财物也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乃至皮肤都不放过。 纳粹用遇难者的人皮做成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囚犯的衣服、鞋,比较好的他们就拿去给德国兵穿,差一点的就给下一批囚犯用。其他的东西也一样,甚至连有的囚犯身上的脂肪,都被刮下来做成肥皂,尸体烧完后就当做肥料,连头发都被做成人发毛毯。 奥斯维辛的一个党卫军军官弗立兹鲍曼战后受审时交代说,从奥斯维辛的囚犯那里掠夺的贵重物品至少价值10亿马克。但事实上,被掠夺的死难者的财物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鲍曼的估计,纳粹光是在奥斯维辛就修建了35个特别仓库来分类储藏他们从囚犯身上抢来的赃物。毒气室“进来就别想活着出去”据记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曾经担任该集中营长官的鲁道夫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000人。在奥斯维辛,光是被毒气屠杀的就多达200万人之多。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最令人胆战心惊的地方是号称“死亡工厂”的氰化氢毒气室和焚尸炉,这些建筑物上方的高高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 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从火车站月台到毒气室中间还有一段路,这段路永远被囚犯的行列占据着,因为人们得等待毒气室里的尸体被清理出来。路中间还有卡车来往,专门搭载那些老、幼、病、弱的人。路旁两边的沟里站着许多纳粹党卫军,他们用机关枪对着囚犯瞄准。 一个党卫军大声对囚犯们说,他们身上太脏,必须进浴室去洗澡消毒,才可以到集中营里居住。脱完衣服,囚犯们又被带到一条走廊上去,这就是通往毒气室的走廊了。这时纳粹党卫军就露出了真面目,用棍棒打人,驱使狗咬人,强迫200个囚犯挤在一个只有2.9平方米的地方。毒气室的天花板上也装有淋浴用的喷头,可是从来没有水从那里流下来。天花板上另外开有4个特别的洞,门一关上,房里的空气也被抽出去了,剧毒的氰化氢就从那4个洞里放进来。毒死一个房间的人最初需要25分钟,到1944年夏天减少为10分钟。 等到门再打开时,死者都呈现一种半坐的姿势。尸体是淡红色的,身上显现出红色和绿色的点子。有的人嘴上带着白沫,有的人鼻孔流血。许多的死尸睁着眼睛,紧紧搂在一起。大部分的人都堆在门口,只有少数人留在毒气洞底下。 女人罪恶纳粹的活人试验品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10号楼是专门拿女人当做试验品的地方,在这里面经常关着150个女人,纳粹的医生和教授们就用她们来做各种医学上的试验。 在集中营里进行活人试验的主要负责人是德国妇科专家格劳贝格。他和他的一个同事做这种试验的目的是发明x光透不过的新物质。他向集中营买了150个女人来做这种试验。这些不幸的女人被放在一种特别的手术台上,然后用一个带电的注射器把一种又浓又厚的、像水泥一样的东西塞进她们的阴道里面去。这种残酷的手术是借着x光来控制的,过后便开始照相。这些不幸的女人痛得在手术台上翻来扭去,满身都是鲜血。每一个女人在三四个星期里面要经过这样的手术3到6次,这以后她们就得了子宫炎、卵巢炎、腹膜炎和输卵管炎等疾病。 这些女人经过一次大手术以后,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