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闭关政策的社会历史根源闭关政策不同于通常的严格管制对外贸易的政策,而是一种封建主义的对内对外政策;这种政策不限于外贸的和外交的领域,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倾向。闭关政策形成的原因,似乎已是老生常谈,但其中有一些问题,实有重新探讨的必要。这里想着重从上层建筑的角度谈一点意见。第一,它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而这个庞大的封建帝国,是立足于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个体经济之上的。封建的国家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防止商品经济的瓦解作用,历代王朝无不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情况同西欧的封建社会恰成鲜明的对比。在西欧,王权曾经是进步的因素。国王在集中王权、打击封建领主分裂割据的斗争中,和新兴的市民阶级结成联盟。恩格斯说:“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象王权倾向它们一样。”国王不但需要市民政治上的支持,而且在经济上,市民所纳的捐税是国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接着“地理大发现”的热潮以后,西欧各国政府便相继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极力提倡对外贸易,把对外贸易视为国家财富的源泉。这种政策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而中国的“皇权”却牢守重农抑商的信条,对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一贯地限制、摧残,至于海外贸易,更使他们觉得无足轻重。虽然在某些时候,少数封建帝王为了“宣扬国威”和解决财政困难而有限度地提倡一下对外贸易,但中国封建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田赋,对外贸易只能占很次要的地位。明成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曾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但他压抑本国的工商业者,不在乎对外贸易的财政收入。他尚且这般见识,后期守成的君臣就更加等而下之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如果放在当时的西欧,就会成为举国若狂的崇拜对象;但明朝统治者对他评价不高,有些人还拼命反对,说:“三保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连郑和肮行的纪录、档卷也要予以毁弃。所以尽管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政府却长期实行海禁。清朝统治中国以后,特别注意继承封建主义的那一整套历史正统,其中包括重衣抑商政策。康熙曾亲绘“耕织图”,以示其钟爱男耕女织的小农自然经济。雍正一再颁布“劝农诏”,重申古代“重农抑末之意”,把“工商”视为下等之民(雍正二年诏),“农事者”,却是“久安长治之本也”(雍正五年诏)。有趣的是,从当时清朝政府的财政来源看,也主要依靠农业税,如果再加上封建垄断性的盐课,就占了岁入的绝大部分;而真正的商业税,所占比重很小。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的岁入总额约为四千余万两,而乾隆十八年(1753年)全部关税(包括常关及海关)只收入四百三十二万四千五两,占财政岁入总额的十分之一左右。那时清朝对外是四口通商,该年江苏、福建、浙江、广东四个海关的税收加在一起只有九十九万四千八百两,还占不到财政岁入总额的四十分之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封闭了其他三个口岸,仅留广州一口。据粤海关志的记录,粤海关的每年税收,长期停留在四、五十万两的水平。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每年不过一百五十万两上下。比起农业税来,仍然微不足道。所以清朝官员认为海关收入“自天朝视子,则无关于毫未。”纵观封建政府对内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它们的财政收入状况,就会理解它们为什么实行闭关政策。因此可以说,闭关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对外的自然延续。其目的是为着保护封建经济。政策属于上层建筑,它来源于经济基础。闭关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不过,自明朝后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闭关政策就不再是合理的,它变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反动政策,是旧的上层建筑惰性力量的表现。第二,它来自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封建大国。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养成一种虚骄夸诞的习性,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别人都是“夷狄蛮貊”。一直到明末,西方耶稣会利玛窦等来华,绘制一些“舆地全图”,图上的中国不在世界的中央,仍引起了许多封建宫绅的大哗。官绅们认为,中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成)位居天地的中心,古有定论。而“舆地全图”把中国画得“居稍偏西而近于北”,这真是岂有此理。另外,从图上看来,中国显得不够大,难道中国就这么小吗(“焉得谓中国如此蕞尔”)?所以他们说:这全是“邪说惑众”,“肆谈无忌”。清朝乾隆年间修的皇朝文献通考对世界的描述是:“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足不出国门,还要坚持那种坐井观天的看法。在封建专制主义时代,国与国的关系也是同家长制的等级观念相适应的。中国同周围国家商业上、文化上的交流,大多需要通过朝贡或“贡舶贸易”的方式进行。其实,南宋时的马端临就曾指出:“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但积习相沿,外国使者到中国来,无非是“输诚向化”、“万方来朝”。到了清朝,西方侵略者来撞击中国的大门,在封建统治者眼里仍然是那么回事,不加区别,“一体被中国人(笔者按:指中国封建统治者)看作是夷人。他们那种亚洲式睥睨一切的气概是那样浓厚,以致不屑再分什么彼此厚薄。”在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所修的两部大清会典里,竟把西洋诸国(包括荷兰、葡萄牙、意大利、英吉利)都算作自己的朝贡国,把通使事件都算作朝贡事件。鸦片战争以后,这种观念开始改变。光绪年间修的大清会典,算是把荷、葡、意、英从朝贡国里删掉了;但该书的编撰工作做得很奇特,前面删掉,后面的会典事例却依旧保留上述几国某年来贡,贡品如何,等等的文字,造成该书体例上的明显矛盾。这说明“天朝上国”一类的传统陋见,对于统治中国的满族贵族来说,因有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是多么难割难舍。1793(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目的本是为了经济侵略和领土要求,而清朝君臣却自欺欺人地当作“朝贡”事件,吹嘘道:英国“涉历重洋,远道祝嘏,具见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觐见之前,清朝十分重视朝贡的礼节,坚持要马戛尔厄三跪九叩,马坚决拒绝,这使乾隆皇帝很诧异,认为“此等无知外夷”,居然“妄自骄矜”,都怪下面的地方官对该夷“过于优待”,把他惯坏了。后来经过许多周折,达成协议,英国使臣“曲一膝以为礼。总算完成了觐见仪式。乾隆皇帝帝又高兴起来,当天赋诗一首,口气很大,把自己比为功迈大禹、万方来朝的圣王。但是马戛尔尼递交的“表文”译出之后,才知道不那么简单,英国提出了增加通商口岸割让沿海岛屿等一大堆侵略要求。乾隆对这些要求逐条驳回,这是对的;不过,他还认为这是“外夷无知”,“越分妄请施恩”,并没有察觉问题的严重,也不懂得问题的性质。所以他给英国国王颁发的“敕谕”中,仍然对英国“倾心向化”、“恭顺之诚”,提出表扬。此后,英国越来越强横,经常践踏中国主权。1814(嘉庆十九)年,由于英美战争,英国兵船竟在中国海面任意拘捕美国商船,引起了中、英之间的纠纷,自然咎在英方。但英国乘机提出许多要求,其中有一条,对清朝地方官行用文书(照会)内称呼外国“蛮夷”等字样,表示反对,认为“有轻侮之意”。广东地方官答复:“蛮夷二字,系外国统称。在南曰蛮,在西曰夷只系称呼,并无轻侮之意岂可推敲字句?”这种答复显然是一种搪塞。不去揭露英国的侵略本质,不坚持主权的尊严,却要坚持对人的“蛮夷”称呼,坚持在外事交往中“上对下”的口吻,这丝毫无补于实际,只能是口角取胜的阿q精神。实际上,西方资本主义是比古史上的“蛮夷”高强许多倍的侵略者,世界历史早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对此毫无认识,完全缺乏时代感。把西方简单地看作“蛮夷”,就可以对它们的侵略不去认真研究,认真对付。几千年来,儒家的“春秋大义”、“夷夏之辨”是非常严格的。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种观念在封建士大夫里面更是沦肌浃髓。西方人既是夷狄,自然他们只应该向天朝看齐,而天朝绝不应该、也不屑于向别人(包括敌人)学习什么东西。以上种种妄。自尊大的偏见,就是闭关政策思思想基础。第三,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利于专制统治。闭关自守状态本是封建社会的特征,而清朝实行更严格的闭关政策,还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这是由于:满族贵族统治大多数的汉族人民,除了阶级压迫以外,还有相当露骨的民族压迫。清初,为了镇压东南沿海及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曾先后宣布严厉的“海禁”和“迁海令”,对闽、广、苏、浙等省濒海居民,逼令内迁五十里;焚毁沿海城郭庐舍,有越界者立斩。沿海人民不但不准航海贸易,而且不准下海捕鱼,不准耕种濒海田地。1684(康熙二十三)年郑氏败亡后,清廷才开放海禁。次年,“在于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后移定海)、江南之云台山”设立四关,进行对外贸易。1757(乾隆二十二)年又封闭其他三关,“归并粤东一港(广州)。”但这只是允许外国前来贸易,而对他们的行动,则规定一些过分的防范办法,以尽量隔断他们同国内人民的接触。至于对国内人民出海贸易,更是心怀戒俱,横加种种无理限制。“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者,十居五六。”明清以来,这一带的人民在沉重的封建压榨下无法生活,大批泛海赴南洋等地贸易,甚至“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黹,皆于洋船行销。”惨淡经营,至为劳苦。清廷认为这些人都有“海贼”的嫌疑,于1717(康熙五十六)年下令:“南洋、吕宋、噶喇巴(今雅加达)等处,不许前往贸易”,违禁者严重治罪。并严令在南洋一带的华侨,限三年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1727(雍正五)年,虽然废除了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仍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一直到1754(乾隆十九)年,才取消了这条规定;但清朝对海外谋生的商民和华侨,始终没有改变歧视的态度。“一个从海外归国的商人很可能被逮捕审讯,甚至说他私通外番而被判为汉奸,杀掉脑袋。”对在国内居住的人民,特别是汉族人民,则严厉防止与外国人有所接触,甚至对略通外语的人也要横加迫害。对资本主义侵略者应该加以戒备,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清政府的这种政策措施,却是反映了他们对广大人民的猜忌心理,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者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以上我们从一些侧面探讨了闭关政策所由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此外,史学界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见;闭关政策具有“更积极的自卫意义”,即防止资本主义侵略的意义。这里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远来东方,就是为了掠夺。它们在中国沿海一带烧杀抢劫,侵犯领土和主权,犯下了大量的侵略罪行。此后,它们之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又不断发生纠纷,对我国东南沿海的秩序也是一种扰害。这些,都迫使明末的、特别是清朝的政府不能不采取防卫措施。但是必须指出:防卫侵略绝不等于闭关。只是由于清朝政府把防卫措施同闭关政策结合起来,才使人容易产生误解,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当然,由于清朝政府把防卫侵略的措施同闭关政策结合起来,所以我们不否认闭关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间包涵有一定的防卫因素;但又认为,这决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班组考核协议书
- 雇佣老人用工协议书
- 酒店禁毒责任协议书
- 铁路征地补偿协议书
- 遗产分配分摊协议书
- 装修员工承包协议书
- 青州购房定金协议书
- 被打家属和解协议书
- 阳台护栏免责协议书
- 茶叶委托检测协议书
- 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管理制度
- 2025年度养猪场土地及设施整体转让合同3篇
- 【MOOC】心理学与生活-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经方治疗皮肤病
- 电大专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 第五课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 2024年海南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奥数平均数应用题100题(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4届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小升初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MOOC 信号与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