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师说教案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由此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大段,讨论明确) 【明确】 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如下: 其一、态度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其二、表现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 学 于其身 则耻师焉 大 遗 其三、言行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士大夫之智 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从师之道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四、思绪拓展 【问题六】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你觉得作者还会是写给谁看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百家作业本课的习题。3、预习晏子治东阿。附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ji)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