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层建筑中央空调系统水系统风系统设计
110页 35000字数+说明书+表格大全+负荷计算+28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18层建筑中央空调系统水系统风系统设计说明书.doc
地下层制冷站平面布置图 .dwg
地下层空调平面图 .dwg
建筑结构图水 PL 14张.dwg
建筑结构图风 PL 14张.dwg
水水力
空调水系统流程图.dwg
表格大全.xls
负荷截图
负荷计算.xls
防排烟系统流程图.dwg










风水力
目录
目录1
1 绪论5
1.1 设计目的5
1.2 设计要求5
1.2.1 设计计算5
1.2.3 整理设计文件5
1.2.2 绘图.5
1.2.3 整理设计文件5
1.3 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6
2 工程概况和原始资料7
2.1 工程概况7
2.2 原始资料7
2.2.1 室外气象参数7
2.2.2 室内设计参数7
2.2.3 围护结构参数8
3 各空调房间负荷计算9
3.1 夏季逐时冷负荷计算公式9
3.2 逐时冷负荷详细计算.16
3.2.1 办公室-1001 的逐时冷负荷详细计算16
3.2.2 会议室3002的逐时冷负荷详细计算.18
3.2.3 办公室6007 的逐时冷负荷详细计算19
3.2.4 档案室18004 的逐时冷负荷详细计算.21
3.2.5 石家庄公安局指挥中心大楼22
3.3 所有房间的负荷列表.22
4 方案选择.28
4.1 电制冷冷水机组概论28
4.2 电制冷冷水机组选择方法29
4.3 本设计选择方案.30
5 系统布置.29
5.1 空调布置方式.31
5.2 水系统的布置.31
5.3 风系统的布置.31
5.3.1 风系统的分类31
5.3.2 风系统的选择31
6 房间的空气处理方案及送风量的确定.36
6.1 空气处理方案概述36
6.2 送风量的确定.36
6.2.1 客房-1007 的风量计算37
7 末端设备的选择.39
7.1 末端设备的选型原则.39
7.2 风机盘管、吊顶风柜和新风机组的选型39
7.2.1各空调房间的末端设备的选型表39
8 气流组织计算48
8.1 概述48
8.2 常用空调气流组织方式48
8.3 房间气流组织方式49
8.4 气流组织计算和风口选择49
8.4.1办公室4002 侧送风口计算49
8.4.2 会议室3002风口计算.50
9 水力计算.54
9.1 风系统水力计算54
9.1.1 通风管道的设计原则54
9.1.2 通风管道的选择54
9.2新风管水力计算.55
9.2.1 AHU-1最不利是三层.55
9.2.2 AHU-2最不利为十六层.56
9.2.3 AHU-3最不利为十八层58
9.3 地下车库通风系统水力计算.59
9.4 水系统的水力计算60
9.4.1冷冻水系统的选择60
9.4.2冷冻水系统的水力计算63
9.5 每层水环路水力计算.66
9.5.1 -1层水力计算66
9.5.2 1层水力计算68
9.5.3 2层水力计算70
9.5.4 3层水力计算72
9.5.5 4层水力计算74
9.5.6 5层水力计算76
9.5.7 6、10、12、14、16层水力计算78
9.5.8 7、11、13、15层水力计算80
9.5.9 8、9层水力计算82
9.5.10 10层水力计算84
9.5.11 17层水力计算.86
9.5.12 18层水力计算.88
9.6 水系统立管水力计算90
9.7 凝结水管配管.91
10 设备及材料的选择.93
10.1 膨胀水箱的选择.93
10.2 冷却塔选择94
10.3冷冻水泵选择95
10.4冷却水泵的选择95
10.5补水泵的选择96
11 管道保温设计97
11.1 风管的保温设计.97
11.2 冷冻水管的保温设计98
11.3 保温材料的选择.98
12 系统消声100
12.1 噪声影响及采取的措施.100
12.2 消声装置的选择.101
12.3 消声设计步骤101
13 系统减振102
14 防排烟系统设计及卫生间排风103
14.1 防排烟系统设计.103
14.2 卫生间的排风设计106
15 空调水系统的控制.107
16 总结. 108
致谢.109
参考文献110
1 绪论
1.1 设计目的
毕业设计是专业学习中最后的一门综合性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专业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初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专业工程技术工作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明确设计程序,设计内容及各设计阶段的目的要求和各工种间的必要配合,熟悉和掌握设计计算方法和提高绘图能力,掌握工程设计方案的对比选择及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编制。
1.2 设计要求
1.2.1 设计计算
⑴ 计算室内冷、热、湿负荷;
⑵ 确定设计方案。包括系统划分、空气处理过程设计、冷热源的确定、计算总冷量、总热量、总风量;
⑶ 根据冷量和风量确定选用空气处理设备和制冷设备;
⑷确定室内气流组织形式,进行气流组织计算,风口的选择计算;
⑸进行系统风道布置及管道水力计算;
⑹系统消声减振设计;
⑺系统防排烟及保温设计;
⑻设计总结。
1.2.2 绘图
图纸应包括施工图设计说明首页图;通风空调系统布置平面图、系统图;机房布置平面图、系统图;防排烟系统图。
1.2.3 整理设计文件
⑴设计说明书及计算书;
⑵主要设备及材料明细表;
⑶全部设计图纸
1.3 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能源的消耗大户,占建筑总能耗的50%左右。而目前的暖通设计中,业主、设计人员往往在取用室内设计参数时选用过高的标准,建筑结构能耗也很大。随着我国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必将有大幅度的增长。目前的一些常规的设计系统和负荷估算方法不能适应现阶段发展的需求,建筑节能技术逐渐提上了日程。按照设计规范对负荷进行详细计算,进行建筑围护结构的权衡计算,使之达到合理的能耗标准;采用蓄冷、热泵、热回收、废热利用等节能技术;使用变流量、变风量空调系统,进行系统的优化、智能控制;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专业的发展方向。
在并联的四台水泵的干管上安装流量传感器,调节水泵的运行台数,以及防止水泵在运行时超过额定工作点。当流量传感器所测得的流量小于或等于一台水泵的额定流量时,只运行一台水泵。流量传感器的设定值为一台水泵的额定流量。当流量达到设定值时,传感器会发出相应的信号给控制器,控制有关设备的启、停。
2、变频调节方法
对于工作的四台水泵都配有与水泵功率相匹配的变频器,这样可以保证在并联使用时,变频的速度保持一致,使水泵出口压力保持一致。采用压差控制循环水泵的变频调速,将压差测点设在空调水供回水干管之间,当部分末端设备的二通阀关闭或某些空调区域不使用时,会使系统的阻力增大,而空调水供回水干管之间的压差也将增大,此时根据压差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变频器,变频控制器内的软件经过对此信息分析后选择与水泵特性曲线相匹配的转速,从而减少水泵的流量,压差慢慢返回至设定值。由于该压差包括末端设备、支管路以及部分主管路的压力损失,在系统流量减少时,末端设备、支管路的流量基本保持不变,而系统主管路的流量减少,阻力也减少,这需要根据管路的特征进行修正。
16 总结
统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毕业设计。本次毕业设计课题涉及到了空调、通风两大系统,设计内容丰满,专业性强,是我们学习锻炼的好题材。通过这次设计,使我对整个专业知识得到了系统全面地运用,对中央空调的设计过程和空调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我们仅仅是做过有关这方面的课程设计,如供暖、制冷、锅炉的课程设计,它们都仅仅是独立的设计,是间断性的,而毕业设计是综合制冷、供热、通风于一体的综合性设计,通过自己独立进行有关某建筑物的空调工程设计,使我在设计过程中认识自己在那方面的知识不足,了解整个设计过程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在对空调房间的冷负荷计算中,就花了很长的时间,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不同朝向的房间的负荷峰值出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计算总负荷值时,应该采用同一时刻各房间的负荷值累加起来所得总和进行比较,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选择空调主机的依据;对方案选择进行了详细的经济技术比较。
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负荷的计算比较麻烦外,风系统和水系统的水力计算也值得重视,科技大楼功能较为复杂,管道布置的要求较高;设计新风系统时,对部分房间采用了新风换气机回收室内的余冷、余热,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另外从控制上来说,采用了变流量系统,水泵采用变频和台数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减少了运行费用。本次设计空调方案,我采用了螺杆机加燃气锅炉,从整体性能上来看,还是不错的机组选择,但由于大楼的功能复杂,负荷变化较大,对主机的低负荷运行工况又较高的要求,如采用大小机组匹配的方法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以后的设计中,我会更全面地考虑问题。
总体上来说,这次设计不但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其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计算机的应用以及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料。这次设计使我发现了我专业知识中的薄弱与不足,这也同时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以后走入社会积累初步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陆耀庆主编,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93
[2] 路延魁著,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主编,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 湖南大学暖通专业主编,空调负荷实用计算方法,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4
[4] 周邦定主编,中央空调设备选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2
[5] 龚光彩主编,流体输配管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 赵荣义等编,空气调节(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7] 杨昌智,刘光大,李念平编,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 孙一坚主编,工业通风(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9] 殷平,孙刚编著,供热工程(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0] 中国标准设计研究所发行,采暖通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暖通空调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 赵荣义等. 简明空调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14] 陆亚俊主编,暖通空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