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脑瘫医院.doc_第1页
扬州脑瘫医院.doc_第2页
扬州脑瘫医院.doc_第3页
扬州脑瘫医院.doc_第4页
扬州脑瘫医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远大脑瘫医学研究院的专家对脑瘫这种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无数的脑瘫患者解除了疾病的痛苦,脑瘫方面的权威专家为大家讲解了关于脑瘫应该如何诊断,希望大家能正确的对脑瘫进行诊断与治疗。1、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被称为大脑性瘫痪、大脑瘫、脑性麻痹,简称脑瘫。它的定义是:小儿脑组织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形成以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变。其发病率世界各地报道不一,发达国家约为23;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4。2、脑性瘫痪的原因脑瘫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任何原因造成胎儿及小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都可以引起脑损害,从而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归纳如下:(一)胎儿生产前原因 妊娠6个月内的因素有: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亲中毒、母亲接受X线照射、药物中毒、妊娠中毒症。妊娠6个月后的因素有:妊娠毒血症、胎盘和脐带异常、产前出血、血型不和、胎儿生长迟缓、多胎妊娠。(二)胎儿生产时原因 产时胎儿缺氧、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早产儿及未成熟胎儿、低体重儿、产伤(如:颅内出血)造成脑缺氧、生后呼吸衰竭。(三)胎儿生产后原因 出生后一个月内新生儿出现:容血性黄疸、新生儿休克、颅内损伤、脑炎、脑膜炎、肺炎以及各种感染引起的脑病。(四)遗传原因 有的脑瘫儿的同辈、上辈及家族有脑性瘫痪、智力障碍或先天性畸形。(五)后天性原因 指小儿出生后超过一个月后因为某些疾病损害脑组织,出现脑性瘫痪的表现。如:脑动脉栓塞、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主要原因可用8个字来概括:早产、难产、窒息、黄疸。3、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中毒是脑性瘫痪的基本原因,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纤维化。大脑皮层及锥体束病变痉挛性瘫痪锥体外系的基底节病变(如:尾状核、壳核)手足徐动小脑的病变共济运动失调广泛性脑组织损害强直性瘫痪4、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一)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型 1、痉挛型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此型约占脑瘫的2/3。大脑皮层受损,表现锥体束障碍的体症。常见早产儿、出生窒息。临床患儿有偏瘫、双瘫、四肢瘫。此型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行走时为剪刀样步态,足跟不能放平。 2、手足徐动型此型占脑瘫的1/4。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受损,表现不自主无意识的运动。常见窒息、缺氧、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的运动,面部经常出现怪异的表情。如:吃呀列嘴、挤眉弄眼。它又分为三个亚型:A、痉挛性手足徐动型, B、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C、舞蹈性手足徐动型。 3、共济失调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病变部位在小脑,表现肌力平衡功能障碍,肌张力低下。患儿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动作缓慢,呆板。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 4、强直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大脑皮层广泛受损,脑组织弥漫性水肿。表现类似痉挛型,但程度更重。全身肌张力增加,强直状,肢体僵硬,运动严重障碍,常有角弓反张状态。常伴有智力低下。 5、迟缓型一般是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过度现象。病因和病变部位分别与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相同。表现以肌张力低下为特征。一般在新生儿期存在,患儿长大后多数转化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否则应排除其它疾病。 6、混合型此型约占脑瘫的10。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病因和病变部位和相应的脑瘫类型相似。临床表现不一。常以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两者混合型多见。 7、震颤型少见。可剪刀肢体有微细的震颤,类似共济失调。 8、无法分类型有个别的脑瘫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无法归入到上述各类型,因此称之为“无法分类型”。(二)根据肢体障碍的部位分型 1、单瘫型患儿只有一个上肢或下肢受累,以一侧下肢痉挛型瘫多见。 2、双瘫型患儿两侧上下肢不对称或交叉受累。双下肢比上肢重。表现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典型的剪刀步态,独立行走困难。 3、三肢瘫型患儿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的是两下肢和一上肢,上肢较明显,此型多属痉挛型瘫痪。 4、四肢瘫型患儿四肢均受累。两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不对称,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此型多属手足徐动型,其次是混合型。 5、偏瘫型患儿一侧的上下肢受累。此型以痉挛型多见,偶见手足徐动型。一般上肢较下肢重。 6、截瘫型患儿双下肢受累。此型多为痉挛型。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 7、双重偏瘫型四肢受累。双上肢重于双下肢,一侧重于另一侧。5、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一)运动发育迟缓很晚还不会翻身,不能坐、爬、站。和健康的儿童相比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二)运动、动作和姿势异常站立和行走时足不能放平,尖足、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或四肢活动不协调,面部表情怪样。双上肢屈曲、手紧握,双下肢内收,踝关节趾屈。 (三)肌张力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关节伸屈活动时出现“折刀”样感觉,肢体僵硬,可有踝震挛、膑震挛。 (四)反射异常许多原始的反射没有消失,例如:拥抱发射、交叉伸展反射等。6、脑性瘫痪的伴随症状(一)智力低下专家统计脑瘫患儿的智力约25基本正常,50出现轻度或中度弱智,25为重度弱智。(二)癫痫约1/3的患儿伴有癫痫。其中痉挛型四肢瘫和偏瘫较多见,重度弱智者发病率高。有癫痫发作的患儿常常智力低下。(三)感觉障碍脑瘫患儿常出现感觉障碍。如: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四)失认和失用失认障碍表现:患儿闭目触摸物体时无法辨认其种类和形状,两点距离和位置辨别也丧失。对各种物体、图片、符号的外观特点及位置辨别困难。不能准确的辨别声音的节奏和语言失用障碍表现:日常生活不会做。如:不会用牙刷刷牙、不会用梳子梳头、不会做闭眼、呲牙、伸舌,做连贯性动作时顺序颠倒。 (五)语言障碍大约3070的脑瘫儿有语言障碍。表现发音不清、发音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发音。有的20月才会讲单字。 (六)口及面部功能障碍患儿面部、口腔、舌部的肌肉肌张力异常,收缩不协调,吞咽困难、流口水,牙齿发育不良。 (七)情绪和行为异常患儿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和别人一起玩,持续做一个动作。 (八)脊柱畸形有的患儿脊柱椎体形状发生变化。如:椎体高度指数(指拍照椎体的侧为平片,测量其椎体的高度与椎体前后径的比值。正常儿童的椎体高度指数是:0.60.7)增高,指数越高,病情越重。约20的患儿有脊柱畸形,如:侧凸、前凸、后凸、脊柱滑脱。1、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被称为大脑性瘫痪、大脑瘫、脑性麻痹,简称脑瘫。它的定义是:小儿脑组织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形成以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变。其发病率世界各地报道不一,发达国家约为23;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4。2、脑性瘫痪的原因脑瘫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任何原因造成胎儿及小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都可以引起脑损害,从而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归纳如下:(一)胎儿生产前原因 妊娠6个月内的因素有: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亲中毒、母亲接受X线照射、药物中毒、妊娠中毒症。妊娠6个月后的因素有:妊娠毒血症、胎盘和脐带异常、产前出血、血型不和、胎儿生长迟缓、多胎妊娠。(二)胎儿生产时原因 产时胎儿缺氧、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早产儿及未成熟胎儿、低体重儿、产伤(如:颅内出血)造成脑缺氧、生后呼吸衰竭。(三)胎儿生产后原因 出生后一个月内新生儿出现:容血性黄疸、新生儿休克、颅内损伤、脑炎、脑膜炎、肺炎以及各种感染引起的脑病。(四)遗传原因 有的脑瘫儿的同辈、上辈及家族有脑性瘫痪、智力障碍或先天性畸形。(五)后天性原因 指小儿出生后超过一个月后因为某些疾病损害脑组织,出现脑性瘫痪的表现。如:脑动脉栓塞、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主要原因可用8个字来概括:早产、难产、窒息、黄疸。3、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中毒是脑性瘫痪的基本原因,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纤维化。大脑皮层及锥体束病变痉挛性瘫痪锥体外系的基底节病变(如:尾状核、壳核)手足徐动小脑的病变共济运动失调广泛性脑组织损害强直性瘫痪4、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一)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型 1、痉挛型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此型约占脑瘫的2/3。大脑皮层受损,表现锥体束障碍的体症。常见早产儿、出生窒息。临床患儿有偏瘫、双瘫、四肢瘫。此型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行走时为剪刀样步态,足跟不能放平。 2、手足徐动型此型占脑瘫的1/4。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受损,表现不自主无意识的运动。常见窒息、缺氧、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的运动,面部经常出现怪异的表情。如:吃呀列嘴、挤眉弄眼。它又分为三个亚型:A、痉挛性手足徐动型, B、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C、舞蹈性手足徐动型。 3、共济失调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病变部位在小脑,表现肌力平衡功能障碍,肌张力低下。患儿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动作缓慢,呆板。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 4、强直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大脑皮层广泛受损,脑组织弥漫性水肿。表现类似痉挛型,但程度更重。全身肌张力增加,强直状,肢体僵硬,运动严重障碍,常有角弓反张状态。常伴有智力低下。 5、迟缓型一般是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过度现象。病因和病变部位分别与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相同。表现以肌张力低下为特征。一般在新生儿期存在,患儿长大后多数转化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否则应排除其它疾病。 6、混合型此型约占脑瘫的10。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病因和病变部位和相应的脑瘫类型相似。临床表现不一。常以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两者混合型多见。 7、震颤型少见。可剪刀肢体有微细的震颤,类似共济失调。 8、无法分类型有个别的脑瘫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无法归入到上述各类型,因此称之为“无法分类型”。(二)根据肢体障碍的部位分型 1、单瘫型患儿只有一个上肢或下肢受累,以一侧下肢痉挛型瘫多见。 2、双瘫型患儿两侧上下肢不对称或交叉受累。双下肢比上肢重。表现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典型的剪刀步态,独立行走困难。 3、三肢瘫型患儿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的是两下肢和一上肢,上肢较明显,此型多属痉挛型瘫痪。 4、四肢瘫型患儿四肢均受累。两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不对称,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此型多属手足徐动型,其次是混合型。 5、偏瘫型患儿一侧的上下肢受累。此型以痉挛型多见,偶见手足徐动型。一般上肢较下肢重。 6、截瘫型患儿双下肢受累。此型多为痉挛型。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 7、双重偏瘫型四肢受累。双上肢重于双下肢,一侧重于另一侧。5、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一)运动发育迟缓很晚还不会翻身,不能坐、爬、站。和健康的儿童相比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二)运动、动作和姿势异常站立和行走时足不能放平,尖足、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或四肢活动不协调,面部表情怪样。双上肢屈曲、手紧握,双下肢内收,踝关节趾屈。 (三)肌张力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关节伸屈活动时出现“折刀”样感觉,肢体僵硬,可有踝震挛、膑震挛。 (四)反射异常许多原始的反射没有消失,例如:拥抱发射、交叉伸展反射等。6、脑性瘫痪的伴随症状(一)智力低下专家统计脑瘫患儿的智力约25基本正常,50出现轻度或中度弱智,25为重度弱智。(二)癫痫约1/3的患儿伴有癫痫。其中痉挛型四肢瘫和偏瘫较多见,重度弱智者发病率高。有癫痫发作的患儿常常智力低下。(三)感觉障碍脑瘫患儿常出现感觉障碍。如: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四)失认和失用失认障碍表现:患儿闭目触摸物体时无法辨认其种类和形状,两点距离和位置辨别也丧失。对各种物体、图片、符号的外观特点及位置辨别困难。不能准确的辨别声音的节奏和语言失用障碍表现:日常生活不会做。如:不会用牙刷刷牙、不会用梳子梳头、不会做闭眼、呲牙、伸舌,做连贯性动作时顺序颠倒。 (五)语言障碍大约3070的脑瘫儿有语言障碍。表现发音不清、发音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发音。有的20月才会讲单字。 (六)口及面部功能障碍患儿面部、口腔、舌部的肌肉肌张力异常,收缩不协调,吞咽困难、流口水,牙齿发育不良。 (七)情绪和行为异常患儿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和别人一起玩,持续做一个动作。 (八)脊柱畸形有的患儿脊柱椎体形状发生变化。如:椎体高度指数(指拍照椎体的侧为平片,测量其椎体的高度与椎体前后径的比值。正常儿童的椎体高度指数是:0.60.7)增高,指数越高,病情越重。约20的患儿有脊柱畸形,如:侧凸、前凸、后凸、脊柱滑脱。1、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被称为大脑性瘫痪、大脑瘫、脑性麻痹,简称脑瘫。它的定义是:小儿脑组织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形成以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变。其发病率世界各地报道不一,发达国家约为23;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4。2、脑性瘫痪的原因脑瘫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任何原因造成胎儿及小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都可以引起脑损害,从而导致脑性瘫痪。常见的原因归纳如下:(一)胎儿生产前原因 妊娠6个月内的因素有: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亲中毒、母亲接受X线照射、药物中毒、妊娠中毒症。妊娠6个月后的因素有:妊娠毒血症、胎盘和脐带异常、产前出血、血型不和、胎儿生长迟缓、多胎妊娠。(二)胎儿生产时原因 产时胎儿缺氧、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早产儿及未成熟胎儿、低体重儿、产伤(如:颅内出血)造成脑缺氧、生后呼吸衰竭。(三)胎儿生产后原因 出生后一个月内新生儿出现:容血性黄疸、新生儿休克、颅内损伤、脑炎、脑膜炎、肺炎以及各种感染引起的脑病。(四)遗传原因 有的脑瘫儿的同辈、上辈及家族有脑性瘫痪、智力障碍或先天性畸形。(五)后天性原因 指小儿出生后超过一个月后因为某些疾病损害脑组织,出现脑性瘫痪的表现。如:脑动脉栓塞、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主要原因可用8个字来概括:早产、难产、窒息、黄疸。3、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中毒是脑性瘫痪的基本原因,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纤维化。大脑皮层及锥体束病变痉挛性瘫痪锥体外系的基底节病变(如:尾状核、壳核)手足徐动小脑的病变共济运动失调广泛性脑组织损害强直性瘫痪4、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一)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型 1、痉挛型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此型约占脑瘫的2/3。大脑皮层受损,表现锥体束障碍的体症。常见早产儿、出生窒息。临床患儿有偏瘫、双瘫、四肢瘫。此型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行走时为剪刀样步态,足跟不能放平。 2、手足徐动型此型占脑瘫的1/4。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受损,表现不自主无意识的运动。常见窒息、缺氧、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的运动,面部经常出现怪异的表情。如:吃呀列嘴、挤眉弄眼。它又分为三个亚型:A、痉挛性手足徐动型, B、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C、舞蹈性手足徐动型。 3、共济失调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病变部位在小脑,表现肌力平衡功能障碍,肌张力低下。患儿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动作缓慢,呆板。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 4、强直型此型占脑瘫的5左右。大脑皮层广泛受损,脑组织弥漫性水肿。表现类似痉挛型,但程度更重。全身肌张力增加,强直状,肢体僵硬,运动严重障碍,常有角弓反张状态。常伴有智力低下。 5、迟缓型一般是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过度现象。病因和病变部位分别与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相同。表现以肌张力低下为特征。一般在新生儿期存在,患儿长大后多数转化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否则应排除其它疾病。 6、混合型此型约占脑瘫的10。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病因和病变部位和相应的脑瘫类型相似。临床表现不一。常以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两者混合型多见。 7、震颤型少见。可剪刀肢体有微细的震颤,类似共济失调。 8、无法分类型有个别的脑瘫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无法归入到上述各类型,因此称之为“无法分类型”。(二)根据肢体障碍的部位分型 1、单瘫型患儿只有一个上肢或下肢受累,以一侧下肢痉挛型瘫多见。 2、双瘫型患儿两侧上下肢不对称或交叉受累。双下肢比上肢重。表现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典型的剪刀步态,独立行走困难。 3、三肢瘫型患儿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的是两下肢和一上肢,上肢较明显,此型多属痉挛型瘫痪。 4、四肢瘫型患儿四肢均受累。两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不对称,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此型多属手足徐动型,其次是混合型。 5、偏瘫型患儿一侧的上下肢受累。此型以痉挛型多见,偶见手足徐动型。一般上肢较下肢重。 6、截瘫型患儿双下肢受累。此型多为痉挛型。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 7、双重偏瘫型四肢受累。双上肢重于双下肢,一侧重于另一侧。5、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一)运动发育迟缓很晚还不会翻身,不能坐、爬、站。和健康的儿童相比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二)运动、动作和姿势异常站立和行走时足不能放平,尖足、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或四肢活动不协调,面部表情怪样。双上肢屈曲、手紧握,双下肢内收,踝关节趾屈。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