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稿件常见的十个问题.doc_第1页
电视新闻稿件常见的十个问题.doc_第2页
电视新闻稿件常见的十个问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新闻稿件常见的十个问题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叙述新闻事实,供播音员诵读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音画兼备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 笔者因工作原因接触大量各地各级的电视新闻稿件,发现近几年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此略作分析。 1.词藻华丽实功虚做 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受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应该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在现实中,有的稿件刻意堆砌华丽的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但和画面结合起来却显得多余,令人费解。有一篇新年第一天:山雪淞醉游人的稿子,其中写到: “雪后的山处处银光闪烁,山峰林海变成了雪淞世界,万仞白峰,苍穹更显高远。串串雪挂沿树枝或树梢蜿蜒伸展,有的像银龙飞舞,有的似珍珠翡翠,晶莹剔透。簇簇松针宛如玉菊绽放,莲花盛开。” 这样的描述看似华丽诱人,但配在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上就显得多余。另一篇报道山区旅游的稿子中写道: “如果把山比作一本厚重的史书,那么,这五个休闲景区好比一篇篇题材各异、文笔玲珑的迷你小说,每个章节都妙趣横生,与雄健厚重的山相映生辉。” 这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比喻和描述性语句要尽量避免在电视新闻稿中出现,因为我们有电视画面。 2.形似报告缺乏鲜活 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要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性的语言文字,多采用形象鲜明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表达、说明、阐释新闻事实,力求多用新闻事实说话,语言追求新鲜灵活。 有一篇报道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建设的稿子: “为使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市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仅2006年就投入800多万元,先后组织实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百千万工程,选拔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00名、乡镇级1086名,培训农村党员干部8000多人次,4560名农民技术员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或绿色证书。” 这简直就是一篇工作汇报。这些数字指标完全可以压缩或以形象化的文字表现出来。 3.思维混乱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但市30万群众告别吃水难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现场主持:观众朋友,这里是市饮用安全水工程的奠基现场,年底工程完工后,这个市又将有30多万氟区群众用上安全水。” 把一件进行时的事件改造成完成时,如果记者不是有心的,那就说明其思维混乱。 4.小题大做大材小用 明明是小事却大肆渲染,或者将重要的新闻题材寥寥带过,都是对新闻的把握不准确造成的。如:工业利税增幅列全省第一 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来,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的范围和力度,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优势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加大。在产出的钢材中,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板、带、型材比重比去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同时,市创新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走工艺优化、节能降耗和环境改善并行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骨干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企业生产的整体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增幅全省第一是一件实现起来相当不容易的事,有着艰难的过程和很强的启示性,其中更有很多具体经验和做法可供发掘,但在这个稿子中就是这些观众最期待看到的内容被大而化之的200多个字一带而过。就这篇稿子来说,它完全可以放大为一个有点有面的典型性报道。 5.表里不一声东击西 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作到一致。如成为第一个用电量过100亿千瓦时的革命老区,从题目看,稿件要反映的是老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用电量的增加,但稿子却是这样写的: “今年以来,供电公司坚持活跃经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全年电网建设总投资14亿元,增加主变容量10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00公里,全面开展标准用电村建设,完成145个标准用电村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市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市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保障。” 稿子全没说到点子上,像是供电公司的一个年终总结。 6.夸大事实信口开河 这既是工作态度的问题,又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而在一些电视新闻记者的稿件中,对事实不负责任的夸张,缺乏依据的夸大等并不少见。如市:文化大院成为解决留守老人、儿童问题新方法,此提法过于主观,不够科学也不够准确,一个文化大院就能解决留守老人和孩子们的问题?另外,在一些稿件中记者不加调查,不动脑筋,随意对某一个工程、某一项成果冠之以“亚洲最大”、“中国第一”、“全省之首”等头衔,没有把精力放在新闻事实本身的特征上,而是在表象上做文章,而且消息来源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7.用词不当词不达意 如市:首批农民工通过技能鉴定摇身一变成蓝领: “日前,随着95名农民工顺利通过技能鉴定中心中级车工、维修电工、电焊工考试,市首批500名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已有200人顺利通过初、中级技能鉴定,摇身成为蓝领阶层。” 本是一条正面肯定的消息,但“摇身一变”的运用,把农民工苦练技术,提升素质和水平的过程一下否定了。 8.不明就里采访肤浅 有一篇反映小学生义卖献爱心的稿子: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小朋友又成交了一笔对她来说不小的买卖。 记者:你都卖了些什么东西? :我卖了一些吃麦当劳赠的玩具,还有家长帮我画的画,还有日历,还有一些小玩具等,然后,我想把它卖了钱捐助那些贫困的人。 小学生们的推销能力还真不错,不到三个小时,摊上琳琅满目的小人书、玩具、文具已所剩无几。他们把义卖所得的钱全放进了“爱心箱”。经合计,此次活动义卖得款共3000多元。” 这篇稿子从立意上来讲没任何问题,由于采用了现场声整体上也比较鲜活生动,但有一个关键因素记者没有交代,这些旧玩具被谁买走了?稿件里面没有交代,这样处理稿件难免会让受众对此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记者发现这一问题时,活动已经结束,稿件留下很大的遗憾。由于前期采访的不用心造成的缺陷靠后期是无法弥补的。 9.缺乏关爱追求噱头 有一篇报道一起连环车祸造成人员伤亡的稿子: “您瞧这个主还没爬出来,后面又来了一辆,只听咣的一声,两辆车亲一块了,这边还没反应过来呢,紧跟后面的又一个伙计一头撞了上来真是一场惊险刺激的汽车大冲撞啊!” 由于采用了调侃的语言风格,把一场人命关天的悲剧事件,变成了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缺乏关爱的笑料,明显反映出对生命的不尊重。 10.照抄术语愚弄观众 有一篇题目为山东信息公共平台的稿子(且不说题目有问题)开头就是: “氧化铬催化剂制备是集团绿色环保制冷剂134A的核心技术,从氯化铬制备的氧化铬系列催化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