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快乐晨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 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赏析】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课前预学一、走近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是当代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尤其在粒子物理学中有许多卓著的贡献,最有名的是1974年j粒子的发现。这项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走入了新的方向,他也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二、追溯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三、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丁肇中(zho) 授予( ) 儒家( ) 不知所措( )埋_(埋藏)_(埋怨)没_(没有)_(埋没)彷徨( ) 测量( )当_(应当)_(恰当)zn( )照zn( )重2辨清字形dng(凳)子dng(蹬)腿png( )徨fn( )佛zi( )培装zi( )3理解词义格物 清谈 彷徨 激变 不知所措 致知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_:获得知识。_: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_: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_: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_:突然、急剧的变动。_: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_: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的样子。_: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合作探究四、初步感知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_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_五、文本探究1第8、9两段论述的都是有关“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为什么?_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_品读鉴赏漫谈式的写作手法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问题谈自己的体会或意见。用漫谈式手法创作的议论文一般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喙,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本文就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课堂小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论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第二部分(第610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11、12段):从反面论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第13段):揭示含义,提出希望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事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参考答案【课前预学】一、物理学奖三、1.y r cu pnghung ling mi m mi mn dng dng2遵 尊 栽 载 彷 仿3致知 清谈 抽象 彷徨 激变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合作探究】四、1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1)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能够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态度。(2)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的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五、1不可以。因为第8、9两段分别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使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2传统的中国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