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讲义2013.doc_第1页
司法考试讲义2013.doc_第2页
司法考试讲义2013.doc_第3页
司法考试讲义2013.doc_第4页
司法考试讲义201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制史让你一天记住。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德敬天、敬祖、保民 明德慎罚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亲亲要求在家庭的范围内,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以疏压亲。 尊尊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应当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应恪守名分。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与刑的关系出礼入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买卖契约质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 剂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 借贷契约傅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 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铸刑书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竹刑公元前530年郑国邓析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法经地位魏国李悝,法经是中国历史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内容法经共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杂法中规定了六禁:淫禁、狡禁、嬉禁、徒禁、金禁等 特征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法经的内容及特点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运用法律手法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用法律手法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诉讼制度讼审理民事案件为听讼。狱审理刑事案件为断狱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三刺群臣讨论、交官吏们讨论、交所有国人讨论秦罪名危害皇权罪侵犯财产和人身罪渎职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 刑罚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经济刑、株連刑刑罚适用原则刑事责任能力,秦以身高确定是否成年,大约六尺五寸为成年身高。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盗窃按赃值定罪的原则共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外罚的原则累犯加重处罚的原则教唆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自首减轻处罚的原则诬告反坐原则 公室告非公室告 官府必须受理官府不受理汉代文景帝废肉刑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汉律的儒家化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 春秋决狱以春秋中提倡的精神原则来审案。秋冬行刑魏晋法典结构与法律形式的变化魏律曹魏律 将法经中的具法改为刑名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中国封建法典在系统和科学上进了一大步。 晋律泰始律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同时对刑律分则部分重新编排,向刑宽、禁简的方向进了一大步。张斐、杜预为之作注。北魏律官当的出现北齐律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北齐律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封建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法律形式变化律、令、科、比、格、式法典内容变化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官当允许官吏以官职折抵徒刑的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重罪十条北齐律中首次规定。反逆、大逆、判、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刑罚改革规定绞、斩等死刑制度。规定流刑。把流刑作为死刑的一种宽贷措施。规定鞭刑、杖刑。废除宫刑。 准五服制罪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死刑复奏制度唐代武德律唐代首部法典贞观律增设加役流,缩小連坐处死的范围,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以及类推等原则与制度。基本上确定了唐律主要内容和风格,对后来的永徽律及其他法典有深远的影响。永徽律疏唐律疏议 永徽律疏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永徽律疏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六杀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六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坐赃保辜指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一项特别制度。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唐律刑罚原则区分公私罪的原则自首原则类推原则化外人原则 唐律特点礼法合一的特点科条简要与宽简适中的特点立法技术完善的特点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宋宋刑统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全称宋建隆详定刑统宋刑统特点与永徽律疏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敕、令、格、式、起请等条文作为一门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部分敕、令、格、式,形成一种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删去永徽律疏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对个别字也有改动。 编敕是将一个个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一种立法过程。刑罚变化折杖法、配役、凌迟(在庆元条法事类中,正式作为法定死刑的一种) 法典和司法解释一直是司法考试的重点。法典是指民诉法、仲裁法和海事特别程序法,条文有477条。司法解释主要有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意见(320条)、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22条)、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规定(34条)、关于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规定(49条)、关于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24条)、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137条),共709条。合计1186条。司法考试的试题有相当数量都是在法典和司法解释的条文中直接命题,或者可以从法典和司法解释的条文中找到答案,比如:2011年司法考试单选题中民诉法和仲裁法共16分,其中11分来自法典和司法解释。 民诉法和仲裁法虽然条文很多,内容庞杂,但考点相对集中。民诉法的考点集中在管辖、当事人和代理人、证据、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执行程序几个部分。仲裁法的考点集中在仲裁法的适用范围、仲裁协议、仲裁组织、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和撤销上。试题中涉及这些考点的分值占民诉法和仲裁法总分值的70%以上。二、考察理论 近几年的试题有加强理论考查的趋势。比如2002年考了诉讼标的,2003年考了诉的要素,2004年考了诉的种类。2011年理论考查加重。这些理论问题是民诉法和仲裁法的法典和司法解释没有的。三、综合性大 试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大。比如2004年民诉法部分考了可以申请复议的裁定和决定,还考了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的共同点。这些内容往往涉及几章,需要归纳总结。四考试考点在细化法治理念部分、商经部分、刑法部分、民事诉讼部分考点在细化。4.1 汉宫秋对昭君故事的创新之处马致远杂剧中,历来论曲者皆以汉宫秋为元剧之冠。“汉宫秋除故事悱恻动人,隐含家国之痛外,其曲文之雅丽与描写手法之高妙,亦非他家所能及也。”汉宫秋一名孤雁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全剧共四折一楔子。末本,正末扮汉元帝。大致剧情如下:汉朝奸相毛延寿为了向皇帝献宠,建议向民间广搜美女,以充后宫,元帝应允。毛延寿借给宫女画像为名,广收贿赂。湖北秭归美女王嫱因拒绝行贿,而被毛点破美人图,打入冷宫,不得见君王。后昭君幽怨的琵琶声打动了正在巡宫的元帝,元帝与昭君一见倾心,并分她为“明妃”。命令将罪臣毛延寿问斩,毛得知消息,急忙带昭君画像逃亡番国,并且怂恿单于挑衅汉朝索要昭君。大敌当前文武百官一筹莫展都劝元帝让昭君和番,元帝大骂百官却又无计可施,危急之际,昭君挺身而出情愿和番为国家为君王解忧。元帝伤心欲绝却又无可奈何。昭君行至霸陵桥畔与元帝挥泪饯别,在番汉交界地投江自杀。晚秋时分,景色萧瑟,宫中元帝心烦意乱,睡梦中与昭君相会,然而惊醒时却只有孤雁的哀鸣声。最后番国见昭君已死,便将毛延寿捆绑交回汉朝,元帝命人斩杀毛延寿以祭奠昭君的在天之灵。细读马致远的汉宫秋,可以得出,该剧在对昭君故事的处理上,大约有五点新颖之处。第一,此剧为末本戏,由汉元帝一人独唱。其他如昭君、毛延寿、五鹿充宗、石显、呼韩邪单于均是陪宾;刷选美人、夜闻琵琶、灞桥饯别等也都是因元帝而设。以汉元帝为主角,改变了以往以昭君为抒情主体的写法。第二,汉宫秋中的历史背景是汉弱匈奴强。这显然与史实不符,实际上,当时的背景应该是汉强匈奴弱。而汉宫秋中,如第 2 折,呼韩邪说:“如今就差一番官,写书于汉天子,求索王昭君,与俺和亲;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匈奴使者到了汉朝,亦说:“(单于)特差臣来,单索昭君为阏氏,以息两国刀兵。陛下如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伏望圣鉴不错”。这是马致远的创新之处。第三,描写了汉元帝与昭君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是汉宫秋对之前的昭君故事最大的改造。在此,马致远加入了元帝和昭君难以割舍的爱情,使故事更具可读性,也更利于增强悲剧效果;帝妃之爱,牵涉到国之存亡,更富有历史凝重之感。第四,汉宫秋对毛延寿这一形象作了较大的改造。西晋葛洪西京杂记,首次提到毛延寿等 6 位画工之名;隋唐以后,逐渐确定“丑画图”之事为毛一人所为,但毛的身份一直只是一名画工。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毛不仅是“丑画图”的贪官,还是叛国投敌的罪人。第五,汉宫秋对昭君的结局有大的变动,在剧中,昭君行至番汉交界,投江而死。昭君这一壮举,表达了她对民族压迫的抗议,义不辱身,义不辱国。在这里,她的出塞,并非不得宠时的负气请行,也非被当作“礼物”送给匈奴,而是为保汉室江山,为爱元帝而舍身就死,可见昭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真真奇女子。4.2 汉宫秋的艺术特色4.2.1 汉宫秋的思想主题 这一点学术界讨论颇丰,大体有几种:一种是认为马致远身处异族统治时期,民族感情较为强烈,借昭君之死来颂扬爱国思想,表达对异族统治的不满,还有认为马致远意在借古喻今,讽刺汉族亡国昏君无能,这两种都带有大量的民族心理色彩。也有学者认为,“汉宫秋的确透露作者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感,但另一方面,剧中元帝对昭君的深情眷恋,以天子之尊表达了对纯洁爱情的向往与歌颂,无形中让读者忽略了他个性中的软弱,转而同情他的遭遇,并应和他对爱情的信仰。”还有的学者认为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才是汉宫秋的主题,汉宫秋其实是一部颂扬爱情的剧作。有的学者对作品分析的较为细致如:将汉宫秋的分为“政治主题”“爱情主题”“双重主题”“借古讽今”“人生体悟”等多个主题思想进行评论,同时揭示出马致远汉宫秋的三种情结:民族情结、帝妃恋情结、士不遇情结。在此,笔者个人认为任何一部优秀的剧作,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是单一的,汉宫秋这部经典佳作更不例外。马致远创作初衷姑且不论,但是后世文人的审美心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就会让汉宫秋的主题五花八门了。4.2.2 汉宫秋中的昭君形象4.2.2.1 美丽与才情同在王昭君的美丽,都是通过他人之言行表现出来的,在第一折中,毛延寿曾说她是“光彩射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汉元帝的唱词:“将两样赛宫样眉儿画,把一个梳裹脸儿搽,额角香锢贴翠花,一笑有倾城价。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她,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个。”关于她的才情,则主要表现在世人心中与昭君形影不离的琵琶“妾身在家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4.2.2.2 不畏强权、深明大义毛延寿叛国,离间单于前去索取昭君。而满朝文武“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惩不去出力。”“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面对元帝的无奈,昭君主动请行“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以息刀兵,亦可青史留名。”4.2.2.3 忠于爱情和民族面对和亲定局,昭君对汉元帝表现出了恋恋不舍的爱情。“但妾与陛下闺房之情,怎生割舍也!”“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计,争奈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