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试题【模拟试题】 1. 文学常识填空: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共_篇诗歌作品,分作_、_、_三部分。 (2)诗经在结构上多采用_的形式,本单元的_和_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3)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_诗。作者屈原名_,他的诗歌运用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富有_色彩,开创了我国_诗歌的先河。 (4)“乐府”本是_时设立的一个_,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其_,或简称_。孔雀东南飞与_被称为“乐府双璧”。 (5)归园田居的作者_时期的大诗人_,字_,又名_,号_。著名散文_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堪称传世佳句。 2. 下边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否极泰来穷困潦倒窈窕淑女载笑载言 b. 欲盖弥章溘然而逝叱咤风云与子谐作 c. 隰则有泮无食桑葚方枘圆榫循规蹈矩 d. 夙兴夜寐视死如归袍泽之谊剽若豹螭 3. 下列划线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1)长驱蹈(践踏,引申为击败)匈奴,左顾凌(压倒)鲜卑 (2)河汉(河水)清且浅,相去(距离)复几许? b. (1)自可断来信(书信往来),徐徐更谓(再说)之 (2)否意久怀忿(怒),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c. (1)夙兴(早起)夜寐,靡(无)有朝矣 (2)淇水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渐(浸湿)车帷裳 d. (1)匪(非,不是)我愆(拖延)期,子无良媒 (2)怨灵修之浩荡(广阔无边)矣,终不察(体察)夫民心 4. 下列划线的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5. 下列划线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是( ) a.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b.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c.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6. (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1题)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 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 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 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 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7. 对下面一首汉乐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 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 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未着一字,而笔重于“归”,真可谓匠心独运 c. 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 d. 该诗语言平实无华,情调悲怆幽远,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成功【试题答案】 1. (1)诗歌总集,305,风雅颂 (2)重章叠句,无衣,静女 (3)抒情,平,浪漫,浪漫主义 (4)汉武帝,官署,乐府诗,乐府,木兰诗 (5)东晋,陶渊明,元亮、潜、靖节先生,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答案为b。 a、d项没有错别字,b项“欲盖弥彰”、“与子偕作”,c项“方枘圆凿” 3. 答案为c。 a项“河汉”指银河,b项“书信”指媒人,d项“浩荡”指荒唐。 4. 答案为d。 5. 答案为c。 古代“亲戚”指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所有内外亲属,“朕”自秦始为君王专用为自称,“下床”指离座起身。 6. 答案为c。 此题是一道标准的文学鉴赏题。命题者对这首诗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作了四项分析,要求考生选出分析不确切的一项。这样的命题,真实地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了辨别选项分析得正确与否,应试者就必须按命题者的提示去重新分析,然后两相对照,发现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过程。a项是对第一句的内容和用典进行分析的。“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即丛丛秋菊,写丛丛秋菊围绕着;陶家,陶渊明家,因陶渊明写菊爱菊有名,因此这儿说“似陶家,即仿佛是陶渊明的家”与原题分析符合,a正确。b项是对第二句内容进行分析。陶诗有“采菊东篱下”句,这儿的篱边即栽植菊花的地方,第二句的分析“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是正确的。c项是对三、四两句表现手法和作用的评论。三、四两句全是议论,何由描写,所以只有这样说“三、四句由一、二句的描写转入议论”,或干脆“三、四句转入议论”。这样写,才确切。d项是对全诗语言的评价,全诗用语极为平易,而又表达准确,全诗含意深远,表达了作者爱菊的情怀,从而表现了作者像菊花一样高洁的气质,极富艺术感染力。所以d项分析正确。 7. 答案为d,该诗无“幽远”之象。 这道题考到了诗的体裁、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