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年山西特大旱灾产生原因思考.doc_第1页
光绪三年山西特大旱灾产生原因思考.doc_第2页
光绪三年山西特大旱灾产生原因思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文地址:光绪三年山西特大旱灾产生原因思考作者:李养龙小时候父辈们经常提到光绪三年(1877年),以当时的特大旱灾,教育我们节约粮食,所以光绪三年这一特殊年份,在儿时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光绪三年是近代史上山西罕见的特大旱灾,有关的档案文献资料很多,为我们研究和分析及应对旱灾提供了很多佐证资料。无可置疑,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降雨量减少是造成这次特大旱灾的最直接的原因。 光绪三年(1877)为农历丁丑年,所以民间一般称之为“丁丑奇荒”,因这次旱灾又延续到光绪四年,即农历戊寅年,因而正史常称为“丁戊大荒”,又称“晋豫大饥”。 1、灾害的范围及损失情况 光绪三年大旱涉及的地区很广,主要包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东部、河北中南部等地区,我国整个北方地区都存在严重的干旱,山西是整个大旱区域的中心地带,临汾、运城地区旱灾最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9年,山东、山西、河北(直隶)、河南、陕西等地区,受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民众人数,多达1.6亿到2亿,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约1300万人,仅山西省1600万居民中,就死亡500万人。关于这方面的史料记载很多,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些正史记载太过简略,对具体灾情的记载略而不详。事实上,大灾过后不久,许多乡镇村落纷纷写志刻碑,详细记述灾害损失情况,特别是石刻,易于保存。目前流传下来的很多碑文记述,事迹真实,数据准确,记录下来的是他们劫后余生的切身感受,表达出来的是亲见亲历的细节,这些碑文内容成为与史书相互补充的重要历史文献。 对于此次大旱灾的灾情、产生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多年来,研究的文章很多,比如“赤地千里,饿殍载途,亲人相食,白骨盈野”等等。本文以笔者邻村运城盐湖区上王乡牛庄村存留的石碑丁丑大荒记的碑文内容为主,结合当地先辈传说,以此说明这场特大旱灾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该石碑为光绪九年本村村民撰文书丹立石。对于该村灾情碑文说:“人死或食其肉又有赀之者,甚至有父子相食,母女相餐,较之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为尤酷。自九、十月以至四年五、六月,强壮者抢夺亡命,老弱者沟壑丧生。至处道瑾相望,行来饿莩盈途。一家十余口,存命仅二三,一处十余家,绝嗣恒八九。而村庄共绝户一百七十二户,死男女一千零八十四口,总计人数死者七分有余。”该村当时仅1500多人,就死亡1084人之多,对于一个村庄来说这个统计数字我们不应该怀疑,所以山西一省1600万居民中死亡500万这个概数是完全可信的!上述石碑丁丑大荒记,描述的虽然是牛庄村灾荒实情,但我们周边村庄也同样如此,听先辈们说我们村当时有条小沟,沟里两边很多窑洞那时全都住着人,光绪三年后大部分人都饿死,沟里从此再也没有住过人,那些窑洞到现在仍然留存不少。 据有关文献介绍,山西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石碑,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旱灾时死亡的人数和抗灾的事迹,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丁戊大荒”旱灾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2、灾害形成的客观原因 丁丑大荒记记载:“光绪三年岁次丁丑春三月,微雨,至年终无雨,麦微登,秋禾尽无,岁大饥。平、蒲、解、绛等处尤甚。”这就说明降水量减少是造成这次特大旱灾的最直接原因,尤其是严重的夏秋冬旱,从碑文内容看,夏秋冬没有下雨。据有关详细的文献记载,这次大旱持续了3年之久,光绪二年相对就是旱年,光绪四年同样也是干旱年,只是光绪三年最为严重,夏秋无雨,仅在冬季降雪二寸,笔者初步估算也就是0.6mm降水量,其量甚微。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有关专家根据故宫博物院史料分析整理了清光绪初年1876、1877、1878年降水量分别为:172.3mm、129.8mm、354.8mm,当然,这些数字只是根据当时山西的奏报降雨文字描述推算的降雨量,并非直接观测的数字,精确度值得分析,但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个数字可以说明当年山西降水量不到正常年份的1/4。从现代理念说,可以认为,这次旱灾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这次旱灾形成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是当时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1877年我国既没有火车也没有汽车,通讯也就是信件,十分不便,由于靠人步行了解灾情以及上报灾情、下达旨意,时间较长、效率低下,加之极其落后的交通状况严重影响了有限的救灾物资进入灾区。当时交通工具主要靠肩扛挑担和畜力驮运,条件稍好的是木轮车,但路况很差,交通和通讯不便使地方社会发生重大变故和事件时,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外界的援助,这就使赈粮难以在短时间内送到灾民手中,这是历史上特大旱灾死亡人数甚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当地老人传说,光绪三年(1877年)夏我们晋南小麦还是稍有收成的,只是大幅减产,秋季则颗粒无收,小麦完全无法下种,所以老百姓度日最艰难的应是光绪三年秋冬季和光绪四年的春季,再往后,外赈灾粮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饿死人数已占死亡人数的大多数了。这一灾难当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毕竟清政府已经被迫开放国门30多年,和国外经贸往来十分频繁。 3、灾害形成的社会原因 灾害形成的社会原因十分复杂,当时的清王朝统治阶级正陶醉于所谓的“同治中兴”政治氛围时期,鸦片战争结束,太平天国被镇压,自以为国家强大,国泰民安,民众富裕,其实因多年战争国库积存很少,百姓更是没有积蓄,只是勉强维持生活,根本没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秋粮无收小麦又无法下种,粮价暴涨,远远超出了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丁丑大荒记载:“先时,麦市斗加六,每担粜银三两有余。至是,每石银渐涨至三十二两有零,白面每斤钱二百文,馍每斤钱一百六十文,豆腐每斤钱四十八文,葱韭亦每斤钱三十余文,余食物相等房屋器用,凡属木器,每斤卖钱一文,余物虽至贱无售。每地一亩,换面几两,馍几个,家产尽费,即悬罄之室亦无,尚莫能保其残生。” 由此看来,当大旱灾发生、粮食奇缺之时,地方政府未能及时运入大批粮食,又未能控制物价,甚至一些人还收受贿赂庇护投机粮商,而这种状况是饥民即使破产也无法存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在当地也有传说。 “昔以圣门论证,以足食为先,盖以食为民天,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理固然也。是人之得免于凶年饥岁者,当以耕九余三,耕三余一,准王制为常经焉。不然,则救死亦不赡矣”在无数生命和家庭毁灭之后,幸存者们以建造碑铭的方式向后人表述了崇尚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在自然界发生无情变故时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大灾之前,当时的社会比较安定,人们衣食基本无忧,社会上讲究礼节,攀比排场成为一种时尚,乃至于一般人家无积蓄,多沉醉在一片陶陶然不知所忧的太平盛世之中,结果在大旱来临后,毫无防范和准备的人们就难以渡过这场大灾,遭受到创痛和损失就更大、更重。“岁曰天灾,抑亦人之未预备于旱也。”这是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沉痛的体会。 当时西方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有5万多担,中国白银为此大量外流,清政府不惜以自种自产鸦片的方式与西方抗衡,山西、河南、山东等重灾区则是生产鸦片的重要基地,因为大量种植鸦片,造成贮备粮食不足,大大降低了政府和民众抵御旱灾的能力,也是造成这次旱灾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通观碑文,几乎都是从中国古代圣人的立论和中国优良传统的美德出发,谆谆告诫子孙后代,要从这场大灾的教训中记取古人“耕九余三,耕三余一,防患于未然,崇简去奢。”的节俭传统,生活方式上一定要有居安思危和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这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4、对灾害的反思和认识 旱灾是人类难以规避的常见自然现象,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防灾于未然,御灾于最低程度,却是我们通过努力能做到的。碑刻资料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在向后人昭示事实的同时,更传递了难能可贵的对抵御灾害过程的深刻认识,这不仅是当事人对旱灾的反思,也是我们现在御防旱灾的宝贵经验。我的祖母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她一生在生活上特别节俭,这也许是受父辈的影响,1960年的那场灾难由于老人家积攒有一缸小米使我们家较为顺利度过这次灾难,父母时常说起这件事,我想这就是先辈们牢记古人“耕三余一”的节俭生活方式,从而大大增加了抗御突发自然灾害能力。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即使再发生这样的大旱,但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