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文化西安.doc_第1页
古都文化西安.doc_第2页
古都文化西安.doc_第3页
古都文化西安.doc_第4页
古都文化西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古帝都 古韵西安西安,这座神秘的城市,以其古典优雅的风采使人着迷。即便穿行在此起彼伏的现代建筑群中,即便飞驰在城市纵横交错的高架桥中,我们心中依然能够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远古气息。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的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西安,古称长安。长安这个享誉全球的名字,增在中古时代响彻世界。长安从周文王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城市史,1100多年的国都史,13朝政治中心史,他所积淀的历史遗产的深厚性,所蕴藏的文化瑰宝的丰富性,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的博大性,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之林中都是罕有其匹的。一、天府之国古都长安拥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古人娄敬曾描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张良也曾描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跨渭河,南依秦岭,统领八百里秦川。东部有函谷关,西部有散关。并且自古以来就有“八绕水长安”的说法。据西安府志记载“长安之地,潏、滈经其南,泾、渭流其后,灞、浐界其左,沣、涝合其右。”由此可见,古都长安确可谓是“天府之国”。二、秦中自古帝王州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以及新莽、西晋、前赵、前秦、西魏、北周等大小王朝都曾在长安建都。早在周朝,周文王就修建了丰京(传说丰京在沣河以西),武王称王后修建了镐京(传说镐京在沣河以东),这是古都长安附近第一次出现全国性的大城市。秦人和周人一样,最初都活动在关中西部,并且都是逐渐向东发展。约在秦孝公十二年,秦的首都由栎阳(今临潼县镇东二十五华里武家屯附近)迁到咸阳。从此到秦亡,约140余年咸阳始终是秦的首都,中间没有再向其他地方迁移。到了西汉,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后本想在洛阳建都,经娄敬和张良建议,决定以长安为国都,但并没有立即动手修筑城垣。至汉惠帝元年,才正式开始修筑长安城,经过五年时间基本完工。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又重新修建了长安城,这座新城当时名为大兴城。最先修的是大兴宫城,到了隋炀帝大业六年,又动用十万多人修筑了外郭城。唐朝沿用隋大兴城的旧制,重新修建了长安城。据考古工作者初步实测,长安外郭城东西宽9500米,南北长8470米,周长35.5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宫殿方面,唐代除沿用隋大兴宫(唐改名太极宫)外,又相继修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这三大宫殿是唐长安城中的主要建筑群。唐代以后,长安没有再作首都,但其仍是西北的一个重镇。宋元两代,城内建置变换很多,但城垣模没有改变。元代长安城改称奉元城,宋元两代民间也称京兆府城。明代在唐以后的长安城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名谚云:“汉冢唐塔朱打圈”。其中“朱打圈”指的就是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修建了城墙。另外在明代还在西安城内修建了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清代以后,仅对西安城作了一些维修和加固工作。三、绚丽的文化瑰宝一、秦俑秦始皇陵在今临潼县二十里的骊山脚下。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甚久,用工甚钜,规模宏大,建筑华丽,雄伟壮观。据测,秦陵范围为225平方华里。陵冢周围有内外两城,均呈长方形。内城周长3.87公里,外城周长6.21公里。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高27米。并且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周围相继发现了同人铜车马等珍贵文物,车饰及马饰均以金银做成,异常华丽。车马和佣通体绘彩。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1974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此处距秦始皇陵三华里,据临潼十五华里。以后经过探测又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即一个废弃坑和一个秦代大墓。一号坑是一个南北宽62米,东西长230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的长方形坑。最东端是南北长62米,东西宽3.45米的长廊,青砖铺地,上面站着三列陶俑,每列68个。截止1981年9月,一号坑已发掘约2千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个,战车8辆,陶马32匹。二号坑在一号坑的北东端约20米,平面略呈曲尽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二号坑以战车为主,共有战车89乘。三号坑位于一号坑北西端25米,面积520平方米,平面略呈凹字形。坑中出土铠甲武士俑64个,战车一乘,车前驷马,车后武士俑四件。(数据参考长安学丛书武伯纶卷)秦俑这座古代文化宝库,是我国制陶工匠,雕塑工匠,冶炼工匠,建筑工匠集体的现实主义杰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陶俑采用了塑、模、雕、绘的综合艺术手法,创造性地制出了高大精美的基本符合现实的陶人陶马,秦始皇陵兵马俑当之无愧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二、汉冢汉长安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修筑的第一座规模最大 的城市,当时在世界上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以与之媲美。汉长 安城周围总长26公里为不规则方形,像天上的斗和北斗,因此也叫斗城。城内宫殿栉比鳞次,金碧辉煌。其中以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为主。长乐宫位置在城内东南部复盎门里,汉初皇帝接见群臣,诸侯都在这里。刘邦以后,皇帝移居未央宫,长乐宫仅供太后居住。未央宫位置在城内东南部的西安门内。未央宫与长乐宫中间隔有武库,东西相距一里。未央宫是西汉以后的几个小王朝的统治中枢,持续时间长,也最有名。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修建了建章宫,位置在直城门外的上林苑内,其前殿比未央宫还高大,和未央宫之间有飞阁交通。此外,城内长乐宫北有明光宫,未央宫北有北宫、桂宫等。这些宫殿不但规模宏大,建筑也非常华丽。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已实测了长安城的宏大规模,遗址周长25100米,每边各有3座城门,汉城遗址在西安市西北郊十五华里处,现汉城中西南角之巨大土堆即未央宫前殿遗址。建章宫遗址在未央宫遗址西北,现为一村落。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除文帝刘恒的霸陵在西安东郊的霸陵原上,宣帝刘询的杜陵在西北郊的杜陵原上,其余皇帝的陵墓都略成一条直线,排列在渭河以北的咸阳原上。陵外部用土筑成,皆高十数丈,周围一百余部,远望犹如一座座削去了尖顶的金字塔。陵墓中出土物有金缕玉衣,珠宝珍玩,丝绸锦绣,精美器物应有尽有。三、唐塔唐长安城面积约84平方公里,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宫城位于北部中央。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是唐长安城中的主要建筑群。太极宫实测东西有两千八百二十米,其中部是在太极宫所在地,有很多殿台楼阁长廊和池塘组成。宫城东部为东宫,是皇太子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西部为掖庭宫。太极宫前殿名为太极殿,是举行中朝的地方。太极殿北边的两仪殿是举行内朝的地方,只有少数大臣可以在这里与皇帝商讨国家大事。两仪殿之北以及两侧又有甘露殿、武德殿、承庆殿、紫云阁等大量的建筑群。贞观八年,李世民在宫城东北角禁苑内龙首原上修永安宫,让其父亲李渊在那里避暑,第二年改名大明宫。唐高宗龙朔二年加以扩建,龙朔三年又征收十五州人民财务,并减京官一月俸禄大加修建。同年,唐高宗由太极宫搬到大明宫来居住和处理朝政。唐大明宫遗址位于今西安火车站北一公里多的龙首原上,实测宫城西墙长2256米,略呈楔形。大明宫南墙就是京城北墙的一段,有五个门洞,中间的叫丹凤门。大明宫的含元、宣政、紫宸三大殿同在一个中轴线上。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殿,是当时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兴庆宫位置在长安城内兴庆坊,原是唐玄宗李隆基未作皇帝前的旧居,后经几度扩建,成了皇帝起居听政的正式宫殿。勘察表明: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北部,宫城内以隔墙分为南北二部,北部是宫殿区,南部是园林区。解放后兴庆宫遗址建成兴庆宫园,修有多处宫殿式亭台楼阁,供人民休息游览休息。(参考长安学丛书武伯纶卷)慈恩寺在今城南八华里,这是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追悼他的母亲文德皇后,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建立的,故以慈恩为名。寺内的塔名为大雁塔,用于储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保存至今,宏伟壮观。荐福寺在今西安城南约三华里,原为襄城公主住宅,唐僧义净曾在这里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荐福寺塔因比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小雁塔采用密檐式建筑,秀丽玲珑,别具风格,与大雁塔的雄壮气概互相辉映。四、明城墙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开始正式修筑城墙,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西安城墙,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1米,北墙长3241米,周 长13.75公里,形制是一个长方形,墙高12米,顶宽12-14 米,底宽15-18米。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门有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西安的历史太浓厚太沉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