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服饰发生变化,故b不正确;a错在“应有尽有”, 西装和中山装是服饰的新变化,但传统的长袍马褂仍存在,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答案c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崇尚西装,不过是一时的风气,说明西装流行时间不会太久,传统的中国服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答案b3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答案b4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解析材料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信息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说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造成的。答案a5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 “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 “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a维新变法的兴起b辛亥革命的进行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五四运动的爆发解析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故出现了上述现象。但需要指出的是,辛亥革命反对的是满洲贵族的统治,并不是针对所有的满洲人。答案b6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新式教育的出现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bcd解析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这就是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就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答案a7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c自由、平等的精神d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解析礼仪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答案c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解析鲁迅先生的话,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而不是渐进性。答案c9“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解析从材料信息“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已经开始教授电话等近代科学知识。答案c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解析社会生活是时代的缩影,反映时代特征。从材料看,建国初期,中国各地对所谓“资产阶级”文化抵制和批判,这反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同时体现意识形态、个人崇拜的服饰受到推崇,反映出当时国内政治特点,故c项最符合题意。答案c1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互联网的优势有 ()。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abcd解析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答案d12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 “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书籍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种“纸”信息量大,内容多,博古通今,符合这些特点的只有报纸。答案c13清末上海出版的游戏报上记载道:“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种种诡异,不可名状人生真梦幻泡影耳。”这段文字记载的是 ()。a杂剧b京剧c电影d电视解析这是对电影的形象描述。答案c14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答案b152011年3月11日,日本突然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15分钟后,这一不幸的消息已传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abcd解析注意要求的是迅速获取消息,所以不能选报刊杂志和电影。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共2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经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蒋良骐东华录卷五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张楞论辫发原由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3分)(3)根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解析本题以发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第(1)问,体现了血缘关系的影响;第(2)问,体现了辫子政治化的特点;第(3)问,综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说明问题。答案(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17阅读材料: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4分)(2)材料二是否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结合政治、经济的相关知识证明你的判断。(4分)(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4分)答案(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