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广东省肇庆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广东省肇庆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广东省肇庆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广东省肇庆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肇庆市第四中学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新课程月考一考试试题 学号 _ 班别 姓名_注意:全卷必须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否则计零分,谨慎作答。(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一、语言基础。(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垓下之围/尸骸 翘首/翘起 扁舟/扁担 b、 美人和之/暖和 溃围/振聋发聩 青枫浦/果脯c. 自刎而死/蓊郁 创伤/疮痍 慷慨/同仇敌忾d. 骊宫/黄鹂 涕流/孝悌 捣衣砧/粘贴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京剧霸王别姬是梅派经典剧目,首演至今,将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一代代的青衣花旦,都是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半步。众所周知,梅兰芳先生是京剧界最锐意的改革者,梅先生的戏从不因循守旧,每部作品都有大尺度创新,上个世纪初,梅先生排演了大量的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独树一帜,他吸收上海文明戏在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饰方面的手法,应用到他的创作中去。京剧因为梅兰芳的改革而达到了巅峰。 a拾人牙慧 b因循守旧 c独树一帜 d巅峰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家肖复兴认为,艺术从来没有进化,只有变化,而变得是优是劣,要看能否坚守核心的传统要素。 b十几年如一日归还失主钱物的“兰州好爷”赵国福,数年间一直坚持让老人、残疾人免费乘车的“的哥”蔡生武他们虽然朴实无华,却呈现着内在的道德力量。 c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美国大学正成为很多国家出国留学的首选,这表明美国高等教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d刘翔在“两会”的提案中坦承,运动员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是造成运动员文化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幸福从某种意义上会折射或者映射人们对幸福的另外一种感受。 幸福诚然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但是它无不在与外界的环境对接中呈现出来。 幸福是在比较中实现的。 幸福和不幸福就像两股绳索一样,在对比当中我们可能感到幸福。 幸福不是冥思苦想,不是纯粹的向内诉求,而要指向外在的关联。这个关联可能是我们和不同人之间的比较,不同生存境遇之间的比较,不同利益诉求的比较。a. b. c. d.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35分)项羽之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3分)a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壁:军垒b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慷慨:大方c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d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埋伏6、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a平明,汉军乃觉之 b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c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d节选的内容中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部分,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8、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9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3分)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3分)(2) 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概括并分析项羽在第一段中所表现的性格特点。(3分)9、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b、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c、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d、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10、阅读下列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黄 机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注: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黄机:南宋爱国词人。(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8分,每个空格1分)(1)亲朋无一字,_。 _,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2)熊咆龙吟殷岩泉, 。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杜甫蜀相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无争议陷阱余秋雨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过往信条、公认秩序、原定规则,对有争议的成果往往存疑。b历史上没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c“无争议陷阱”有时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障碍。d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e在中国,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却避开了争议的人很多,相对而言,勤奋工作的人和创造者很少。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无争议陷阱”社会现象的一项是(3分)a新的建筑出来遭到民众否定b生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c北京公布新的高考方案引发广泛争鸣d陈光标高调慈善举动引起不少人反感14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5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元素来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一)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二)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搂着我,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为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嫂子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16、文章写了嫂子在“我”家这些年及离开“我”家后的种种事情,做碗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