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石桥二高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历 史 试 卷(试题卷) 试卷说明: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中第i卷为选择题,答案选项填在答题卷选择题答题表中,用答题卡的学校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上;第ii卷为非选择题,答案一律答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等级观念 b宗法关系 c“独尊儒术”的需要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2“(秦始皇)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使后无战攻之患。”材料中的“计谋”是指 a全面推行郡县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继续沿用分封制 d修建驰道、直道3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a私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天文学家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c儒学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程朱理学扼杀士子创新思维4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 a处理奏章完全依靠成规 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 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5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 b按人纳税 c加征商税 d按地征税 6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 b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7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缺失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8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该书 a是传统科技的综合性著作 b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 c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由当时明政府组织编写9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10“接下来的公元前4世纪首先是一个政治上衰落的时代(雅典)所有类型的人都可以跻身高层,政府办事机构的设置就是为了供人挑选,就像是一个市场上的货摊一样。”这一局面体现了 a城邦制度优越 b财产等级分明 c地域选区合理 d民主政治泛滥11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契约中的归责原则 c公平、公正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2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a为极端个人主义开辟了道路 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 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 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13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a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 b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 c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 d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141925年1月,中共四大关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 a中共已经牢牢地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b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c中共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d中共否认国民党的领导 15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16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a完全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由节制资本转为平均地权 c始终坚持实业救国,改善民生 d寻找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解决民生问题的道路17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们希望 a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b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 c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 d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18依据178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 a任期由皇帝决定,并对皇帝负责 b由皇帝提名,联邦议会选举产生 c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立法大权 d由帝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19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20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梁启超的妇女观a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受当时流行的女权思想的影响 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妇女观c该观念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难脱传统妇女观的束缚 d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21伏尔泰在针对各种形式的镇压、狂热、偏执的“丑行”时说:“因为意见不同而迫害他人的人与怪物无异。”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强调 a法律的权威 b宗教信仰自由 c人人平等 d人的思想自由221930年秋,泰戈尔对苏联进行访问,他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办法是治病的办法,短期是有效的,但“这种疗法不能持久”。“不能持久”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b苏联工业落后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c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经营引发社会动荡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23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在1971年发掘成功,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还有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24对右侧漫画的解释中,正确的是(注:亚投行的全称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欧洲参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谋求亚洲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b西方世界分裂,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受到挑战 d中国积极探索区域间合作的新思路第卷2、 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五年计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到2015年底,我国已完成十二个五年计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五”计划(19531957年):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计划(19581962年):大跃进大倒退“六五”计划(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计划(19911995年):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转变经济方式,改善民生(1) 概述“一五”计划中“工业增速”的特点及原因。(10分)(2) 简述从“计划”到“规划”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和过程。“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15分)26(12分)国际间的互动与交流是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高达2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学热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胡适(留美)、邓小平(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的著名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1951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7493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中国近现代中外留学发展变化的信息。(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27(15分)如果地球病了,没有人会健康。我们的任务是找到一条人类在不伤害地球、不伤害我们后代的前提下,依然能够繁荣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摘编自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据材料,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7分) 营口市普通高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历史答案babcd bdadd bcdcb dcacc ddcc25(1)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原因: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美苏冷战(8分)(2) 原因: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过程: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变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8分)(3)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到既重视经济增长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发展方式、强调科学发展。(5分)26 示例一:近代由于向西方学习和近代化发展的需要,引起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浪潮。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留学的滥觞。(2 分)甲午战争、新政和预备立宪等原因导致了大量留学日本的浪潮。(2 分)五四运动前后,由于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等因素的影响,呈现留学方向多元化和学习内容多元化的特点。(2 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50年代末,由于“一边倒”的政策、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学习的内容以工科、理科为主。(2 分)1978年以后,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留学潮。这次留学潮有中外双向流动、人数多、规模大等特点。(2 分)中外留学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由单一流动到多元化流动等变化。留学的发展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时代需要、国家政策等因素紧密相连。(2 分) 示例二:从留学的原因看:近代由于向西方学习和近代化发展的需要,引起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浪潮。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具体因素导致近代留学在不同时段呈现各自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至50年代末,由于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我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留学潮。(6 分)从留学生学习的内容看:近代中国总体落后于西方,留学生的学习内容广泛,包括从先进科技、到政治思想、先进文化等。20世纪50年代为服务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工科、理科为主。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4 分)中外留学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由单一流动到多元化流动等变化。留学的发展变化与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紧密相连。(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